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游踪

十年游踪
作者: 周华军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2.12
折扣购买: 十年游踪
ISBN: 9787549602131

作者简介

周华军,男,1971年生人,出生在千古游圣徐霞客的故乡江苏江阴。公务员。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毕业,爱文史,爱旅游,作品相继在多家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十年游踪》为作者第一部作品集。

内容简介

乌镇的感觉 说起乌镇,乌镇的感觉很快就回来了。 乌镇的美,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个字——“乌”;我游遍了江南的 右大古镇,相比之下,她又凭空地少了些喧闹,少了些凌乱,少了些模 仿,少了些无奈。她只是“乌”的镇;仅一个“乌”字就把握了乌镇的整体 色调,这灰暗深沉的氛围也许在旁人看来不畅,但江南水乡就是这种酽 酽的浓浓的味道。乌镇则尤其突出——镇如其名,一片乌色,道不尽的 历史沧桑。 江南的三月多雨。沐着飘忽的雨丝,我与友人贤、青、斌徜徉在乌 镇的记忆中。 与所有的江南小镇一样,乌镇也少不了码头浆房,药铺饼店,酒楼 茶馆,小桥驳岸。这次是老天爷格外垂青,把原本就仪态万千的乌镇扮 得更加烟笼雾罩,扑朔迷离,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增添了许多梦幻的 色彩,三三两两的小木船横七竖八地横在飘渺的水巷里,一如我们在传 统中国水墨画中见到的一样。此情此景,在多情的我们看来,忍不住便 要诗兴大发了。 说起来乌镇很有历史,很古老。据说六千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隋朝时有了古运河,成为两省三府的接壤要冲,镇区由东南西北四条沿 河大街呈十字形交叉构成,交叉处为中心闹市。街市皆依河道,民居临 河而建,沿河成街,水阁河埠密布两岸,又以桥连街,河桥街屋融为一 体,一派典型的水乡风情。怪不得有国外游人惊呼其为中国威尼斯。 乌镇长期以来因为只通水路,尘俗世嚣不易入得,安定的日子连同 安定的情绪,让生活的人们构建了一种特色。虽说江南一带一直是文 人渊薮之地,崇尚文字,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但乌镇却另有一番风貌。 我每到一地,买书是必不可少的;据书中介绍,在乌镇旧时的茶馆 中都见不到鲁迅笔下那一类花五文钱就在柜台外喝酒的长短工,这里 的饮者很绅士,极常见陆文夫境界里的临窗独品者。可惜,在旅游大潮 狂飚的近年我们已无福看到这悠哉游哉的桃源生活。今日机缘凑巧, 被雨水润得发亮的青石板小巷很少有游人的踪迹,茶馆里靠窗临河的 桌子旁,竟有几位茶客笃定心在品茗观雨。这时的茶馆,摆脱了寻常摆 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热闹劲儿,那些闲适世家在粉墙小院内养鸟种 草、玩棋赏桂、嚼曲含香、品茗谈艺的情趣,仿佛又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名人自然是旅游点推介的重点。乌镇人学会开放以后,茅盾晶牌 自然是要打的,自从“盾牌”打响,乌镇的文章便直往极品里去,茅盾与 乌镇携手升值。丰子恺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特例,不用说,阿宝和缘缘 堂的名声也日渐远播。用文化装点门面并不是江南人特有,只是江南 人更肯动脑筋罢了;作为旅游开发的后来者和追随者,乌镇随后跟进的 自然是古为今用、人为我用的丰富多姿。 在乌镇不必刻意地寻求一些诸如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人们一踏 上这写满历史斑痕的土地,走染坊、酒坊、铺子、书院;过文昌阁、翰林 第,看道观、戏台、庙场;抚百床、木雕、古玩、摆件;选丝棉、布鞋、糕 点……就扎扎实实做了一回前人。金家厅“满月、周岁、婚嫁、拜寿”的 排场以及旧时江南人家“清明踏青、立夏称人、中秋赏月、腊月小更”给 了你一个早先的小康世界,淋漓地展示了古镇的深度。 驻足帮岸、水阁、廊棚,欣赏着水面上的“野渡无人舟自横”,遐想着 传统在现实面前显露的那一份凄清的美,对面河岸上民居高高的马头 墙无声地伫立,勾起的不仅仅是沧桑往事。这百年的石板路,这历史的 幽巷,风采是有些黯然,然而现代人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假如要做隐 士,这里是很适合“中隐隐于市”的地方。想茅盾《我的故乡》“昭明书室 依旧,唐代银杏宛在”之句,在南栅苍老的古银杏下,依稀可闻南朝昭明 太子随沈约在此的读书声,恍然不知身在何处了。 雨中的青石板铺进历史的深巷,令人留恋,她仍可将你带向悠远。 想想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也许,在这时,在这里,你能找到你想要的 那份情境。同样是雨巷,却感受到了戴望舒以外的东西。 去乌镇罢。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