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壁画补编(精)

山南壁画补编(精)
作者: 编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自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00.00
折扣价: 632.00
折扣购买: 山南壁画补编(精)
ISBN: 978703068379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山南佛教寺院壁画概述
  柴焕波
  山南市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境内雅砻河谷自然条件优越,为藏文 明的发祥地。山南也是佛教寺院壁画极其丰富的地区,本文依据“山南市 古寺庙壁画数字化”项目所取得的资料,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山南市佛教寺院众多,目前共有寺庙、佛塔、修行洞共 430 处。 本文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山南佛教史进行初步梳理,力图将各处寺庙 的历史沿革纳入佛教史整体背景中。
  第二,不同教派的壁画总会带着自宗的特征,本文通过揭示各教派的 义理与壁画题材之间的关联,显示不同教派壁画的某些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的寺庙沿革方面的资料【1】,大多未及订正, 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此外,对于各教派壁画特征的论述,也只是列举了若 干实例【2】,认识尚属粗浅,不备之处,乞学者指正。
  壹、吐蕃时期的山南佛教寺院
  约在公元前 2 世纪,早期悉补野部落的**代赞普聂赤统一了牦牛部 落,兴建了**座宫堡雍布拉康,并确立了子孙世袭的赞普制度。相传第 27 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当政时期,雍布拉康上空落下一个宝箧,里面有《大乘庄严宝王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从此,佛教圣法开始建立 起来。7 世纪中叶,松赞干布(617 ~ 650 年)先后征服了苏毗、羊同及其 他部落,建立了吐蕃政权,逐步将政治中心由雅砻河谷向拉萨地区转移。 定都逻写(拉萨)后,文成公主推算出吐蕃为罗刹女仰卧地势,于是在吐 蕃全境修建了十二座镇魔神殿,具有镇服四方鬼怪的观念。
  乃东县昌珠寺就是最初十二镇魔神殿之一,传说这里原是一片大湖, 湖中有五头怪龙兴风作浪,松赞干布在贡波日修法【3】,令大鹏鸟降服怪 龙,湖水随之干涸,昌珠寺终于在此建成。现存昌珠寺的乃定拉康,是传 说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留居之地。此外,山南市还有一些镇边神殿,如洛扎县拉隆寺、枯定拉康、给曲拉康,浪卡子县打隆寺、绒布拉康等, 相传皆为松赞干布时的镇边神殿。
  赤德祖赞(704 ~ 755 年)时期,扎囊桑耶地方的札玛止桑是赞普牙 帐所在之一,乃东县的傍唐宫是赞普为金城公主所筑的宫殿,两处遗址尚 存。乃东县的甲萨拉康(意为“汉公主神殿”)是赞普为金成公主修建的一 座拉康。据《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吐蕃王朝崩溃后,沃松的后代俞坚 将喇钦 贡巴绕色的弟子噶米 云丹雍仲迎至甲萨而主其地【4】,重修后的 建筑至今尚存。
  乃东县吉如拉康建于 730 年代,是赤德祖赞和金城公主为收留逃难到 吐蕃的于阗僧人而建造的,《巴协》《西藏王统记》对此皆有记载,为山南 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建筑。吉如拉康墙体内还发现大量手抄经卷,不少属吐 蕃时期,也有 14 世纪从吐蕃经书中辗转抄写的。
  赤松德赞(755 ~ 797 年)执政时期,吐蕃势力鼎盛一时。赤松德赞 派遣大臣去印度礼拜大菩提道场和那烂陀,并迎请了印度僧人寂护、莲花 生、莲花戒入藏。桑耶寺为西藏**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 相传寺院的地点为莲花生选定,建筑布局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亲为寺院 奠基。桑耶寺建成后,为了培养翻译人才,赤松德赞又派遣毗卢遮那等二 人为一批、南喀宁波等五人为另一批,先后到印度求学,为佛教在西藏的 传播奠定了基础。
