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操盘手记:主力出货策略(第4版)
作者简介
\"吴国平 广东兴宁人。国平集团董事长,牛散大学堂校长,“帮您调研”创始人,股威宇宙创始人。 1998年入市,年少成名,名副其实的“80后”冠军操盘手,多所知名高效投资班主讲导师。 2006年成为“奥运牛市宣言第一人”,在“998”牛市战役中获利上百倍,从小散迅速成长为机构和牛散,有几十亿大规模资金运作经验。 2007年被《理财周报》评为“中国理财年度人物”。 2017年开创金融文化分享平台“牛散大学堂”,依托自媒体,打造了从小白到牛散的六大进阶“股威宇宙”体系。旨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投资手和操盘手。该体系的核心为“国平成长理论”,“提前、深度、坚持、大格局”是其九字真经,“成长为王、引爆为辅、博弈融合”是其十二字箴言。 2019年进一步打造“帮您调研”平台。 他善于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是致力于推动中国投资者财经证券教育的领头人,是市场价值挖掘者、市场博弈大作手,更是大家的良师益友。 \"
内容简介
\"拥有一个盈利系统,你就能撬动整个世界 很多投资者问,什么是盈利系统,怎样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盈利系统。在我看来,一个有价值的盈利系统可以指导我们研判市场、挖掘战机、控制风险和把握实战,而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盈利系统可以进行有限浓缩和无限扩展。我的投资理念很朴素,也很简单,概括起来就九个字:提前、深度、坚持、大格局。我希望,融合了我的金融文化的盈利系统能像一棵永远从资本市场汲取养分的常青树,它的根可以扎得很深,它的枝叶可以长得很繁盛。从“吴国平操盘论道五部曲系列丛书”、《150万到1亿》、炒股“短线金手”丛书、“吴 国平实战操盘大讲堂系列”,再到现在这套《吴国平操盘手记》,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盈利系统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有生生不息的活力的。 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因为敢于想象,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我思考问题,往往不喜欢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喜欢往深层次去挖掘,让自己融入其中,进行思考。这一点如果放到资本市场上来说,那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表面的波动,还要融入其本质层面去感知。对于大盘,需要用各种深入的思考来综合验证判断;对于个股,则要深入其内在去感知分析。不过相同的是,一定要清楚主力运作资金的想法。 我们有操作大资金的经验,操盘时,我们的条件反射之一就是——市场主力资金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会试着融入其中去思考,接下来最可能出现的市场走势到底是什么。 这套书就是基于主力操盘的角度写成的,从微观的选股、建仓、 拉升、出货,再到宏观的全局运作,均有论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内容不仅是之前系列丛书思想体系的延续和扩展,而且是不同知识体系围绕主力操盘这个核心进行全方位碰撞后的结晶。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参透主力资金运作时投资标的的选择、建仓吸筹蕴藏的战机、强力拉升的节奏和悄然出货的风险,最后还能从全局运作 的角度统筹整个操盘周期,那么一切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成功的概率也必将随之大大提高。事实上,在大资金项目运作的操作中,我们就是融入了这些体系,很多东西都来源于大量的实战总结。在大规模资金作战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积攒了相当多的经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心,不断前行,做到极致,创造奇迹。我们致力于将资产管理和金融文化完美结合,并推动其向前发展,书籍就是我们金融文化很好的表现形式之一。 路漫漫,我们将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想将这套书献给所有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投资者。我们希望,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成为第二个华尔街,甚至超越华尔街的大趋势中有我们的身影;同时,更有很多深受我们启发和影响的群体的身影。这套书,就是我们思想的重要体现,愿实现有缘人心中所想。 在此,非常感谢为打造经典中的经典付出劳动的学生。我想,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协助,这本书的再版速度不会那么快。还有,感谢 我的粉丝们,因为你们坚定的支持,我才有了更大的动力。同时也感谢为这套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经典中的经典,离不开每一 个为此付出的人! 最后,欢迎有想法的读者来信与我们交流,邮箱为:wgp168@ vip.163.com ;也可以直接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吴国平财经”的后台留言,说出你的感悟。我们的不断前行需要大家的建议、鼓励和支持!世界很美好,未来很精彩,期待每个人都拥有精彩的人生。拥有一个盈利系统,你就能撬动整个世界!我坚信! 本身价值还是交易价值 本身价值还是交易价值?这是所有股市入门者首先碰到的两个重要概念,如同我们学习任何东西之前,总是绕不开了解最基本的概念一样。对股市投资者来说,研究的道路虽然条条通罗马,但出门之前总得先知道罗马是啥东西,做点先头准备。 理解本身价值和交易价值,也是股市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先头准备。 抓住本身价值区域 何谓本身价值? 本身价值更多的是依据市盈率的多少来衡量的,这是一种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大部分人致力去研究分析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片面的思路,一般人思考的主要弊端是过度拘泥于研究静态方面的内在价值,往往忽视了动态的内在价值。如何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动态内在价值,是研究一家企业本身价值的关键所在。静态的内在价值看报表即可获知,动态的内在价值则需要更多智慧才能洞察。记住,本身价值具备相当的持续性,只要该企业的价值进入较为合理的本身价值范围内,那就是非常好的投资时机了。 找死还是挖金?看清交易价值 交易价值更多的是依据市场流动的资金多少来衡量的,这是一种外在价值。很多人忽略或者根本不知道外在价值的概念。为何一只个股在不同时期的起落差距会那么大呢?除了上面谈到的本身价值波动较大之外,很重要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交易价值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不妨回顾一下过去的市场,流动性越高,很多个股是不是越容易出现波动?