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概论(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

中国经济概论(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
作者: 编者:韩琪//陈福中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6.80
折扣购买: 中国经济概论(第3版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
ISBN: 9787302528562

作者简介

韩琪,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截至2018年已在高校教书3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运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济行为、中国城乡经济等。韩琪教授在学术科学研究方面,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在人民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过多部专著和教材。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贸易》、《**经济合作》、《**贸易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现代企业导刊》、《中外管理》、《管理现代化》、《中国经济时报》、CHINA DAILY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并多次获奖。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的发展**章本章通过扼要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和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的***提出的“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前景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以实现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目标。直到17世纪末,中国在世界上还被认为是一个强大的**,1820年,中国的GDP(**生产总值)还占当时世界GDP的1/3左右。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所著 《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2001年出版)。然而,自从欧洲发生了**次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国从一个天朝上国迅速沦陷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尽战败的屈辱。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历经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运衰颓的苦痛。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着救国救民之路。百余年前,**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响彻云天的铮铮誓言,为了实现强国的梦想,数代先烈浴血奋战,薪火相传。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开始了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太多磨难的东方大国,终于迎来了**富强的命运转折点: 1978年底召开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中国导向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经过40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2〗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序幕。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怎样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呢? 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6亿元,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仅11 318万吨,棉花**0万担,农业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8%,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农业**。刚刚起步的现代工业在战争中*到极大的破坏,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1949年,**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共2 858个,职工129万余人,其中生产工人约75万人。在全部工业资金91亿元(不包括手工业)中,国营工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70.9亿元,占78.9%。铁路通车里程仅21 9**千米,机车4 069台。公路通车里程80 768千米,载货运输汽车32 543辆。钢15.8万吨,煤0.32亿吨,发电量43亿度,棉纱180万锭。全年财政收入仅303亿斤粮食,支出567亿斤粮食,在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大困难。由于出现巨额赤字,物价猛烈上涨,市场十分混乱。 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到1952年底,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已实现根本好转。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20%左右。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其中,1952年的生铁产量仅为193万吨,钢135万吨,发电量73亿度。这三项指标分别相当于*本1935年、1933年和1924年的水平,落后于*本20~30年。如果按人均产量来比较,那就*落后了。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它比先行的资本主义**晚了两个世纪左右。 〖2〗〖4〗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4〗〖3〗〖1〗**章中国经济的发展二、 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阶段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制定了**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从那时到现在(2018),已经过去了65年。65年间分成两个大阶段。**个是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是市场经济时期。 (一) 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1. “一五”时期(1953—1957) 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指导,以逐步实现“一化三改”(***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以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主要措施是集中财力、物力搞好以156项重点工程为骨干的基本建设,正确处理建设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战略是正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是在提前超额完成原定指标后,开始滋长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情绪。 2. “***”时期(1958—1962) 该时期提出了“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口号,树立了“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盲目追求不断翻番的高速度和生产关系上的“一大二公”(现代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践证明该时期的经济策略是错误的,欲速不达,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出现重大失调,使工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得不偿失,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人民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 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农业是基础,要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纠正了“共产风”。短短三年,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在战略思想上并未**解决“左”的倾向,以致在形势好转后又重犯“左”的错误。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及转变时期(1966—1978)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错误发动和领导、被**和**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的道路。但他对*和**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严重的程度,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和**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和**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这场浩劫延续了十年,1976年10月,以***、***、***等为核心的***,粉碎了“***”集团。“***”指的是**、***、姚文元和***四人。中共十大后,***任***副**,********,***任********、***副**、解放*总政治部主任,**与姚文元任******委员。他们四个人结为政治团体,搞宗派活动,企图***。1977年8月,在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76年粉碎“***”后,当时的中央**又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发起“洋跃进”运动,直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体系没有先例,与别国不同,《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概况的全面梳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