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史(精)

千年文明史(精)
作者: (德)勒尔·兹威克|译者:黎阳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千年文明史(精)
ISBN: 9787521707229

作者简介

勒尔·兹威克(Loel Zwecker):德国慕尼黑大学艺术史讲师。文章散见于德国各报纸杂志,前作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内容简介

十年混乱:君主制、**制和恐怖统治 17** 年6 月人民*占巴士底狱后,起初一切都显得十分顺利。法国制定了宪法,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口号被写进宪法中:自由、平等、博爱。所有法国人应该互相称兄道弟。农民和用人不需再称呼贵族为“男爵先生”“伯爵女士”。鞠躬礼被取消,谄媚奉承也得以终止。事实上就在巴士底狱被*占一年后,社会各界,包括将*、伯爵、手工业者以及临时工, 手提铁锹和锄头重新聚集在战神广场,该广场坐落于巴黎边缘的一个大公园内。他们为庆祝革命成功一周年一起搭建看台。人类历**从未有这样抛开社会等级、如兄弟一般一起工作的先例。 然而接下来法国大革命发生转变。国王路易十六企图带全家逃离法国, 在出逃之前他给其他**的君王去信,主要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他们想联合起来阻止革命传播到整个欧洲。法国形势突变。1792 年4 月开始,局势紧绷,战事一触即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法国革命**持续*打奥地利和普鲁士,后来也向英国、西班牙和其他反对革命的**开战。 由于国王路易十六不与革命**联合,**暴动不断。一群愤怒的巴黎人甚至*入当时国王的住所杜伊勒里宫,许多人因此丧生。*终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国王与奥地利、英国等敌国联络的大量秘密信件被起获,*终路易十六于1793 年1 月21 *以叛国罪被处死,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斩首。这一处决是**暴力的,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其实并没有话语权。 接下来的时间里各*派开始角逐权力,其中*有力的是吉伦特派和激进的雅各宾派——他们在巴黎雅各宾修道院聚会而得名。雅各宾派占**地位的成员有作为律师的乔治·丹敦、让– 保尔·马拉河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他们常常发表热情激昂的演讲,宣传自由、平等和博爱。 事实上他们*后在权力斗争中胜出,掌握了*高权力,却没有带来和平。反之,人民为此遭*巨大灾难。什一税之前已经被废除,但是现在人民突然得向新的地主交纳租金,这些地主都是富裕的商人。其中一些富商甚至希望复辟君主专制。暴动再次席卷法国。雅各宾派在巴黎实施专政, 想要通过强硬手段渡过**危机。这一时期的**名叫“公共安全委员会”,但是这个名字事实上具有欺骗性,这一机构**执行着**的专制和恐怖政策。 革命法庭总计将2 万 ~ 4 万人判处死刑,罪名多是“密谋反对革命”。执行斩首的方法是断头台,这是医生兼议员约瑟夫– 伊尼亚斯·吉约丹提出的死刑方法。在这之前死刑犯都是由刽子手用斧头砍头,用断头台代替斧头对于被行刑者*人道一些。但是任何有嫌疑的人都可能被送上断头台,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告发了自己不喜欢的人。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高***罗伯斯庇尔监控着每一个可能的背叛者,他甚至处决了革命同胞丹东。 罗伯斯庇尔是一个**分子,他坚定地希望革命的*高目标和启蒙思想在**的每个方面都能实现和传播,而不只满足于政治方面。这期间诞生了大批颂扬革命的圣歌,***的就是法国现在的国歌《马赛曲》。欧洲联*派兵镇压大革命,法国南部城市马赛的志愿*前赴巴黎支援时高唱此歌,它也因此得名。其歌词粗野直率,比如:“让革命敌人的血液灌溉我们的壕沟!”还包含威胁:“战栗吧,暴君!” 如今革命**想要重建整个**,废除君主专制是远远不够的,去基督教化也必须进行,这让很多从小就被灌输神**严的民众震惊不已。他们安于在教堂里祈祷美好的人生。在世界上所有地方,去除**的做法都如出一辙。 如果一切按照雅各宾派的规划发展,法国人应该不会再崇拜信奉上帝, 而是崇尚理智和一切美好德行。革命者将哥特式主教堂巴黎圣母院改名为“理性崇拜”的庙宇。巴黎街道上的**,**者不再是身穿红袍的主教, 而变成了女性舞者,站立在**车上,体现着“美德”与“自由”。她们穿上格外宽松朴素的平民的长袍——不带花边和紧身胸衣的白色长裙和披肩。这样的装扮让她们看起来有些像古罗马或古希腊的女性,因为当时就是一个自称理性与**的社会。信奉天主教教义**之间变得危险。 从一开始,革命**就想要将社会思想和人民生活连同政治**改变。新的历法被采用,8 月*名为花月,该词源于拉丁语;工作*从7 天增加至10 天,*终和十进制相符;同样十进制也适用于重量和长度测量。虽然这样的改变符合启蒙思想,但让大众恼怒。因为这样人们不再是每7 天, 而是每10 天才能拥有一个休息*。 就连那些能让人联想起过往的地名也被换掉了。皇后堡突然被改名为平等堡。新的革命思想应该随时随地被运用,连游戏时也不例外。棋手在棋盘上,向对方的王发出警告时,不能说“将”或者“将*”,而要说“将死暴君”。 剧作家以一种古怪的方式与君主专制划清界限。比如西尔万·马歇尔的剧作《国王*后的审判》在全国各地的集市广场上演,超过10 万的人民能观看其表演。传统意义上来讲,这一主题展示的是耶稣审判的场景,好人得以进入天堂,而罪人坠入地狱。然而在这部革命戏剧中,革命者代替耶稣和上帝对有罪之人进行审判,犯罪之人就是欧洲各国国王——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他们被铐在一起,发配到一个偏远的岛屿。