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提问开始:深度学习模式探秘

创新从提问开始:深度学习模式探秘
作者: 编者:陈明键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60.60
折扣购买: 创新从提问开始:深度学习模式探秘
ISBN: 9787521739558

作者简介

陈明键 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希伯来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业界讲师,民智国际研究院理事长。曾受聘北京奥组委,担任“2008 年北京奥运会财务顾问”,并曾荣获胡润百富“点金圣手”奖。 他曾先后创办清华紫光投资顾问公司、东方高圣公司,主导、参与国内多家高增长企业并购、重组案,案例入选MBA经典教学案例。出版《交易致胜》《并购革命》《路线》《交待》《交易》等多部专著。 2019-2020年,陈明键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做访问学者,就犹太早期教育与后期创新关系做了一年多二访学,尝试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审读探索学习模式。

内容简介

1.序与跋 序一 为什么要去以色列?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去年仲夏时节,我前往以色列访问交流。 出发之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以色列?以色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去以色列的想法由来已久,尽管这次去以色列签 约了两个项目,但我真正的想法却是希望借这次机会,对以 色列企业创新一探究竟,同时也希望能与以色列企业进行深 度合作。 以色列对我们来说确实是谜一样的国家:贫瘠而狭小的土地,只有 850 万国民,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无论在芯片技术、生物技术,还是国防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均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年轻人创新创业方面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大家都在问,以色列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是以色列?这些问题也是在访问以色列之前,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 我和明键相识于 2003 年,是将近 20 年的忘年交。明键当时正好在希伯来大学杜鲁门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所以访问以色列的第一站我就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希伯来大学,同时 有幸参观了爱因斯坦博物馆。 在明键的安排下,希伯来大学前校长、物理学家哈诺 赫·古特弗罗因德亲自在爱因斯坦博物馆接待了我们。爱因斯坦曾是德籍犹太人,也是希伯来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走进爱因斯坦博物馆,我的第一感觉是走错了地方,因为校长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大约只有 30 平方米、两边都是书柜的屋子。正在困惑间,老校长介绍了屋子里各种物品的来历,顿时让我们肃然起敬。 两边满满的藏书,全是爱因斯坦的私藏,其中不乏他 的最爱,他将这些书连同阅读时常用的小书桌,全部捐献给了希伯来大学。 老校长小心翼翼地打开桌上的几个盒子,里面分别装 着爱因斯坦的诺贝尔奖章、《相对论》最早的中国译者的照 片、《相对论》民国时期的中文译著以及为我们这次来访精 心找出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原件。 打开手稿,每一页的笔迹都一丝不苟,连涂改都是工 工整整,让我们对大科学家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有感触。 看到第 45 页,也就是手稿的最后一页,爱因斯坦推导 出了相对论的公式,如此复杂的理论竟然只用了这几个简洁的公式来表达,真可谓大道至简,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 是如此吧。 这样的治学境界是如何开拓的呢?爱因斯坦曾说:“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充满了一种好奇心而已。”牛顿则把自己形容成为在海滩上捡贝壳的一个小孩子。明键在以色列的所见所闻,也都在验证着这一点,或许这就是创新、开拓的精髓罢! 好奇心是科学创造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中,不一定 总让孩子们循规蹈矩、不越雷池,而是要充分鼓励他们的好 奇心,这将有利于我们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 索尔·辛格是著名的《创业的国度》(Start-up Nation) 一书的作者,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也广受好评。这次到访以色列,辛格也专程和我见了面,进行了很融洽的交流。 我对辛格提出了我的问题。以色列所处的迦南,这片 “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其实大部分是贫瘠的荒漠,而且群敌环伺,地缘环境恶劣。这样的一个“弹丸小国”,如何能够崛起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度?它的崛起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 示?新加坡和以色列都是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发达小国,但 新加坡为何不是创新强国?犹太人的文化里是否已经存在创新的基因? 辛格说,确实,犹太人的创新与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是有相关性的,2000 年的流浪史,让犹太人不能安于现状, 需要不断寻找让现实变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学习对于犹太人 很重要,犹太人是通过争论和质疑来学习的,包括对犹太人 的经典,我们都常常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讨论。 不过,这样的特质适合创业,但对于把企业做大可能 并不适合,10 个犹太人会有 12 种观点,太多的争论和质疑 对把小公司做成巨大的公司往往是不利的。 