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新时期文学的中外视野

莫言和新时期文学的中外视野
作者: 樊星 等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莫言和新时期文学的中外视野
ISBN: 9787521215809

作者简介

樊星(1957—),祖籍河北邢台。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研究。1997年—1998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16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著作《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1998年获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奖。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2001年获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于2003年获湖北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还曾于1999年获得“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于200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武汉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内容简介

导论?杂糅百家,天马行空,独树一帜 进入现代以来,几乎所有作家都是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写作的。因此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在兼容并包中寻找中国文学的特色。这里,兼容并包不仅是对世界文学的取精用宏,也是对本土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广泛吸收。而当作家们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各有千秋的文学作品时,也就显示了世界文学与本土传统文学在彼此激荡与交融中呈现出的神奇亲和性,以及作家们在各具特色的发现与阐释中不断闪烁出的千变万化的可能性。 现在的问题是:莫言的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文学传统具有怎样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经验? 第一节?在本土传统与外国文学之间驰骋 一、从本土传统出发 莫言出身农家,又成长于政治运动频繁、思想遭受禁锢的动荡岁月。而偏偏他又有一颗渴望阅读的心灵。于是,他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在文化贫乏的年代里到处找书读。这一代人不同于“五四”那一代人的阅读背景:没有经过背诵古代经典的系统训练,也没有年轻时就出国、“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经历,因此,也就不可能像那一代人那样学贯中西。另外,在自己的摸索中读杂书,上下求索,其实也是古往今来许多作家的共同成长经验。在驳杂的广泛阅读中探索文学与人生的奥秘,找寻属于自己的灵感与智慧,也往往显示了某种冥冥中的曲径通幽。 莫言常常在回忆往事时谈到他读杂书的经历:“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值得注意的是,他“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了”。那是缘于莫言正在上中学的大哥的一本鲁迅作品选集。虽然“不认识的字很多”,也不明白“那些故事里包含的意思”,只是被书中的绝望感所感染。②那绝望感本来就弥漫在贫困的生活中,读鲁迅的书进一步强化了那绝望感。在莫言后来的创作中,绝望感常常浮现,根子应该就在这里。 另外,他还读了一批古典文学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这是许多出身农家的孩子共同的经历。(孙犁就曾经谈到了《红楼梦》在中国农村流行的普遍性:“……就是《红楼梦》这部比较‘高级’的文学读物,稍微大些的村庄,就会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由此可见即使是在革命文化无所不在的年代里,古典文学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古典文学在民间的影响根深蒂固,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即使经过革命运动的几度荡涤,也依然诱惑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和老百姓。《封神演义》的魔幻色彩、《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传奇色彩,还有《儒林外史》的讥讽风格,都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打发光阴、驱除绝望的文学慰藉,也在冥冥中开启了莫言的想象力。魔幻色彩、传奇韵味、讥讽风格,都在莫言的创作中不时闪烁,滋养了他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