在那里,这群昔*的统治者干出各种可笑荒唐的事。他们为*毛蒜皮的事情争论不休, 为争抢*后剩余的面包毫无体面地互相扭打。这部戏剧里的某些场景实在是**奇幻。(是事实还是在剧里?)*后欧洲其他君主不禁害怕自己某天会被这样凶恶的革命火山吞噬。当*后这座火山爆发,炙热的岩浆喷涌而出时,这群胆怯的昨*君王为获得宽恕,开始对革命歌功颂德。西班牙国王嘶喊着求救:“如果能得救,我甘愿就此成为无套裤汉。” 一个国王想要成为无套裤汉,这在当时实在是个笑话,因为无套裤汉就是*激进的革命者。他们是平民,或是与贫苦大众同甘共苦的人。此外,他们的穿着也表达了自己的革命立场。时尚的革命者不穿精致的长裤袜,长裤袜是资产阶级的象征。小手工业者、农民和临时工都穿着粗糙的长裤。 大革命时期人们可以通过外在装扮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然而暴力的阴影无处不在。罗伯斯庇尔像独裁者一样残暴,不知什么时候他将许多自己阵营的人——他所认为的叛徒——判处了死刑。雅各宾派的成员因此人人自危,他们开始密谋将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1795 年后,一个新的**成立了:督**。首任成员有5 位,由五百人院和元老院联合任命。**成员采用任命制,但是只有富裕阶层的人拥有选举权,而且也只有**有钱的人能参与选举。 在督**时期,富裕阶层掌握着**权力,这实际与大革命的理念不符,仍有影响力较小的革命思潮继续在为平民争取*多权利而奋战。身为政治活动者和记者的格拉克斯·贝巴夫就要求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以及全民经济平等,即分配财产和土地给广大劳动人民。他被看作人类历**首位***革命者。这位早期***者曾尝试策划一起反对督**的起义活动。然而起义失败,贝巴夫*终遭到处决。 为什么像贝巴夫的革命者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呢?那是因为各路起义不断引发暴力和混乱,大众已经*够了。督**起码能够维持秩序,这是*队带来的保障。一位为督**工作的辅官、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官, 掌握了法国未来15 年的命运且牵动了整个欧洲。他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在大革命时期立下了战功伟业。在对抗反法同盟的战役中,他证明了自己作为**的*事战略家的价值。于是他被任命为准将,年纪轻轻便崭露头角。1799 年,在大革命爆发10 年后,拿破仑看到了登上**的机会。 他是如何做到的?拿破仑不仅是战场上的谋略家,在政治上也卓有建树。他行事风格与大约2 000 年前古罗马时代的恺撒和奥古斯都有些相似。他曾宣称,为带领**度过动荡的时期,他只是暂时接管**,他自称为“**执政官”。这一宣言打动并说服了民众。然而实际上很快他就大权独揽,仿佛国王般进行专制统治。有*队相随,他便粗暴宣布,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不过在他的统治下,至少法制和秩序得到了保障。与以前相比,国民可以*好地安排个人生活,比如平民得到*多升迁机会,只要他们办事有效。在法国大革命爆发15 年后,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1804 年12 月2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自行加冕为帝王。 当人们回顾法国大革命时期,真的会为之惊讶。它的初衷原本是为人民大众争取*多权利,*终结局却是一个专制帝国的建立。这听起来未免疯狂,却并不难以理解。整个大革命时期都被混乱、暴力所充斥,在此背景下,人们越发感觉不安与失望。 有时候某个人突然间就被送上了断头台, 仅仅因为被人抹黑。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人们从未经历过**制度下平静的生活。正因为拿破仑维护了表面上的社会秩序,人们便已经准备好接*他作为独裁者统治**。 虽然法国大革命一开始就失败了,却影响深远。全新的政治和**理念得以付诸实践,有胆量的先锋人士从根本上质疑并挑战国王和教会的**,时至**法国大革命仍是社会巨变和进步的模范。而另一方面它也警示着,所有的一切又会很快被杀戮和专政所倾覆。令人扼腕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获胜的往往是冷酷残暴之人。 与*早发生的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自身创造出许多新东西。 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革命以迅雷不及之势渗透到了人们的*常生活。**之间人们就认同了“公民”这一身份,人们谈论的不再是“国王”,而是“暴君”。对**被废除,人们也坦然接*。除此之外,*常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时代的改变。 1. 以轻松幽默的文字书写从地球诞生到21世纪的亿万年人类文明,节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片段,一窥人性之光与黑暗面、智力**和如野兽般的暴力,也挖掘了小小的发明创造带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2. “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发生的一切,可能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如何行事。这正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