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作者: 编者:赵丽君|责编:荆菁|口述:高彩云|整理:杨扬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ISBN: 97875411567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我小时候的事儿 大丰公司和明代烈士 高家瓦解后,父亲带着我们搬进了新房子里。这是一 处四进的宅院,有七间宽,面朝后街。至今,我还记得家 周边的小事儿。 我家西边有一家上海人开的公司,叫“大丰食品公 司”。生产什么食品已经忘记了,只知道厂后面的广场 上,鸡蛋壳堆得像座小山。大丰公司做食品的时候,只要 蛋白不要蛋黄,所以,公司的人常把蛋黄挑到街上卖。为 了这,双沟街人还为他们编了个小曲: “双沟街,大改 变。大丰厂,来生产。雇工人,收鸡蛋。取蛋清,做糕 点。小媳妇,去厂干。鸡蛋壳,堆成山。” 同乡的人开玩笑地把南方来的人喊成“蛮子”,那些 “蛮子工人”在厂子里清点鸡蛋,声音像唱歌一样抑扬顿 挫,从西墙外飘进我家,没出嫁的时候,我经常能听到。 出嫁了之后,三妹还来告诉我说,日本鬼子进驻双沟街之 后,可能是为了整洁,他们把那小山似的鸡蛋壳粉碎成米 粒大小,铺在后大街上。整整铺了一条街面。 我家北面大概三百米的位置有一座墓,墓前有碑,上 面刻着“明王载鸿烈士之墓”几个字。乡人传说,明朝灭 亡、清朝建制之际,明朝的王载鸿拒喝清朝的水,最终饿 死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座碑。碑的背面也 许刻着王载鸿的生平吧。当时年幼的我,对这些一无所 知。 “高东泰”药房,院里草药香 我家靠街的门面房是曾祖父当年开的药房,字号是 “同仁堂”,不过,和北京的那家百年老店没什么关系。 我对这个药房印象很深。几个巨大的药柜占满了三间 屋的北面墙。药柜上装着一个个小抽屉,每只抽屉里都有 不同的药材,抽屉外面贴着剪裁得大小一致的白纸,上面 用黑字写着药材的名字。药材有粗细、生熟之分。粗药指 的是当地可以收到的草药;细药是本地没有或者罕见的草 药,有的很珍贵,需要派行家专门到外地采购。生药是经 过晾晒和简单加工之后直接能用的药材;熟药在入屉之 前,要经过切、晒、炒、熬等工序才能制成。 阳光好的时候,我家院子里常常晒满草药,有的干 枯,有的鲜活。整个庭院中都飘荡着清苦的药香。 在药店里,我常看到伙计们娴熟地抓药、称量、打 包。年深日久,伙计们的手都又陕又准,有的店员练就 “一抓准”的功夫,让我十分佩服。伙计们必须知道药 理,人都说,在药店做学徒三年,出了店门都会给人看 病。阴天涝雨,生意清淡的时候,伙计们加工药材,他们 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活,切、碾、捣、剁、炒、熬……我记 得大黄炒了之后药味特别浓郁,小小年纪的我吃不消,每 次从炒大黄的地方经过,我都要捂着鼻子憋住气,快步跑 开。 端午节的时候,苏北一带时兴给孩子们做香荷包。香 荷包一般用绸缎缝制,各式各样、色彩斑斓,挂在孩子的 脖子上十分好看,还能防止毒虫叮咬、防止生病。制作香 荷包要用棉花包裹上药粉,装进事先缝好的小口袋中,缝 好口再抽紧线,做成心形、羊角形,也有人简简单单地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