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之辩(24位一线经济学家多维度解读发债投资与消费)

债务之辩(24位一线经济学家多维度解读发债投资与消费)
作者: 编者:新经济学家智库|
出版社: 华龄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56
折扣购买: 债务之辩(24位一线经济学家多维度解读发债投资与消费)
ISBN: 9787516928516

作者简介

新经济学家智库 作为国内权威的财经智库,始终紧密关注国内外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秉承“关注思想市场”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优质详实和有深度的思想增量。凭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新经济学家智库已成为国内经济领域的领军传播平台,吸引着经济学家、高校教师、研究机构人员以及企业领导者等广大受众的关注和信赖。 作为世界卓越的内容提供者,致力于深入探索商业领域的模式创新,并关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助力经济的繁荣发展。该智库凭借对市场动态和政策的敏锐洞察力,持续激发思想领域的学术讨论热潮。其中,“债务之辩”在2023年的经济思想领域里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目前,新经济学家智库汇聚了全球数百位顶尖专家学者作为供稿作者,他们将不断贡献出前沿的洞见和独到的观察。他们将借助开放且多元化的视角,剖析商业的核心本质,开启思想的无限可能。

内容简介

卢中原 要不要发债?目前我不太赞成大规模发债,尤其是大规模发行投资刺激性的建设债券。如果需要,我们应该发行的是有助于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效益提升需求的债券。比如发行一些特别国债,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因为大规模发行建设债券的情况估计有很多人也注意到了,最近这些年这类建设债券的效果不是很好,投资回报率在降低,也就是边际收益率在降低。 而且有人批评说,前些年我们大量发行的建设国债都流到房地产市场去了,所以弄了半天,投资没有拉动需要鼓励的产业,相反流到房地产市场,也没有拉动居民消费这些最终需求。因此我觉得主张发债的同志要多研究已经发行的建设型基础设施投资债券的效果回报怎么样,如果不理想的话,就不宜再主张大规模发行固定资产投资这样的建设型债券。 与其这样做,不如发行一些特别建设国债。 第一类特别国债的方向是需要扶持的一些短板产业,比如有代表性的市前景比较好的新兴产业。但是政府投资也不是说直接让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变得很快,而是为它们创造条件。 第二类特别国债的方向,比如防疫。疫情这三年期间国家发行了防疫特别国债,这是需要的。这种防疫方向的特别国债,支持在疫情三年期间受到过严重损害的有市场活力的民营经济、小微经济。 第三个方向,我觉得投资要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我们现在总说居民的消费动力不足,那么我们在投资的过程当中,改善直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的投资是否足够呢?有人分析说直接为消费服务的这部分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居民在消费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也没多少消费积极性。 还有一种建议就是如果要发特别国债,也可以考虑直接给居民发钱,发了建设债券不顶用,用这笔钱来给居民发钱,当然这个属于另外一个范畴。 但是我想,与其要发债,不如有指向性地发一些特别国债来支持短板产业,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支持在疫情当中受损严重的民营经济、小微经济,当然它们是要有市场前景的。发债将来必定要还,将来你就得征更多的税,现在不如考虑发行一些特别国债来支持有利于未来征税的产业,将来你通过大规模征税来还债的负担可能要小一些。 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把将来要多征税的负担转到现在去减税,让利于民营经济、小微经济,让这些投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有利于市场活力形成,有利于能刺激就业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最终由民营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带动收入增加,带动我们整个经济的活跃。 关键是减税的刺激作用比政府发债的作用可能更好,因为它更直接面向企业,就像过去我们为了鼓励投资,也有固定资产折旧返还、加速折旧,诸如此类的措施。这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去决定投什么和不投什么,所以更有利于市场活力,进而有利于居民收入增加和居民消费。 赵 建 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我觉得全球的几种债务病我们看起来很不幸地都染上了。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假如说把我们的债务病当作一个病人的病症的话,你要分清楚他这是急病还是慢病。他都有流动性问题了,都跑到急诊了,你还跟他讲要生活规律,要什么饮食健康,我觉得丝毫没有意义。要怎么做?要先给他止血。 我们觉得日本病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因为疫情加速了债务周期。债务危机若爆发,影响将会是非常非常大的。 欧洲病我希望大家认真研究研究。我们两年前跟财政部合作重点研究欧洲病,尤其欧洲病是怎么治理好的。你看现在希腊的债务以及其他“欧猪五国”的债务都已经基本上恢复得差不多了。他们依靠的就是一个强大的财政纪律:不能随便发债,而且要削减预算。当然中间会有个转型阵痛期,包括希腊爆发的游行,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地缘冲突,可能其中也有债务的原因。 美国病,也就是金融过度,中国现在还不能说是金融过度了,我们不能拿着数据说中国的金融业增加值都已经多么高,要知道它干的都不是金融,干的是财政。中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金融抑制这个概念,而金融发展的路还是得继续走下去,包括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等。 一定要防止发生拉美病。拉美病的通胀已经引起了拉美国家的社会动荡。拉美病在中国当下发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有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拉美国家很多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它们没有供给能力,很容易发生通胀。 那么现在,经济增速下行期,贷款好像是发不出去了,让我们看看可以贷给谁?现在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差,很难形成信用。所以对银行来讲,好像只能贷给地方平台。2023 年第一季度 80% 银行贷款都贷给平台了,但是平台借钱去干什么了呢?大部分是借新还旧,剩下的就是保基层运营。 举一个例子,现在地方政府招商特别内卷,因为现在经济情况不好,只能通过发债来补贴招商。不仅给你免租金,甚至还给你买好机器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让你用,而且还给你各种各样的配套,这些钱从哪里来?政府发债。 最核心的问题是:谁来为债务负责?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还是中央兜底?这是我的一个实证研究,就是我们的债务对高质量增长已经是非常显著的负效应——用一个面板数据结合门槛效应估计之后,统计结果非常显著,就是债务已经在抑制高质量增长。 我们应该怎么应对?首先对资产负债表要循序渐进,不能激进。但是对现金流量表一定要快速及时,学习美国 48 小时把一切问题解决。将来怎么办?我觉得还是要运用库茨涅茨曲线,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说去杠杆,反而杠杆率越去越高?因为债务也是经济增长的变量,当你降债务的时候你的经济增长也在降。你降了1 单位债务,可能会降低1.5 单位GDP。所以说越降杠杆,杠杆率越高。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要追上债务增长速度。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债务利息率都不能像美国和日本那样降到0,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权威视角,引领经济策略新高度。 ?多维度解读,洞悉经济全貌。 ?学术研究的集大成者,是政策制定者不可或缺的决策宝典。 ?本书汇聚了24位顶尖经济学家的深度洞察,他们以权威之声,为宏观经济领域的焦点议题——是否应继续发债、如何平衡投资与消费增长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本书不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更着眼于实践应用,为政策制定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建议和前瞻性思考,旨在帮助决策者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新经济学家智库学者公开辩论的精华结晶,本书紧贴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并深入分析当下及未来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仅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未来经济走向的敏锐洞察者,为读者提供了把握经济脉搏、预见未来趋势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