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

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
作者: 孙胜忠|责编:陈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5.30
折扣购买: 西方成长小说文本解读
ISBN: 9787100186650

作者简介

孙胜忠,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高级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以成长小说为主线,致力于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有专著及译著多部出版问世,包括《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西方成长小说史》《寻欢作乐者的历史》等。

内容简介

文学有别于历史,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文学的样式各不相同。然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及其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无不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捕捉到了其民族的灵魂。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理查德?利汉在分析文学与价值观念时说:“我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认识的最深层来看,两者之间是相互加强和相互循环的关系。我们的民族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我们对目的与命运的看法是不可分割的。”美国成长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正是美国文化和美利坚民族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从上面论及的几部小说中均可看出。“在一定意义上,它(《白鲸》)向读者揭示出19 世纪美国人的心态,揭示出美国的状貌。” 埃哈伯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表现了美利坚民族的探索精神,以及勇于冒险、不惧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作者把他性格的“根”扎在了民族深层意识的土壤中。《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它“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 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因此,普烈乞特说“赫克的童年,乃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作为一部精心创作的成长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描绘的是哈克的道德成长过程——一个传统小伙子在由天真向经验过渡时的意识觉醒。尤其突出的是,小说主题的核心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那种以逃避求自由的倾向。《红色英勇勋章》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和道德意识觉醒的再现,无不依托成长主题,成长主体性格和行为的变化都是美国文化心理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生动反映。 成长小说在文化上呈现出一种悖论现象:觉醒与困惑。人从蒙昧走向启蒙是一次觉醒或“顿悟”,但觉醒往往与痛苦相伴。这说明人的痛苦是伴随着“知识”和“经验”而来的。它或许向人们昭示,“无知”和幻想中的世界才是美好的,而人渴望成长、成熟,渴望知识、文明,但知识的获得却通常会将美好的梦想击得粉碎,从而破坏天真烂漫的幸福状态。人们执着地追求真理、知识和力量,而梦醒时分却是幻灭,求索之路的尽头却是深渊,觉醒带来的却是困惑。产生这种文化悖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恐怕要追溯到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总是激励人们向前,而希伯来宗教启示却指出路的尽头是毁灭。因为终极真理属于上帝。”b 觉醒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但其结果却让人痛苦不堪。亚当和夏娃偷食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觉醒了,“长大成人”了,但他们必须为此忍受无穷的痛苦。这一隐喻表明,人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渴望“知识”,从蒙昧走向觉醒,但觉醒给人带来的是难堪和无尽的灾难。从此人类失去了象征安宁与幸福的伊甸园——理想中的王国,来到了充满罪恶的人间——现实世界。 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成长小说所表现的从天真走向经验也是一次向理想境界的挺进。而这次挺进所带来的觉醒与困惑从美国民族心理的深层上看,就是“美国梦”的破灭,是“边疆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冲突,是旧有的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在“新世界”里难以实现而造成的失落感。天真的少年、青年或尚未失去天真的成人,他们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在他们天真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殖民者祖先遗传给他们的旧理想的血液。“当美国的鲁滨逊横跨美国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有的文学家即使在彻底阐述现今的价值观念时,也开始认为,最理想的价值观念存在于过去。”殖民者们把希望和美梦带到了“新世界”,人们面对这“希望之乡”的美景,为之惊叹,为之痴迷,殊不知这一切已成过去。正如F. 斯各特?费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言,“他(盖茨比)不知道这梦已经留在他的后面,留在那远离城市的辽阔的土地上(即留在杰弗逊和边远地区失去的世界里)。那里,共和国的黑暗大地在夜色中向前伸展。”旧的秩序已被新的工商业冲垮,人们把理想寄托在一个与之不相容的世界里,在这个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世界里追寻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旧梦。在这种情态下,在梦醒时分产生一种被背弃的感觉、一种因达不到目的而生的幻灭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成长的悖论——觉醒和困惑正是美国个性两重性的体现。诚如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所指出的:“问题的基本矛盾在于,美国是一个带有旧的精神观念的年轻国家”,“是一个具有两种精神观念的国家,‘一种遗留了祖辈的信念和标准,另一种则表示了青年一代的本能、实践与开拓’”。 西方成长小说经典的经典解读,文学类型研究的文本批评范本。 其一,作为《西方成长小说史》的姐妹篇,既可与之配套,提供全面、权威的文本参照,又可单独研读,为西方成长小说研究再开门径;其二,以专题形式聚焦西方成长小说代表作品,兼容主流论调与不同声音,为经典文本的持续深入研究提供观念准备和多样化的专家视角;其三,组成此书的20篇批评文章,皆出自权威学者之手,聚焦成长小说母题,可作为文学类型研究的经典案例和文本批评范本,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