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23/15/20221123153446678.jpg)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ISBN: 9787020143979
长江,女,蒙古族,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获奖及主要作品有:《天歌》《走出古老的寓言》《汽车?中国》《矿难如麻》《山野斯人》《对面坐着马向东》《疯了龙年》《晚来香港一百年》等。
直到有一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的一溜小字——伶仃洋上神奇的脚印,我要写一写中国人,写一群建桥人——一群港珠澳大桥的建桥人,这冲动才变得十分明确,难舍难弃。 其实,茫茫大海,谁能把“脚印”留在水面? 不可能!不可思议! 但,就是这渺小与倔强、浩渺与宏阔、人与自然的反差呈现在一个取景框里,那风景才由“伟大”渐渐透出两个震撼力更大的字——“可怕”。 仔细质疑:港珠澳大桥,这是座什么桥? 看介绍,它拥有1100个亿的巨额投资,于当今世界是最长、跨度最大、深埋置最深、体量最大的跨海大桥;听名字,它是要跨越香港、珠海、澳门。但这三地之间,可是南中国海的珠江口、浩瀚无垠的伶仃洋啊,此桥是梦是幻? 从西往东里说,大桥从珠海抬起左脚、从澳门迈开右脚,然后身体有如神助了一般飘起来,一路向东伸向香港,弄出个大大的“人”字——之所以说它是“飘”,55公里的全长啊,架在大海之上,高处鸟瞰,便是条带子。这条“带子”神龙见首不见尾,22.9公里从珠海出发还是桥,4公里从澳门出发也是桥,但走着走着就钻入海底不见了身影,接着6.7公里的深海隧道,从隧道再钻出,12公里跨向香港。因此从香港,也就是从东往西看过来,它又是一个颀长无比的大“Y”。 这天早上,珠海,难得的采访间隙,我步行在情侣中路滨海的大道上,太阳拨开云雾,露出笑脸,把金灿灿的阳光洒向海面,印象中一向温婉贤淑的雕像“渔女”竟变得有点风情万种—— 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要在伶仃洋上建一座大桥? 这桥建好了以后有什么用途、什么意义? 其实说“桥”,这不仅仅是桥,是一个跨海的集群工程。它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是继我们国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又一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费用之大、难度之大、风险之大都令人错愕! 不走近,当然我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为“我的国”说一句“乐见其成”,但走近了,走进去了,一连二十天的满负荷采访,我才知道什么叫意义深远、作用非凡,才知道建设者们是怎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120年的使用寿命,千人走钢丝!毫米级标准! 为了应对这55公里的难题,特别是6.7公里的深海隧道,64项重大创新让世界瞠目,近600项技术已经申请到了国家专利。整个工程,牵一发动全身,一处处暗礁、一次次险情,最后一处“血栓”还差点要了大桥的性命——后怕啊!采访中好几次我睁大了吃惊的眼睛,听着设计者、指挥者以及工地上最普通的工人师傅们给我讲述那不堪回首、并没有空闲说与他人的日日夜夜,一股凉气从后背爬起——咱中国争这世界第一、奇观、举世无双,干什么? 不过采访开始了,故事听进去了,浸透全身的寒气一点点被熨温、蒸热。 我知道,我该写下点什么,不然就对不起大桥的建设者,也对不起我的心——那一阵阵已经久违了的感动……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项目,更是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有力见证。作家搜集第一手材料,记录大桥建造始末,聚焦新时代建设英雄使命担当。 作品从2017年5月2日“最终接头”的沉放、安装写起,带领读者重温大桥合龙那个决定成败的时刻,从意外偏差到专家论证,再到林鸣带领团队冒险精调,直至完全胜利,开篇便悬念丛生、惊心动魄。林鸣作为岛隧工程总经理、总工程师,担当着港珠澳大桥最艰难、最关键的工段,而大桥管理局的“总当家”局长朱永灵,把控着整个工程的进展、质量、安全、预算和其他一切庞杂的事务。 在作品下篇,几乎从不接受采访的朱永灵,独家透露了粤、港、澳三地协调群策群力以及大桥甲乙双方通力合作中遇到的难题、解决的过程,更将视野扩大到区域一体化、建设与环保、国际互动的高度。这中间有拍桌子的争论,也有集体婚礼的温馨,还有对每一位普通工作者的尊重和关怀。 在林鸣、朱永灵、余烈、苏权科、张劲文、刘晓东、岳远征、莫日雄、蔡俊福、孟凡超、余立志等杰出建设者不同角度的倾情讲解中,在作者长江翔实生动的记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那一次次创新、一滴滴汗水,铸就了“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承诺着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更接续着中华民族天开海岳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