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
作者简介
徐家树,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45年生于杭州名门“金洞桥徐家”,母亲高诵芬为北宋开国大将武烈王高琼后代。1991年定居澳洲。他是国内较早深入拍摄藏地的摄影家,14岁拥有第一部相机,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进藏,40年来20余次进入藏地,写下几十万字旅行和摄影日记,拍摄作品不计其数,包括虔诚·西藏、寻找·经幡、心灵·自然(水云木石/微距花卉)三大系列,大多在藏地拍摄。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第1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杰出摄影奖(1992)等。摄影作品曾登上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刊封面(1997.3)、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海报(2003.1)。已出版摄影集《那时·西藏》《水云木石》《生死·朝圣》,译有摄影类畅销书《世界的眼睛》等,近20年来先后制作独册中英文摄影手工书50余种。
内容简介
水云木石皆显灵性 徐家树 如果没有记错,我自己拥有一台相机,应该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为什么父亲给我一台相机,我已记不清了,也许是我要求了多次的结果吧。那是一台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产的Rollecord双镜头反光相机,用120胶卷。这台相机与我为伴60多年,随着我经历了各种变迁,至今还陈列在我的书架上。 常在想,为什么喜欢摄影能长过60年,而且不但没有腻烦,反倒有了好酒存久似的香醇。细想之下,原因也许有两个:一是喜欢摄影的心态,一是喜欢摄影的方法。 先说摄影的心态,简而言之就是:好玩。因为只是玩,一切随心所欲、因兴而动、跟着感觉走。有了这样的态度,就没了功利的目的,但凡与功利相伴,必有压力、烦恼、失望与痛苦。一连串的坏心情,哪里是在玩摄影,倒是在被摄影玩。好心态也是一路走,一路悟出来的。年少时好奇,年轻时好胜,直到年老时才悟出好玩的长处:内心宁静、思想清澈、感觉灵敏,外界的细枝末节,都有了触动,日常的水云木石皆显出灵性,60多年过去,自然就有了好酒的醇香。 至于摄影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享受过程。这个过程短则几分钟,长达几年、几十年。比如,傍晚出家门去水边散步,看到水波映着蓝天和晚霞,暗蓝与粉红交融闪动,激动地奔回书房,取了相机拍几张迷人的波光,这种意外的相遇,是宁静的心里加进一丝愉悦。又如,我有好几个摄影专题:“虔诚”“心境”“经幡”“高原的云”“四季的树”“神密园”和“水云木石”,等等,有的拍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程可谓长矣。 摄影过程也很引人入胜:人文材料的收集、旅行线路的选择、专题内容的深入、摄影途中的偶遇、观察体验的忘我、所见所思的记录、图片档案的编辑、作品后期的升华、内心感受的再现……到了这一步,心中的图像伴着音乐和咖啡香,才终于在屏幕上显现,20多年前,则是在暗房红灯下的显影盆里或是彩色相纸显影机的出口处,渐渐显现和缓缓地输出。 但是请别急,这还不是全过程的结束,精彩还在后面:数码图片的精印、手工图册的创作、插画地图的手绘、封面封套的设计、手工书的装订……直到独本摄影图文册问世。不,还有呢:日后闲暇之时,随手取出一册翻阅,伴以音乐清茶咖啡,或自得其乐,或亲朋共享,这才到了整个过程的尾声,这尾声余音缭绕,历久不衰。60多年玩过来,这样的独本手工摄影图册,大大小小、各种专题,已做成了50多本。这样的玩法,从不重复、总有创新,也就很难有玩腻的道理。 既然摄影已玩了半个多世纪,拍了那么多主题的照片,一定会有一些心得和体会,这里先来谈谈“心灵·自然”系列的拍摄心得。 自然风景摄影当然首先是观察,这是十分根本和基础的,其次才是拍摄等环节。摄影的观察是让心静下来,全身心地融入自然,忘掉自己的存在。这样才能用内心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去体察,去发现平时不会发现的细节:线条、色彩、光斑、纹理以及随时间和光线的变化而产生的细微不同。观察的范围可以小到肉眼难以觉察的目标,大到360度包罗一切的周围环境和变化。 这时候的观察,虽然还是在用肉眼看周围,但这时的眼睛功能起了变化,不再是日常条件下的所见,这时的人眼所见,应该已成为相机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也就是说,肉眼看到的结果,实际上在大脑里已习惯成自然地变成了不同焦距透镜的成像效果。甚至在大脑里已看到了最终印放出来的照片的样子。这些大脑中的图像,不同于眼前的实景,这是因为你已熟知各种摄影器材的特性,已了解不同技术数据组合的效果,已掌握冲洗放大时的暗房处理或软件操作可以达到的最终结果。 观察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四季的树》,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那时我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镇上。秋季的一天,从小镇乘公交车进城,在那条繁忙的公路一侧,偶然看到有个苗圃,秋叶尽染,一闪而过,却十分引人注目,便决定周末去看看。那时还是每周上班六天,迫不及待等到星期天,赶在日出之前,带着相机,从家骑车一个多小时,去寻觅那个苗圃,竟然找到了。 去那里的目的,是想在一个极为普通和常见的地方,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增加想象力,以及训练如何从日常的实用思维状态迅速转向内心体验的摄影思维状态。 苗圃也就两三个篮球场大小,成片地种了一些细小的白桦、一些不到一人高的柏树,还有一些只抽出两三根枝条的小桃树。虽然比邻车水马龙的公路,可走进这被公路边高大树木掩映的苗圃,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这里异常地静谧。一旦离世俗的繁华远了,内心的清明也就渐渐显现。 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着手画一棵树时,他要先仔细观察一整年,他所画的树与一般人所见的树大不相同。据说他画的树好像有血管,会呼吸,连根茎都全部呈现,甚至随着四季变化观看它,树居然也有不同的面貌。 …… ★ 3大主题300余幅照片——虔诚·西藏、寻找·经幡、心灵·自然 ★ 裸脊锁线方便平摊,内文四色印刷,采用 157克哑粉书纸(铜版纸),封面书名采用烫金工艺,书脊布采用烫红工艺 ★ 首版全部带有编号(再版不加编号) ★ 徐家树,国内较早深入拍摄藏地的摄影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中国到南澳,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近半生追寻秘境光影,透视人生真谛。 ★ 无论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什么样的镜头和技术设备,好的摄影都是用“心”的摄影,摄影不是用镜头去看世界,而是用“心”。——徐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