  寂护是 8 世纪印度那烂陀寺的主讲,他与稍前的智藏和自己的门人莲 花戒,并称“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5】。寂护是中观瑜伽行派的创建者, 他坚持自续派的独立论证路线,并受到法称因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 认为外界一切存在虽然都是“识”的流转和显现,但从终极意义(胜义) 上看,则不过是“寂灭戏论”或“毕竟空”。他的《摄真实》等著作,用般 若思想贯通中观瑜伽两派理论,他的思想经莲花戒、师子贤诸大师,对西 藏显教各派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巴协》记载,寂护死后,“他的灵堂修在亥保山(即哈布日山)背后,还建造了一座佛塔”【6】,现哈布日山东麓的 寂护灵塔为近年重建【7】(图 1)。此后,耶喜旺布(拔塞囊)被娘 丁增逼 迫,到了洛扎的喀曲。据文献记载,顿渐法诤开始时,有僧人或自残、或 点火自焚,在此情形下,耶喜旺布按寂护的遗言,提议赤松德赞到尼泊尔 迎请寂护的门人莲花戒【8】(图 2)。
  图1 哈布日山东麓的寂护灵塔
  当时,吐蕃僧人的思想正徘徊在寂护和摩诃衍那之间,摩诃衍那“三 摩地”教义的基本内容是“离一切想”,这种禅定方式也被理解为“什么都 不想”。但对于正统佛教徒来说,“离一切想”的修习方法算不上什么,只 能给取得“妙观察智”制造障碍。辩论的结果,莲花戒胜出,吐蕃最终采 用了印度中观瑜伽行派的理论,摩诃衍那被赶回内地。后来,“呷玛拉喜拉(即莲花戒)夜晚在译经的房中被外道派来的刺客捏挤腰子而害死”【9】。寂 护和莲花戒的著作,当时除给少数人传授外,大部分都作为伏藏,直到后 宏期才被陆续发现。
  莲花生是西印度乌仗那人,他是寂护的妹夫,他来西藏是为了制服西 藏的苯教势力。苯教是佛教之前的本土宗教,带有浓厚的萨满气息。在苯 教传统中,居住地附近的山神或家族中某个忠实的管家,都可以成为自己 的保护神而被加以供奉,它们以动物、兵卒或头盔、胸甲、筒靴、剑刀、 旗帜、长矛等面目出现。如何通过佛教仪轨控制它,是莲花生所面临的任 务。莲花生不仅驱除和镇伏阻挡佛法的神鬼,也致力于灵魂的解脱,他在 西藏所采用、传播的密咒,属于印度持明密教的范畴。这一时期山南境内的许多山清水秀之处,大多留下了莲花生修行的传说,至今仍为僧人的野 外修行地。
  图2 桑耶寺乌孜大殿内侧围廊二层壁画 莲花戒和摩诃衍那和尚隔河斗法情景,19 世纪初期
  青朴修行地位于桑耶寺东北 15 里的纳瑞山麓,相传寂护、莲花生、赤 松德赞等 25 位大德都曾在此修行,并获得成就(图 3)。青朴也是重要的暗 埋伏藏之处,宁玛派高僧隆庆饶将巴(智美畏赛)在青朴岩洞苦修三年, 发掘出宁玛派最高密法“堪卓宁提”(空行心要)伏藏,宏传了大圆满心要 法门。
  曲卧日修行地位于曲水县雅江南岸,拉萨河下游和雅鲁藏布江汇合之 处,现属贡嘎县境(图 4)。山上有莲花生的修行洞。牟尼赞普的王妃嘎杰 措美多准曾在此建造贝曲卧日神殿。据《道路指南》:“曲卧日有可使西藏 产生幸福的 108 处山泉及百余座修道处。”【10】朗达玛灭佛时,贡巴饶赛、 约格迥、玛 释迦牟尼三大德(史称三贤士)正在吉祥曲卧日山修行,闻 讯后,从此逃往安多的定底寺【11】。神山东南角的次久珠德寺和西北角的秀 布日拉康,至今尚存。
  贡嘎县阿扎乡的查央宗、宗工布修行洞也因莲花生的修行而声名远播, 从吐蕃晚期开始,有人在这两处自然洞穴的石壁上,雕刻莲花生、无量寿 佛、人身兽面护法神、六字真言等石刻,后人还在附近修建寺庙。
  卡久寺位于洛扎县拉康镇西南的卡久山巅,“夹普坚”修行洞位于寺庙 西面的崖壁中间,相传莲花生及众弟子在此修行达 7 年之久,先后有 21 位 修行者获得成就。
  图3 青朴修行地
  在山南地区,相传为莲花生创建的寺庙也很多,如现存的贡嘎县果曲拉 康、桑日县里龙寺、加查县巴岗寺、错那县色木扎拉康、浪卡子县姆地寺等。 据《智者喜宴》记载:“莲花生向赞普(赤松德赞)传授了秘密滋生圆 满之三部经教,即为赞普灌顶,而赞普则将王妃堪卓耶协措杰(堪卓,意为“空行母”)作为灌顶的报酬献给了(莲花生)”【12】。赤松德赞之女白玛 赛也曾依止莲花生学密法。这些都导致反佛势力的不满,莲花生被迫返回 印度。此后,“王(赤松德赞)又迎请阿阇黎大咒师法称、无垢友、佛密、 静藏等诸天竺班智达多人来藏”【13】。
