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编者:耿璐//曹永忠|责编:丁海燕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5.8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大学生心理健康
ISBN: 978703053254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灵导航   人类对于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学业、交往、恋爱、发展、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够让大学生在通往人生理想的航程中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弗洛伊德   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荣格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阿德勒   第一节 心理健康   想回家的小方   顺利通过高考后,小方由家乡来到遥远的异地上大学。进入大学后不久,小方感觉自己处处不适应——饭菜吃不惯,当地方言听不懂,从未住过宿舍的她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舍友产生摩擦分歧,大学老师上课的方式和高中老师差异很大 小方每天都用大量时间给妈妈打电话诉苦,看着很多以前的高中同学在网上“晒”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小方觉得自己来到这所大学简直就是错误的选择,她感觉很苦恼,甚至想退学回家。   思考:小方的心理是否健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一、心理概述   心理并不仅仅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而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包括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经过头脑的活动思考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本身并不产生心理,心理并不是大脑天生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东西,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大脑中的反映。因此,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人的心理也就无从观察。   心理所反映或反应的客观现实可以相对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现实,如星球和宇宙空间,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山岳和原始森林等;第二类是经过人加工的现实,如学校、医院、车辆、工具、桌椅板凳等;第三类是社会现实,主要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所处的社会制度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包括人们之间的交往、语言、沟通等方面。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反应,往往不是针对某一简单的孤立的事物,而是针对一事物与周围诸多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人的心理反映并不是镜像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像,但是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存在和表现,通过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言语等表现出来,使我们得以观察、认识、了解自己和他人。   二、健康的涵义   在现代社会,健康的含义并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病,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在这个宣言中,还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层面,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躯体状况,包括身体发育是否良好,是否有生理疾病或是躯体缺陷等。②心理发展状况,包括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有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③社会化程度,包括掌握了多少生活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正确的生活目标,能否遵守社会生活规则、顺利融入社会群体、承担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等。④道德礼仪修养,包括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因此,健康是身心健康的统一,是生理、心理、道德思想和社会化等方面的综合良好反映。   知识链接1-1   被动物哺育的人类   1879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发现了一个大约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地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发现时他已经变成了“野兽般的孩子” 。   1920年,印度发现两个女性“狼孩”,其中一个2岁左右,被人类带回后很快死去;另一个8岁左右,返回人类圈时用四肢行走,不会用手吃饭、喝水,夜间视觉敏锐,害怕强光,像狼一样地嚎叫,拒绝穿人类的衣服。经过人类的照料和教育,学会了站立,用手吃饭、喝水。她在17岁临死时,学会了45个单词,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由野兽在野地里抚养大的。这些孩子虽然具有人的大脑,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类社会,被发现时都不具有人的心理。由此可见,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拥有人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受到社会制度、民族风俗、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下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强调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包含下列四种状态:   1. 正常的健康状态   以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良好为判断尺度,表现为智力、身体、情绪等处于协调状态。   2. 正常的平均状态   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为正常状态。   3. 正常的理想状态   以此平均个体的行为而非描述其行为,例如,幸福感和满足状态等。   4. 正常的适应状态   正常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够不断地在职业或工作中学习有效的技巧来应对现实中的紧张状态。例如,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工作和学习,适应周围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   总之,个体能够适应发展中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社会适应性标准的具体化,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功能角度看,为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状态是评价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⑩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五条:①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②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④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⑤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能够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浙江大学的马建青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有七项: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但是都在强调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这两方面。   综合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共有以下几点:①智力正常;②有适度的安全感,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具有悦纳自己的能力;③能接受他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④理智,现实,客观,能适应环境;⑤有切实的生活目标,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⑥能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稳定;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⑧心理和行为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活的开始,是很多大学生远离父母开始独自生活的第一步,大学生们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也在大学群体生活中逐步建立,这种自我概念的增强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因此,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有较大的增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对于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其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增强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   1. 深入自我探索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经常将自己分为“现   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努力从现实与理想的“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自我完善。   2. 自尊心越来越强,意志品质和意志行为控制能力增强   随着人格体系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群体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以达到社会规范,逐步成为成熟的社会一员。   3. 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越符合客观实际,就越能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一般都能够逐步学会较为客观、全面、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他们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道德观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多数人还会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的身心发展来反思自我行为,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使自我意识获得新的发展。   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能一下子达到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等问题,例如,不善倾听别人的意见、难以理解和尊重别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   (二)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的逻辑思维水平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和认知结构中的抽象概念的数量有极大的关系。一般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积累,个体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接近成熟,他们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抽象概念会越来越多,利用这些抽象概念的机会与能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从总体上看,导致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处于他们一生之中的顶峰。   由于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由较低级具体的问题逐渐转为较高级而抽象的问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