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经典:文明及其不满(附英文版1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自我与本我》《精神分析引论》《抑制、症状与焦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不满》等。 译者简介 周利云,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资源与研究岗工作人员,四川大学英语学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翻译与资料编辑工作,获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笔译二级证书,已出版《鲸奇之旅》等译著三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人们常常使用错误的衡量标准——人们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也羡慕别人拥有这些,却低估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在对这种情况做出概括性的判断时,我们很可能面临一种危险:忘了人类世界和人的心理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有一小部分人,让他们同时代的人钦佩不已——尽管他们的特质和成就与大多数人的目标和理想大相径庭,但他们的伟大也正在于此。人们无疑容易认为大部分人全然不会关心这些伟人,毕竟只有少数人欣赏他们。不过,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和行为存在差异,人们的“愿望冲动(wishful impulses)”也千差万别,所以事情也许并非那么简单。 在那一小部分例外的人中,有一位在写给我的信中自称是我的朋友。我曾经送给他一本我的小册子,在这本书里我将宗教视为一种幻想。他在回信中表示,他完全赞同我对宗教的看法,但他很遗憾我没有恰当地认识“宗教情绪(religious sentiments)”的真正根源。他认为,这种根源存在于一种特殊的感受中。他自己一直拥有这种感受,而且发现其他很多人也有这种感受,所以他猜想也许数以百万的人都如此。他将其称为一种“ 永恒”的感觉,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 就像“海洋一般的”—— 感觉。他补充道,这种感觉完全是真实的主观感受,而非一种信仰。它不能使人相信个体的永生,却是宗教能量的来源。各种教会和宗教派别都在利用宗教能量,并把它引向特定的渠道,毫无疑问也会把它利用到极致。他认为,即便一个人排斥一切信仰和幻想,仅凭他拥有这种海洋一般的感觉,他就可以称自己是宗教信徒了。 我非常敬重这位朋友,他自己还曾写诗赞颂幻想的魔力,但他的观点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自己无法感受到这种“海洋一般的”感觉。我们难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感觉。人们可以尝试描述感觉的生理迹象。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想以这种方法描述出那种“海洋一般的”感觉,恐怕行不通),结果只能求助于观念性的内容,因为观念最容易和感觉联系在一起。如果我对这位朋友的话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他说这话的意思,就和一个想法新颖又有点古怪的剧作家给他剧中想自杀的主角的安慰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无法抛弃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个体与外部世界成为一体、无法脱离联系的感觉。我想说,在我看来这似乎带有一种理性认知的性质,确实,并不是说它不带有感情色彩,而是它只带有这样一种与其他同类的思想活动一起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种感觉的原始属性。但是,我无权因此否认其他人真的产生过这种感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正确地解释了它,是否应该将其视为整个宗教需要的“根本起源(the fons et origo)”。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晚年经典之作 深刻探讨社会文明与人类本能的关系 双语经典,买中文版赠英文版 我认为,文明进化的意义现在对我们来说不再模糊不清了。文明进化必然展现爱欲和死亡之间、生的本能与毁灭本能之间的斗争,正如它在人类身上体现的那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本书……就像在毁灭的前夜,对弗洛伊德信仰的总结,是他那适用于广阔图景的体系的精华……(弗洛伊德是)一流的散文家。当他离开沙发或诊室时,他就像蒙田一样,是一位拥有洞察力和魅力的思想家。 ——《卫报》 1. 无删节全译本。本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阅读范围最广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书籍之一。 2. 本书是弗洛伊德后期对西方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的基于精神分析视角的理性分析,是弗洛伊德晚年对其生活的欧洲社会文明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反思。 3. 本书深入了解文明与人类本能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社会需求与个人欲望之间的紧张关系。 4. 弗洛伊德划时代的思想,构成了精神分析的基础,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 5. 平装裸脊,便于阅读。英汉对照,适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