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主题

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主题
作者: 马平安|责编:傅娉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20
折扣购买: 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主题
ISBN: 978750087957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不知历史者无以图未来 如何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是 当代中国的一个时代主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它是现实、理 想和历史文化三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是 一个传统政治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度, 从历史上 看,历代帝王圣贤皆重视治国理政、安民惠民,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特征的一大重要因素。 不知历史者无以图未来。 中外古今大量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民 族的存在与发展, 最根本的依赖是文化,以及 由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 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 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代表着国家和民 族的精气神。离开了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支撑, 该国家或民族的存在便无以为继。从黄帝开始,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 人物,他们所设计的治国理念、缔造的政治制度 、所展现的治理智慧,无疑都成为中国文化精髓 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 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中国古人懂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大概是伴随着夏禹国家的诞生就开始了,但有明 确文字记载的,则要从周人说起。 周人对历史经验的回顾与总结,从文王时代 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诗经·大雅·荡》篇 引文王所说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就是 周文王针对殷纣王不借鉴也不重视夏后氏被商汤 灭亡的教训所发出的叹惜。朱熹在其《诗集传》 中说:“殷鉴在夏,盖为文王叹纣之辞。然周鉴 之在殷,亦可知矣。”文王一方面为殷纣王而叹 惜,另一方面也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周人的鉴 戒。 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周公以及其他一些有 为的周王和辅政大臣更是常常总结夏殷两代统治 者执政的经验教训。这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对夏殷两代成功统治经验的总结以供学习、 效法;另一方面是对夏殷两代统治者的罪过、错 误和失败教训的总结以供戒惕。这种对先人的成 功与失败进行总结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政治模式 ,可以说是开了中国人史鉴意识的先河。 周人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习惯以古观今、古 为今用,拿历史来借鉴、说明、指导现实以照亮 未来前进的方向。周初统治者即是这种思维与治 理国家相结合的代表人物。周公治理国家,不仅 总结了夏殷两代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而且还总 结了夏殷先王成功治理的历史经验,并对这些经 验予以高度的赞扬和汲取,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的封建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家国一体的文化意 识。从《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周 易》《论语》等若干先秦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周人 具有的这种浓郁的史鉴意识。这种古为今用的文 化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与探究。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a“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以史 为鉴,注意从过去历代王朝治乱兴亡中总结与吸 取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唐太宗治理 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注重以史为鉴。贞观 年间统治者的史书编纂,以史辅治,以汉文为师 ,以秦隋为诫,辨两晋之得失,考前朝之兴亡, 无不是将国家治理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与在实践中运用上面。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视以史为治的传 统帝王之一。他喜欢议史、读史,并从中总结古 为今用的历史经验。贞观之治的目标在致治,致 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 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涉及“治”与“史”的关系 。“治”,立足于现实; “史”,着眼于过去 ,以史辅治,也就是以古鉴今。这是唐太宗“所 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a 的主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