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作者: 罗英桓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ISBN: 9787512429048

作者简介

罗英桓,出生于1977年12月,法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业余时间潜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史、诸子等典籍二十年。现供职于某省直机关。著有《中华文化大智慧(嘉言篇)》。

内容简介

第一讲 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教训 ——论礼治之道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 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 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 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 ,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 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 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 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 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 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 我们打开《资治通鉴》的正文,最开头的内容,也是 第一个历史事件,只有一句话,即“初命晋大夫魏斯、赵 籍、韩虔为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 事件。这表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并没有像《史记》 那样从上古的五帝写起,也没有从三代的夏、商、周写起 ,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这是非常 值得奇怪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一直嗜好《左氏春秋》,他写《 资治通鉴》也是想续《左氏春秋》。《左氏春秋》是为孔 子《春秋》作传的,但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即截止 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但《左氏春秋》最后提 到鲁悼公四年,韩氏、魏氏因智伯贪婪而刚愎,反过来与 赵氏合谋灭亡了智伯。在紧接着的后文中,司马光详细记 载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可以说,司马光写《资 治通鉴》的确是续左氏之意的。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把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这件事 放在最前面讲,而不先讲三家灭智伯之事呢?它们之间的 时间相差52年,而且三家灭智伯发生在前。自然,此中必 有深意。究竟有什么深意呢?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破坏了 礼治名分,这是造成周王室衰落的关键。而且这件事对以 后的君主治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所以,司马光开篇就写 了这件事。而且司马光就这件事发表了很长的评论,从中 我们可以知晓礼治之道。 一、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周纪一》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 诸侯国君。 这里面的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即战国初期赫赫有 名的魏文侯。赵籍,是赵简子的曾孙赵献子的儿子,即赵 烈侯。韩虔,是韩康子的孙子,即韩景侯。魏桓子、赵简 子、韩康子则是灭智伯的主角。 事实上,魏、赵、韩三家分晋由来已久。据《史记· 赵世家》载,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吴国的贤明公 子季札(即延陵季子)出使晋国时早有预言说:“晋国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