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坛求索五十年

报坛求索五十年
作者: 编者:周正荣|责编:熊勇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报坛求索五十年
ISBN: 9787549640652

作者简介

周正荣,197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新华日报》原总编辑、党委书记、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曾获得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扬子晚报》和创业团 队 1986年元旦,新华日报 社印报车间里,几十个人静 静地围在一台巨大的印刷机 前。突然,机器声轰鸣,印 刷机的出报口,潮水般地涌 出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时 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同志题写的报头“扬子晚报” ,鲜红亮丽。漫画家高马得 为创刊号创作了一幅漫画《 喜蛋》,一个娃娃从红红的 蛋壳里蹦了出来。人群中爆 发出热烈的掌声,《扬子晚 报》正式出版了! 创办《扬子晚报》是中 共江苏省委的决定,《扬子 晚报》承载着省委繁荣江苏 报刊市场,丰富全省人民文 化生活的厚望。为了让报纸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省委还 把《扬子晚报》的机构定位 为副厅级,这在全国是少有 的。 《扬子晚报》寄托了全 体新华报人创造更大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期许。为集 中力量办好《扬子晚报》, 新华日报编委会按老社长金 靖中的意见,破釜沉舟,决 定停办《致富报》和《新华 青年》,得到了新华日报编 辑部的支持。随即,数十位 新华报人转场《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筹备期间, 《新华日报》专门辟了专栏 “假如我办扬子晚报”,发表 报社内外的建议。大家形成 的共识是:《扬子晚报》的 创业团队,一定要解放思想 ,更新办报观念,办一张党 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 元旦当天在印报车间翘 首等待《扬子晚报》创刊号 的一大群人,就是《扬子晚 报》创业团队最初的成员。 30多年来,这支队伍不断扩 大,不断更新。一批又一批 白发苍苍的老报人退休了, 一批又一批生机勃勃的大学 生走进来。这个团队饱含激 情,以创造性的劳动,呵护 和推动《扬子晚报》成长壮 大。在《扬子晚报》创刊8 周年时,江苏省委宣传部的 调查称:“《扬子晚报》历 经8年创业,从小到大不断 发展,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 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喜爱。 截至1994年10月13日,日 发行量突破80万份大关,在 全国公开发行的晚报、都市 报中,位居第一,成为我省 乃至全国报界百花园中的一 枝新秀。一张年轻的晚报, 在短短8年中迅速崛起,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受洗礼 ,始终保持着高格调、高品 位和正确的办报方向,在千 千万万读者中确立了自己的 位置。” 我1985年年底从新华日 报奉调参加《扬子晚报》的 筹备工作,此后10年,我和 扬子报人朝夕相处,共享创 业的艰辛和快乐,结下了深 深的友谊。回望征程,我们 不负韶华。《扬子晚报》从 一株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扬子晚报》创刊以后,不 断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环境中的 办报规律,在办报思想、编 辑方针、内部管理、经营机 制、发行体制改革等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扬子晚报》创造了巨大 的社会效益和数十亿元的经 济效益。在创刊10周年时, 《扬子晚报》日发行量突破 100万份。在我离开《扬子 晚报》调回《新华日报》之 后,《扬子晚报》发行量继 续增长,一度突破200万份 大关,实现了江苏省委原老 书记陈焕友同志提出的奋斗 目标。更重要的是,。《扬 子晚报》这个平台,锻炼培 养了一大批新闻骨干和优秀 编辑记者,其中,从扬子晚 报走出的厅级领导干部就有 9位。 《扬子晚报》创业的个 案,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的 一朵浪花。《扬子晚报》是 新华报人在新的历史进程中 思想解放的产物。一转眼, 《扬子晚报》已经创办30多 年。岁月流逝,并没有让这 段历史消失它的热度和光彩 。这本书转载当年中共江苏 省委宣传部关于《扬子晚报 》创业10年的调查,发表北 京、江苏、上海等地的专家 学者研讨“扬子之路”的发言 摘要,是为致敬《扬子晚报 》的创业者——我的老同事 们。同时,尝试回答人们关 于《扬子晚报》何以超常规 发展的“秘密”。 时代在前进。如今,网 络新媒体风靡天下,传统媒 体陷入困局。然而,迭代嬗 变的只是新闻的形态和传媒 的介质。新闻的生命之树长 青!它的魅力会在人类社会 中绵延不绝。在这个视角下 ,严肃探索新闻规律、研究 读者的书,永远有它被审视 的价值。 P3-5 本书为新闻作品和新闻研究论文合集。作者周正荣为江苏省新华日报社原总编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曾获得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一位对我国新闻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报人。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领导《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进行内部管理改革和报纸改版,使江苏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提升,得到江苏省委领导的赞许和干部群众的肯定,在履行党的新闻宣传职责的同时,也推动了报业自身的发展。这些成功的新闻改革经验,对于当下处于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同行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