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万卷楼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词中“境界”.美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五代、 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以境界为.高的审美标准,词有了境界就 会自然而然 地形成高绝的格调,自然会由此产生绝妙的 佳句。五代与北 宋的词之所以.为绝妙就在于此。 文学之美是历史的宠儿,它悄然流传在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被 那时、那地的“主人”装扮成不同的风景。 在这个“美的历程”中,“美”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单就诗词之美来说 ,它就经历了先秦的神秘、盛 唐的娇艳、两宋的哲思等一系列变化。那么 ,到了静安先生的眼里,它又 是怎样的存在呢? 本书一开篇就把为词之美定在了“境界”二 字上。 关于“境”的论断早在《庄子·齐物论》中 就见诸笔端。自唐代以来, “境”与“景”互通,本是对景物的客观描 绘。“境界”一词本来也是望文 生义即可,但偏偏被佛家看出了慧根,稍作 点化赋予了“自家势力所及之 境土”的含义,犹指个人精神或感受能力之 所及的境地,将这个词带入了 富有人文色彩的精神世界。 这一客一主的矛盾正表明“境界”是主客观 合一的产物。一个人的精 神层次是影响其对自然事物把握的重要因素 ,渗透着人格修养和情志追求。 其实,“境界”并不是一个.独创的概念 ,它脱胎于传统的“意境” 论之中。意境论的全面形成要追溯到唐代以 后。先生早在《人间词》中就 进一步肯定了“意境”为五代、北宋词之所 长。但是,时隔一年后刊行《人 间词话》,他又为何会提出“境界”之说呢 ? 后人常将“境界”与“意境”等同,但细细 品来却不然。从现代文艺 学观点来看,“境界”要比“意境”宽泛得 多。 “意境”专指作品中勾勒出的情景交融、跃 然 纸上的生动形象和延伸出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仅局限于文学客体的字面表达;“境界”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