对于中国和新加坡来说,文化上和以色列确实不同, 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如果辩证地来看,有时 候一个优点,在另一种情境中却是个缺点,反之亦然,所以 不必改变自己的文化传统,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合作。 辛格的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在我看来,以色列和中 国的创新创业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色列人擅长于 Start up,但不善于把企业做大,当然这也和以色列的自然环境 狭小以及市场有限有关,而这正是中国的强项。两者如果能 够结合起来,让以色列创新的种子,进入中国这片有广阔市 场和强有力制造业的沃土,应该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可以共 创经济的又一个奇迹。 明键在以色列和诺奖得主化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一起 创立了中以海德,致力于攻克乙肝的药物研发。借助以色列 科学家的“最强大脑”攻克这个中国的大病。这种协同创 新应该是“一带一路”集成创新的一次尝试。 走在耶路撒冷 2000 多年历史的石头小道上,我想了很 多。中国和以色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有上下 5000 年的 历史文化,建国时间都在 70 年左右,都有着谦卑勤奋的特 质,都重视储蓄、家族关系与子女教育。 另一方面,两国又有着巨大的不同和强烈的互补性。我 们应该和他们加深合作,利用和发展他们的创意做大做强, 在世界新技术浪潮的发展中,共创新的科技和经济奇迹。 和以色列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怀揣梦想的民族, 我们今天面临着一个转型发展的时刻,我们也有不少忧患, 但梦想、勇气、创新和永不放弃才能使我们浴火重生。最 后,我想用西蒙·佩雷斯的诗句来作为结尾,也作为明键新书序的结尾: 你会如你的梦想一样年轻, 不会因岁月而老去…… 序二 打开犹太人创新之谜的钥匙 王石 认识明键已经10多年了。这10多年里,中国企业也在国内外的风云激荡中继续砥砺前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与明键的相识与了解也是在这个阶段。同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认知。我们都深深地体认到:多数企业家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并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而想要获得这个层面的自由,就必须在精神上、在文化上进行更深广的探询。 在哈佛的访学结束后,我对中西方文明的异同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悟,也就有了探寻西方文明源头的念头。所以,去以色列游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最初去以色列,是奔着学习创新去的,但是去了以后,给我冲击最大的什么呢?不是创新,而是以色列人特别会休息。在耶路撒冷最繁华的大街上,每天晚上都汇聚着下了班来唱歌跳舞弹琴的人。在特拉维夫的沙滩上,美女警察背着冲锋枪享受日光浴。在街头,可以看到下班后的军人背着冲锋枪,在街上拉小提琴卖艺表演。在以色列夜晚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其中,对我冲击最大的还是以色列的传统节日——安息日。在以色列,安息日每7天一次,从周五下午日落开始到周六下午日落结束。 得益于在以色列生活的2年,我和以色列人在一起一共过了40多个安息日,而每和他们度过一个安息日,总能让我对这个充满创新力的民族产生新的认识。 在以色列,安息日犹太人是绝对不工作的。不工作到了什么程度?商店不开门,宾馆不营业。不能做饭。不是安息日不吃饭,安息日的饭要提前做好。有一次有邻居来按门铃,我打开一看是个大胡子,他让我去他家一趟。我以为他邀请我过去过安息日,于是很高兴地去了。进去以后他给我指了一个电饭煲。我才发现我会错意了,他只是请我来帮忙启动电饭煲。 不能发名片。有一次我带明键去一个大律师家里过安息日。明键知道这个大律师在英国很有名,他很开心,见面的时候情不自禁递了张名片过去。我心里想,哎呀,忘了提前打招呼不能递名片。结果大律师犹豫了一下就接过来了。明键还在等对方的名片。这位律师就说,名片我会给你的,但不是今天。 对以色列人来说,安息日是一场被提前计划好的放空。 2019年3月,受我的影响和推荐,明键放下了北京的事务,不远千里,负笈来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访学。如今2年过去,令我十分惊喜的是,明键竟然将访学的经历与思考整理成了这本书,书中有诺贝尔奖得主、保安队长、宗教学家、犹太教拉比、子孙满堂的老祖母、农业高中高中生等各色各样的犹太人,堪称当代犹太人生活的“小百科全书”,而将这些犹太社会小切片串联起来的,是明键对于犹太创新根源从不间断的深入思考。 如今,这本书付梓在即,我也十分欣慰,明键邀请我来为新书作序,自然义不容辞,原因有二:一是自己作为明键去以色列的“引路人”,看到如此成果,自觉没看错人;二是创业创新之路有多么艰难,同为企业家的明键必深有体会,但依然自觉地为之努力,并保持着作为创业者的想象力,敢闯、不拘束,让我深感吾道不孤,也对中国未来必然出现伟大的企业充满信心。 就是这种沉浸在当地生活中点滴的体验和收获,或许才能帮助我们寻找到以色列人创新力的根源,也让我深深感到2年的以色列访学不虚此行。 以色列与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勤劳肯干、务实认真、重视家庭、重视关系,但为什么以色列和中国在创新方面却有着如此不同的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这本书就是一把打开犹太人创新之谜的钥匙。 明键是把犹太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而犹太教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教为宗。至于犹太人的宗教和教育是如何一起推动创新的,推荐大家一定去读读明键的这本新书。 ★一位华人投资家用一年半时间走访近半位以色列精英,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方面探寻犹太创新的底层密码 ★深度学习是如何激发创新的?深度学习系统是如何建构的?以色列创新教育模式的启示,建构科学学习模式 ★多孩家庭如何教养?父母在家庭中如何参与教育?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作者通过与诺奖得主、前总理发言人、大学教授、子孙满堂的老祖母、保安队长等的采访,给出关键线索 ★学校鼓励提问、鼓励争辩的建构主义模式,家庭启发、引导讨论的开放沟通氛围;社会群体情境的学习模式——共建创新型社会的良好 ★ 宋志平、王石作序推荐,教育界、企业界、科学界联袂推荐 ★ 同题材纪录片视频已腾讯视频上线,观看量超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