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作者简介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Karel van Wolferen) 荷兰记者、政治评论家。他曾任荷兰《新鹿特丹商报》派驻日本的东亚记者,30年来一直在东京工作生活,写下大量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与外交关系进行深刻剖析的文章。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政治经济系终身荣誉教授。他曾撰写包括《日本:权力结构之谜》在内的20余本著作,影响西方国家对日政策的制订。著作被译为12种语言,其中日文版影响超过百万的日本读者,被日本学者称赞具有“革命性”的观点,在日本政治界中激起巨大反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日本问题 日本让世人困惑。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强国。对这样一个 强国本应如何表现,人们自然有所期望,但日本的表现却与人们所期 望的相差甚远;有时,它甚至让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就是日本这个 国家根本就不想从属于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日本强大的经济表现又 让西方国家和某些亚洲邻国感到恐慌。一边是日本,另一边是欧美, 双方之间的关系正面临严重的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开始 出现这样一种怀疑:在政治和贸易关系中,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个有责 任心的伙伴?而在日本国内,官员们以及著名评论家们则普遍认为, 自己的祖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普遍敌对的受害者,他们倾向于无视 所有那些不利的分析,并斥之为“排日风潮”(Japan-bashing)。 在差不多二十年间,西方人得到的建议是要对日本有耐心。有人 说,日本明白做出调整的必要性,而且正在努力推进“国际化”。持 续不断的公众宣传运动一再重申这一目标,连同在不可胜数的演讲、 报纸杂志的文章中出现的恰当口号,似乎都证实了这一点。但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逐渐意识到,日本长期承诺的改变不会到来,而且人们基于对变革的预期所做的种种解释可能从来都是错误的。与 此同时,由于批判加剧、要求提高,以及那些受挫的贸易伙伴(特别 是美国)首次采取报复性措施并施加其他形式的压力,日方官员和评 论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回应逐渐变成驳斥。他们不再以友 好的态度建议给日本耐心,而是开始表达一种更有挑衅性的信息:美国 应该先管好自己的家务事,欧洲应该更勤快一点,认清自身存在的“发 达国家病”(先别管它到底是什么)。双方都坚决地表明要避免经济战, 但在1987 年前后,双方都有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其实两边已经开战了。 日本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谜团既不因经济冲突开始,也不会因此而 结束。但经济冲突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它似乎牵涉到几乎所有与日 本打交道的国家。在大部分观察家眼中,随着冲突越来越广为人知, 日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每年在贸易顺差上所破的纪录:1984 年是440 亿美元,1985 年是560 亿美元,1986 年是930 亿美元。到了1987 年,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几乎涨了一倍,才让顺差降低到760 亿美元左右。 但日本问题的实质却不在于这些数字。日本不光是出口大于进口, 而且它的出口(加上国人对外国产品的冷淡态度)逐渐削弱了西方工 业。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创造了“敌对贸易”1(adversarial trade)这个词,将日本的做法与“竞争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商 品与其出口的商品是同类的)区别开来。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也很高, 但是联邦德国施行的是竞争贸易,美国也是如此。 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半导体领域是更加专业的工业生产的基础,当 这些行业几乎完全被日本公司接管,西方人开始担心他们会逐步遭受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一旦获得了必要的技术,日本工业似乎就能齐心协力,在任何领域战胜并接替原来的发明者和开发者。 西方此前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贸易顺差上,到了1988 年,西方 逐渐怀疑,也许其他领域的一些惊人发展也属于日本人所追求的整体 模式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模式则是一个意义重大却秘而不宣的国家 事业。1987 年10 月,纽约和伦敦股票市场的崩溃,似乎对东京股票 市场毫无影响。几个月后,若以企业盈利为标准来衡量,日本股市市 值创造了新高,以西方标准来看都是令人震惊的。短短一年之内,东 京不少地区的地价涨了一倍、两倍甚至三倍。* 从1986 年左右开始,日 本公司—它们的支出通常比其市值能保证的金额高很多—突然开 始大量投资海外房地产,收购外国银行和公司。2 一些焦虑不堪的欧 美观察家渐渐意识到,日本根本不是“用西方的游戏(规则)来打败 西方”,更可能根本没在玩西方的“游戏”—只是这种认知来得有 点晚了;至于说让西方反过来模仿日本,世界贸易系统则会戛然而止, 最终导致非**主义的国际性经济秩序走向崩溃。 至少可以这么说,欧洲和美国之所以对这个位于太平洋的国家感 到不安,是因为它心无旁骛地追求着某些属于自己的神秘目标。人们 可以理解日本人要赚钱,但是他们在占领了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份额 后,并没有获得明显的回报或是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城市住房逼仄 狭小却又贵得离谱。生活的费用与平均收入相比实在太高。只有大约 1. 入木三分剖析日本社会,“谁在统治日本?”谜题的全方位解答 日本经济在战后一夜腾飞、创造所谓的“日本第—”的奇迹,但指挥全日本向着工业目标全速前进的强大中央政府,其实并不存在。沃尔夫伦在他的巨著中,替所有对日本感到困惑的读者解答:这个国家到底是谁在掌权?内政外交被谁左右?当社会问题暴发时,该向谁去问责?——政府、商界、司法、媒体、学校,还有处于灰色地带的黑帮、新兴宗教,你能想到的种种社会角色,编织起巨大的人脉关系网,也分割了原本属于政府的权力。我们向来以为自己了解我们的邻居,却从未真正看清它。 2. 从德川幕府到战后年代,探寻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揭开粉饰权力压迫的文化外衣 这不仅是一部分析日本当前现实的工具,也是如《菊与刀》那样阐述日本文化本质的经典。权力的压迫被伪装成一种传统文化,渗入日本这个以“温和湿软”著称的社会,造就了我们一直熟知的日本性格:服从集体、厌恶竞争和冲突、细腻的工匠精神;也造就了被压迫中的日本人:心甘情愿没日没夜加班的工薪族,被束缚在家庭中的女性,缺乏创造力而擅长应试的学童。在作者看来,这些并非日本人为之骄傲的“民族精神”的产物,而是从德川幕府到今天200多年间,掌权者刻意安排的结果。 3. 西方视角+旅日一手采访经验 = 影响日美关系、外交政策的参考书 作者卡瑞尔·范·沃尔夫伦作为长驻日本30余年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凭借他与日本政要和商界精英的公开采访与私人谈话,作为“局外人”看待日本社会的客观视角,写下一系列冲击日本与西方决策者的文章。1989年英文版面世后,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层的关注和赞赏,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对日政策的制定,30年后的今天仍在再版印刷中。日文版拥有超过百万的读者,面世后在日本政界、学术界产生巨大震动,既有社会学家称它是一本评判日本的“革命性”著作,也有政府官员因它指出了不为人知的现实而倍感难堪。 4. 在安倍政府落幕的今天,专为中国读者续写,日本平成30年的变化、问题和改革困境 原书成书于1989年末,正值日本经济尚未遭遇泡沫危机,享受战后30年辉煌成就的时刻。而如今,在经历了“迷失的20年”之后,处在平成和令和时代十字路口上的日本,似乎已失去了明确的国家目标。新的30年中,日本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党政府,日美双边关系的改变,与日本周边两个大国的崛起,安倍政府的挫败……沃尔夫伦为中文版读者忠实记录了1989—2019年日本政治环境的新发展,现实情况也佐证了,权力中心的缺乏,是日本社会结构中长久不变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