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敏感害了你

别让敏感害了你
作者: 黄志坚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8.40
折扣购买: 别让敏感害了你
ISBN: 9787569902204

作者简介

黄志坚,人际关系专家,现任某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曾做过培训师、公关策划,在长期的交际与公关活动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学与交际学知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体悟出许多“灵验”的交际绝招,其代表作品《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世界上*会说话的人》上市以来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从手机幻听开始谈“敏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把手机放进口袋里或者 包里,没过一会儿,就好像听到了手机铃声,将手机 掏出来后却发现没有任何的电话或信息。再次将手机 放进去,要不了多久,铃声再次出现,掏出手机却依 然发现手机屏幕上没有任何的提示。 这种行为被称为“手机幻听”,明明没有电话, 可耳朵里却经常出现自己的手机铃声。与此类似的现 象还有QQ提示音的幻听症,也就是QQ在登录状态时, 系统没有显示任何信息,但有的人却总能听到QQ聊天 的提示音。这一现象在本质上与“手机幻听”是一致 的。 “手机幻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六种: 1.担心没听到手机响声,每隔一段短暂的时间就 会看一次手机; 2.手机没有来电,担心手机会响,每半小时看一 次手机; 3.手机没有来电,也没有信息,但却能“听”到 手机铃声; 4.无论手机放在哪里,都能听到它的响声; 5.手机来电时异常紧张,严重的会出现心跳加速 、手心出汗; 6.换了新的手机铃声,却还能经常“听”到旧的 手机铃声。 以上六种情况,假如你具备了其中两项,那么就 说明你可能患上了“手机幻听症”。“手机幻听”并 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症状。如果症 状轻微,对人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 响,但假如症状很严重,那就会带来诸多危害,如精 神高度紧张,影响生活质量,影响睡眠,甚至危害到 健康。 在通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心理症状也变 得越来越常见。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手机幻听、QQ幻 听困扰着一半以上的职场中人,这样的病人已经占到 了心理诊所接诊人数的30%。“手机幻听”作为一种 新兴的心理现象,并没有正式被确认为是一种心理疾 病,但这种现象的广泛出现仍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 关注。 对此,心理学家也对其做出了诱因解释。根据相 关的心理学研究,在正常情况下,手机幻听症的诱因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对于一些频繁使用通 讯工具的职场中人(如销售、咨询等工作)来说,他 们的工作往往跟“铃声”直接挂钩,重要铃声一响, 他们就必须立即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这些人长期处于 待机状态,心理压力逐渐变大,可能会形成强烈的心 理暗示并导致幻听。 第二,人际关系中的压力。网络上有这样一句很 流行的话:“假如你超过3天没有接到任何朋友的电 话,那么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个讨厌鬼。”这 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幻听症的诱因,在人际交往当中, 很多人都想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对于一个自认为朋 友遍天下的人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打电话 约喝茶、约吃饭甚至是聊聊天都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 象,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压力也会导致“手机幻听症 ”的发生。 而这两种诱因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由人的心理特质 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状态下,有部分人不会 出现手机幻听,而另一部分人却不幸地成为了这种“ 心理疾病”的“受害者”。这种心理特质也非常常见 ,它就是——敏感。 敏感是一种心理特质,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这 样的:敏感指的是人对一些事或某种东西的感觉特别 敏锐,可以很快判断和反应过来,并可以从事物中获 得更多的、不易被察觉的甚至是主观的讯息。也就是 说,敏感本身并非什么坏事,因为它能够帮助人获得 更多的讯息,但太过敏感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因 为一个过于敏感的人可能会对一句话、一件事做出过 多的主观揣测,得出太过主观甚至是错误的认知。 而上文中所说的“手机幻听”正是由于人对于某 种现象的敏感造成的。 工作上的压力来源于人对工作状态的过分苛求, 要求自己时时刻刻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创造出更多 的价值。我们以一位普通的房产销售员为例,为了能 够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出色,除了上班时间之外,他可 能也会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让自己保持待机状 态,一旦有潜在客户打来电话,他们心中的弦立马就 会绷紧,而他也可能更喜欢这种“电话源源不断”的 状态,因为这能够帮助他拿下更多的业务。相反,如 果长时间没有潜在客户给他打电话,他的心理压力反 而会越来越大,并出现手机幻听症。 而在人际交往当中同样如此,假如一个人对于自 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过于自信,追求强烈的存在感,那 么他就很难忍受长时间无人联系的状态,长期背负这 种心理负担,久而久之,离手机幻听症也就越来越近 了。 一个人对于自身工作、生活状态的完美追求并没 有错,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与手机响 铃次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太过敏感的人会把“手机 来电”这一简单的现象主观“揣测”为一种能力的象 征,于是乎,手机幻听这种现象也就出现了。 凡事需有度,敏感未必是一件坏事,但过度敏感 给人带来的却是更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做一次自省,在面对某些“轻描淡写”的事情 时,我们是否做了太多的主观猜测,是否保持了足够 的理性和客观。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避开“ 过度敏感”这把“伤人刀”。P3-5

★你为什么总是在意别人的脸色、你为什么总是在乎别人的想法、你为什么总是想东想西乱猜忌、你为什么总是患得患失不自信…….敏感是焦虑与恐惧的罪魁祸首。
  ★ 过分敏感的人,遇到一丁点不顺心的事儿,就能在内心酝酿出情绪风暴,心中会出现恶、恨、嫉妒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这些情绪中无法自拔,*终使自己沦为情绪的奴隶。其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也会受此影响而变得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