  法称、无垢友都是传播密宗金刚乘的大师,法称依瑜伽金刚曼陀罗传 授灌顶,并在吐蕃培养了一批译经人才,从梵文中翻译了大批佛典,并编 著了三部著名的经典目录,即旁塘目录【14】、丹噶目录【15】、青浦目录【16】。
  乃东县毗如洞位于昌珠镇白荣村石马山腰处,是赤松德赞时期大译师 毗如遮那的修行岩洞。毗如遮那,意译为“遍照护”,前藏尼木人,为桑耶 寺建成后出家的藏族七僧人之一,他曾被派往印度学密法,并迎请了法称、 无垢友到桑耶寺传法、译经。
  乃东县玉意拉康是赤松德赞为其母昂楚绛曲所修建,也是埋有伏藏的 修道处,后宏初期鲁梅弟子博穹 楚臣炯乃曾住此寺,宏伟戒律【17】。此 外,措美县拿定寺、扎囊县措杰拉措拉康、加查县贡最寺,相传也是赤松 德赞时期修建的寺庙,有的尚存局部墙体。
  琼结县若康拉康始建于公元 8 世纪末至 9 世纪初,由藏王牟尼赞普(774 ~ 798 年)的妃子所建,历经复修,至今尚存。
  图4 曲卧日修行地
  赤祖德赞(815 ~ 841 年)又名赤热巴坚,他制定了七户供僧制度,使僧侣免除了赋税和体力劳动,他还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 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西藏佛教史上, 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被称为支持佛教的“祖孙三王”。
  桑日县巴朗曲康始建于吐蕃中、晚期,11 世纪由宁玛派僧进行过维 修,至今尚存。此外,相传建于吐蕃时期的寺庙还有:洛扎县开雪拉康, 贡嘎县秀布拉康,隆子县色琼寺、色切寺,桑日县吉仲拉康等。它们代表 了吐蕃佛教的古老渊源,但建筑不再有当初的原貌。
  吐蕃时期的壁画已属凤毛麟角,唯一留下的是大昭寺二楼侧廊壁画, 为纯正的印度波罗风格。山南市的吐蕃壁画实迹已难以寻觅。是否存在一 些经板背面的彩画或贝叶经插画,目前尚不清楚。不过,吐蕃时期的宗教 义理和壁画的特点,在后宏期宁玛派的教义和壁画中,尚可略窥端倪。
  贰、后宏期山南佛教寺院及其壁画
  朗达玛在位期间(838 ~ 842 年),西藏佛教受到剪灭,此后百年史称 “灭法期”或“黑暗时代”。据《智者喜宴》记载,吐蕃王朝崩溃后,云丹 系赞普后裔在桑耶地区繁衍,10 世纪中叶,云丹的第 6 世孙擦拉意希坚赞 成为桑耶地区的首领兼桑耶寺主,970 年,他派遣鲁梅 喜饶楚臣等 9 人赴多康地区,随喇钦学习戒律和经论。978 年,鲁梅等人学成返回,在桑 耶寺、噶迥寺等地受戒僧人,建立各种道场如夜空繁星,此为后宏期“下 路宏法”的开端。11 世纪中叶,阿底峡入藏,此后,他从阿里前往卫藏, 在山南留下他亲履的足迹;玛尔巴、米拉日巴创立噶举派,帕木竹巴支系 在山南独树一帜;12 世纪中叶开始,山南出现了不少宁玛派掘藏师;与此 同时,噶当派、萨迦派也纷纷在山南建立自己的道场;14 世纪末,宗喀巴 长时间在山南活动,参拜各派上师,至 15 世纪初形成了格鲁派。至此,藏 传佛教各派在山南形成了交相辉映的景象。现将山南市后宏期各宗派寺院 的历史沿革、义理和壁画情况,分别予以叙述。
  一、宁玛派寺院
  1. 历史沿革
  宁玛,意为“古”或“旧”,意指其教义是从前宏期莲花生、无垢友、毗 卢遮那、娘 丁增桑布等翻译传承下来的,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宗派。
  宁玛派早期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 11 世纪,“三 素尔”在卫藏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寺庙,“三素尔”是指素尔家族的三个人, “大素尔”索尔波且 释迦迥乃(1002 ~ 1062 年)、“小素尔”索尔穷 喜饶扎巴(1014 ~ 1074 年)、卓浦巴 释迦僧格(1074 ~ 1134 年),他们祖 父孙三代传承前宏期的集幻心三大部密乘经典,称为旧密咒派,宁玛派这 个名字即是从释迦迥乃开始的(图 5)。约从 12 世纪中叶开始,山南地区出 现了不少宁玛派掘藏师,发掘出朗达玛灭佛时的伏藏。
  安达娘 尼玛畏赛(1124 ~?)是娘 丁增桑布的后代,安达是敬 称,意为“领主”,他出生于措美当许,一生在措美、洛扎掘出不少伏藏, 被称为宁玛派上部掘藏师。12 世纪中叶,他修建了措美玛吾觉寺、达玛森 康寺。玛吾觉寺传承了他的世系,在他的心传弟子吐色 卓瓦衮时期进入 鼎盛时期。五世达赖后,玛 相关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