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 大时代——我的家事手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居之账 从土阶茅屋到高楼宽室 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陋室也好,简 居也罢,亦或是豪宅,房子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物之一。 生有所居,有的住,是人们最基础的生活需求;住 有宜居,住得好,又是人们内心最质朴的期盼。“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用这样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家庭 的期许。 安居才能乐业,有房才算有家,这样的思想在中国 人心中承续了千百年,是最大众化的认同与共识,也是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无数家庭的梦想。住房问题是重要 的民生问题之一,事关社会稳定和群众福祉。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 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 中,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强调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让每 个人“住有所居”,不仅仅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更是 国家关怀。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着日新月 异的变化,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也发生着巨 大改变。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房改问题。改革开 放后的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 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中国将实施住房商品 化政策。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78年中国城镇和 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到 2016年,这两项数据已升至36.6平方米和45.8平方米… … 本书主人公骆宗明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从战 火弥漫的年代出生,在美好富足的新时代颐养晚年,骆 宗明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几次建房和购房。这些事情,有 些成为他内心深处抹不掉的印痕,有些则清晰地记录在 了他的家庭档案之中。翻看他那厚厚的家庭档案,一些 有关住房的文字赫然醒目,在这些文字背后,一个中国 普通家庭的数十年变迁史也渐渐浮出水面。 滴水映射大海的壮观。一个家庭的变迁史,何尝不 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 接下来,我们不妨走进骆宗明老人的档案世界,去 聆听一个中国普通家庭有关住房和家的故事。 ◎战火中被烧坏的大门 我叫骆宗明,1941年3月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滦州市 港北村。滦州市原为滦县,2018 年撤县改市。 港北村不大,我出生时只有两条半街道,80多户, 六七百口人。现在的港北村,有495户,总人口1692人 ,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港北村的“港”字,当地老辈人读“jiang”, 而 不念“gang”。“骆”字在本地读“lao”而不念“luo ”,骆姓多年来以“lao”音为习惯。 其实,我的祖上并非滦州人。具体到何年何月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