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精)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精)
作者: 【美】韩森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79.90
折扣价: 46.40
折扣购买: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精)
ISBN: 9787547732618

作者简介

【美】韩森(Valerie Hansen)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韩森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史和世界史已有三十余年,并在中国出版了多部著作。近年来,她主要关注公元1000 年左右世界各地区的相互联系与交往。 韩森曾多次到中国参加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在中国各地旅行。为了写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她游历了大约二十个国家,并在厦门大学、伯明翰大学和法兰西公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她对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切的认识和理解。 译者简介: 刘云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已出版多本专著、译著,目前从事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译有《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和国家》《跨域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等。

内容简介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序言部分试读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而且该产品的样式是为当地消费者特别改进的。在各自的宗教节日里,印度教徒、穆斯林或佛教信徒会聚集起来庆祝。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 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海岸,处在上海和香港的中间地带,直接面对着中国台湾地区,是当时世界上面积zui大、zui富庶的港口之一。 泉州出售的所有产品,都是当时的普通贸易商品。数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从现在的爪哇和印度进口檀香木等香木,从阿拉伯半岛进口包括没药和乳香等在内的香树脂。中国人还焚烧进口的熏香,让空气清香扑鼻;使用进口的香料熏蒸衣服,使其散发出怡人的香味;还在药物、饮品、汤和糕点中加入进口的香料,用以调味。 强劲的出口贸易为进口这些商品提供了资金。中国技术zui先进的产品是高温瓷。其低成本的竞争者是来自中东的陶瓷,中东的制瓷工人配制了类似于中国陶瓷的釉料,但并未在同样的高温下进行烧制。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原本是其国人唯一供应商的中国当地手工业者,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与地球另一端的制造商争夺市场份额。 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宗教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 在公元1000年——或者说这是考古学家所能确定的zui接近的时间,维京探险者们离开了他们的家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穿过北大西洋,到达加拿大东北海岸的纽芬兰岛——这是一个欧洲人从未涉足过的地方,自一万多年前有人类从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西海岸以来,还没有人跨越太平洋进入过美洲大陆。维京人将此前存在的横跨美洲的贸易路线,与欧洲、亚洲和非洲——我们称之为非洲-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物品或信息可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除北欧人外,公元1000年的其他活跃者还有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用漫长的海上航线,将中国与波斯湾城市阿曼(Oman)以及距巴格达zui近的港口巴士拉(Basrah)连接起来。这条波斯湾—中国之路,连接着两条朝圣路线:一条是穆斯林从中国前往麦加的朝觐之路,另一条是东非人前往麦加朝觐的路线。大部分的买卖货物是从阿拉伯半岛运往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但也有一些货物一路运往东非沿岸的港口。 公元1000年的全球化推动者,包括北欧维京人以及美洲、非洲、中国和中东的居民。这些探险者用货物交换自己此前从未见过的商品,开辟了陆地和海上贸易路线,这些路线标志着全球化的真正开始。这些贸易商和航海家开辟的新路线,使诸多王国和帝国相互碰撞,导致货物、人员、微生物和思想进入新的地区。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彼此,今天的全球化便是其最终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罗马、印度、中国等少数地区的人们早在一千年前就知道其他社会的存在。公元1世纪,一条有据可查的海上航线,将罗马帝国与印度南部西海岸连接起来,但这种贸易最终烟消云散了。另外,大约在公元500年形成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建立了持久的文化和贸易联系,并且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在公元1000年时仍被使用。尽管如此,这两个复杂的贸易网络只覆盖了世界的一部分。而公元1000年发生的地区扩张,影响了全球。 当然,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当时,普通人几乎无法去其他地方旅行,也无法走进商店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尽管如此,公元1000年前后的变化,在zui基本的意义上构成了全球化。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其他遥远地区的居民。新的道路把全球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货物、宗教和人们都沿着这些道路流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巴格达、开罗和其他城市对奴隶的持续需求,导致了数百万人从非洲、东欧和中亚被迫迁移——这比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开始早了数百年。 全球化对那些从未离开家园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旦统治者皈依(许多统治者确实在公元1000年前后皈依)某种信仰,他们的众多臣民便也接受了这种新的信仰。居住在东南亚的大陆和岛屿上的人们放弃了他们的传统职业,全职为中国消费者(无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提供香料和香木。随着外国商人越来越多地从本地商人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开罗、君士坦丁堡和广州等城市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反全球化的骚乱以及针对新富阶层的攻击。 现存的公元1000年的史料,并不能提供当时在世界各地流动的货物和人员的确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非常关注其他佐证的原因。我们将跟踪货物在不同路线上的流动情况,并了解跟随它们一同流动的是哪些类型的人和信息。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写下自己实际旅程的人,以及那些记录自己见闻的人,因为他们是公元1000年以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主要目击者。 公元1000年的交流使得一些航线被开辟了,即便在15世纪哥伦布穿越大西洋中部之后,货物和人们依旧继续沿着这些航线航行。但公元1000年的世界与1492年的世界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公元1000年的旅行者遇到了陌生人,双方在技术上更加接近——不像在1492年,当时的枪械和火炮使欧洲人能够击败几乎所有他们遇见的人。 在公元1000年,主要的历史参与者也有所不同。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诸如中国和中东,繁荣富强;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则相对落后。事实上,公元1000年的世界看起来更像我们今天的世界,中国人、阿拉伯人和美国人都是当下欧洲人真正的对手。 公元1000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它们产生的影响各有利弊。全球化道路的开辟加速了人类的繁衍和疾病的传染,造成了知识的丰富和文化的分裂,以及新技术的传播和传统工艺的消亡。这些事件既鼓励人们友好地合作,也激起了彼此的冲突。它们让一些人看到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可能性,但也加速了那些无力反抗统治之人的被征服。 本书是第一本将这些事件称为“全球化”的书籍。全球化总会产生赢家和输家,在公元1000年时也是如此,那时的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仍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 全球化难题早已出现,看懂公元1000年就能看懂今天! ◆ 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吗?怎样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冲击? ◆ 拥有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合作吗?面对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我们应该怎么办? ◆1000年前的全球化市场让阿拉伯的陶瓷工匠不得不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 ◆1000年前的全球化带来了贫富不均,并在君士坦丁堡引发了一场针对外来商人的大屠杀。 ◆宋朝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成为公元1000年时世界上*全球化的地方。 ◆ 耶鲁大学汉学家韩森重磅新作! ◆ 陈志武、梁小民、鲁西奇、王辉耀、张新刚、丹·琼斯、彼得·弗兰科潘推荐! ◆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观察者》《华尔街日报》《柯克斯书评》好评如潮! ◆ 翻开本书,从全球化开端的历史中寻找应对当下困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