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师精评版)/经典文学名著金库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师精评版)/经典文学名著金库
作者: 编者:闫仲渝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1.00
折扣购买: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师精评版)/经典文学名著金库
ISBN: 97875455130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年,改元贞观,深刻吸 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开创了比较清明的政 治局面。 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任人唯贤,听政从谏如流 。其用人不嫌出身贫寒,不计宿仇旧怨,最终使贞观 朝廷人才济济,天下英雄尽为所用。他以唯才是举的 原则重建了中央权力中心,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有隋朝 的旧将封德彝,有来自瓦岗军的秦琼,而著名的谏臣 魏征甚至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太宗深知“兼听则 明,偏信则暗”,鼓励臣下犯颜直谏。他在位二十多 年,常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人。 同时,太宗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 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太宗即位之初,即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 生息。太宗亦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到贞观 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大唐呈现一片欣 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太宗很重视地方政治,抑制旧土族的势力,慎择 刺史,吏治比较清明。他还曾依照大臣意见释放宫女 ,纵放鹰犬。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他贯彻实行均 田制与租庸调制,招抚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 励他们恢复农耕。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 减皇家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的耕地。每逢自然灾害 严重的年景,他就下令开仓赈济灾民,下令减免租赋 。这些举措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重视思想教化,积极提倡儒 学,大力兴办学校,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和 史籍。他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规定必须考策论 和经史,这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他还在长安 设圈子监,允许周边国家的皇室子弟来唐留学。 此外,太宗又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降东突厥, 平薛延陀,征高丽,服吐蕃,平回纥,使唐朝国威远 播四方,确保了边疆的安定。他还提倡“胡汉一家” ,并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 开了先河,在少数民族中赢得了“天可汗”的美誉。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 之治”。 名师感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绩 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继承高祖制定的国策,并进一 步将其发扬光大,其在位期间任人唯贤,广开言路, 虚心纳谏,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完善科举制度 ,坚决平定外患,加强中原和其他民族的友好联系和 交流,使得社会安定,国家兴盛。这也为后来的开元 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带向 鼎盛时期。 魏征直谏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他早年曾随李密起义。李密兵败后,魏征降唐,后为 太子李建成幕僚。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爱魏征 才能,不计前嫌,任其为谏官,询问朝政得失。魏征 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说他一生中曾向 唐太宗进谏两百多次。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 亲戚。经魏征解释,唐太宗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魏 征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 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 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 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流芳; 忠臣因得罪君王而被杀,君王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 名,国破家亡,而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 宗听后十分感动。 正是在魏征的辅佐和劝谏下,唐太宗避免了一些 劳民伤财之举,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怀念他,对左右大臣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好 镜子啊!” 名师感悟 魏征一生几易其主,但都忠心耿耿,直言敢谏, 并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魏征功不可没 。他曾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等话,被后世视为至理名言。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盛唐威名远播四方,中外交流极为频 繁。其中有一位高僧玄奘,其西行取经之举为佛教在 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玄奘,本名陈神,洛州(今属河南偃师)人,幼 年出家,法号玄奘,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尊称 为“三藏法师”。他发现国内佛经残缺不全,且有纰 漏讹误。为了解经典真义,他立志西行到天竺(今印 度,佛教的发源地)取经,寻求正解。627年,他由 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受尽苦 难,终于在631年来到天竺佛教中心摩揭陀古国(今 印度比哈尔邦境内)。之后,他入佛学圣地那烂陀寺 ,跟有名的戒贤大师研习佛经。643年,他在佛教辩 论大会上讲解经论,驳倒佛学论敌,骑象游街,声名 大振。会后,他即携佛经六百五十余部返回故国。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京师弘福寺专心研究 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后来,他与弟子写成《大唐西域 记》一书,记录了沿途经过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山川地形、风土习俗、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为后 世研究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的古代历史和 地理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名师感悟 玄奘不论是在国内求学还是到天竺取经,都是为 了追求真理,弘扬佛法。他不仅为发展中国的佛教文 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还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 的文化交流。他和弟子合著的《大唐西域记》是非常 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文学名著《西游记》提供了写 作素材。 P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