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2版)/中国大历史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席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 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 。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 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 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 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 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 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 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 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 ,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 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 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 、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 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 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 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 ,许他们做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 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 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 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 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 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 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 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 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 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 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 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 。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 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 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 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 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 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 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 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 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 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 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 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 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 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 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 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 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毕生功力所在,四大断代史之一; 黄仁宇、易中天承其衣钵,高校学生历史必读教材; 从始至终,充斥着各种读史法门、史学观点,索隐钩沉,纵横开阖,史料充足,然后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又极喜翻案,阅读之下,或者豁然开朗,或者瞠目结舌。每一小节,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