在流动性高的背景下,有时候权重品种都能够疯狂涨停, 这更多的是交易价值在发生着积极作用。道理不复杂:资金太多,需要宣泄,一些品种能够容纳大资金进出,就成了被选择的标的,阶段性资金疯狂涌入也就促成封死涨停的状态了(当然,疯狂过后往往也就快见顶了)。 记住,交易价值不具备持续性,往往都是昙花一现,呈现一种脉冲式的波动。在交易价值进入高峰阶段时进行投资是找死。在交易价值进入低谷阶段时进行投资有两种情况:一是依然找死(因没有交易价值);二是去挖金(因交易价值有望出现回暖)。 心态也是决胜的关键 学习前的心态很重要,有些东西并不是懂得越多就越好,相反, 你只要抓住几点不断深入去研究、研究,再研究,最终吃透它们,慢慢就能够触类旁通了。 “全才”不见得会比“专才”更厉害,“专才”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顿悟为“全才”,但若一开始就想做“全才”,最后往往什么“才”都不是。 资本市场条条道路通罗马,关键看你初期选择什么道路去罗马,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道理。譬如现在谈价值,抓住本身价值和交易价值不断深入研究,最终吃透它们,那么,你就毕业了,至少在资本市场价值领域你具有一定的造诣了。这就是深入学习前的最好心态。 价值回归之旅:牛熊交替的原因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精髓,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遵循这一规律。这是价格长期运行必然遵循的规律,但就短期而言,由于受到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波动也会存在背道而驰或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前面所讲的交易价值,就是价格超出本身价值后的一种现象。存在即是合理的,短期而言,产生这种现象不但合理而且很常见,在市场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股价出现溢价的情况都属于此种现象;但长期而言,最终的价格将回归本身价值附近。这也是市场总是出现牛熊交替的原因。牛市一旦来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资金充沛、情绪亢奋等,往往会放大市场的做多情绪,一涨就容易涨过头,从而出现交易价值远远超过本身价值的情形,但泡沫过大总有一天会被捅破,届时价格走向本身价值的回归之旅就开始了。但在这回归之旅中,亦即出现大幅下跌走势时,市场做空情绪也往往会被放大,很有可能导致熊市的产生,恐慌情绪一旦蔓延和放大,那么跌了还可以再跌,跌破本身价值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在市场中,我们要做的便是把握好价格从低于本身价值到产生交易价值,然后到泡沫破灭之前的这轮上涨机会,同时规避交易价值破灭、价格回归本身价值甚至跌破本身价值出现超跌的下跌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判断当前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关系,以及整个市场未来的环境,如果价格低于本身价值,而且未来大势向好, 就可以积极地买入。可见,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评估本身价值。 合理的投资价值:唯一的投资理由 在本书中,我们对本身价值的评估不是告诉大家如何用烦琐的数学模型去计算公司的实际价值,面对复杂的计算,相信大家也提不起劲,对于大众而言,真正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中的概率也不大。因此, 我们在这里便不做重点分析,而是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即大家在市场中常用的方法来进行解说。 要分析公司的本身价值,先要对本身价值这个概念有基础性的认识,如本身价值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什么,更多是依据什么来衡量的,不同环境下交易价值是否一样等,都是我们需要清楚认识的问题。 动态的特征、回收成本的周期、投资回报的合理性,都是本身价值的重要组成元素。本身价值是一种动态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这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弄清楚的一个要点。本身价值更多是依据市盈率的多少来衡量,这是一种内在价值。为何要用市盈率作为判断本身价值的主要标准呢?这是因为市盈率可以清晰地告诉你,你的投资按照当前每年的收益,大概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收回成本。投资的本质讲的就是回报,回报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要看成本回收期的长短, 越短时间内回报越高,说明投资越成功。本身价值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合理的投资价值,而市场波动的大象品种判断这加速的性质,如果这些品种出现疯狂,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预示着表面看似不疯狂的大盘其内在已疯狂, 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概念与题材的冲击力 个股退潮前往往由于其本身的疯狂,使人难以不为之动心,想去参与一把,这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阶段,也是非常致命的阶段。但在真正退潮前夕,这种危险往往不易为市场投资者所察觉,这是因为此阶段的概念和题材较多,市场投资者已被虚假的繁荣冲昏了头脑。这也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出货阶段,即市场真正退潮前夕概念与题材的冲击力问题。 对于市场而言,进入上涨的尾声阶段时,很多时候行情并不会立马进入泥沙俱下的下跌阶段,往往会有一个过渡期,也就是构筑头部形态的阶段;头部构筑完毕后,进入真正下跌阶段前还会有多头最后的挣扎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最后的逃命阶段。在头部的构筑过程中,以及最后的逃命机会来临时,大部分的市场投资者没有察觉到, 因为在这过程中市场并不缺乏机会;相反,机会还相当地诱人,低价股、偏门股、冷门股出现连续涨停或短期内出现翻倍的走势是非常易见的事情。对于能左右市场波动的大象品种而言,往往已提前出现重心下移的走势,虽然还没到暴跌的地步,但震荡下行的趋势已在缓慢地行进中,所以此时的市场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不妥的地方,相反机会还如此突出和常见。面对热度不减的市场,此时真正能够做到淡定面对的人少之又少。市场虽然热闹,但这些热闹都是一把把锐利的钩子,上钩容易,但一旦上钩了,想脱钩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退潮前夕为何会出现这种低价股、偏门股、冷门股漫天飞舞的情形呢?其实这不难理解,首先,真正退潮前夕市场的热度已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此时市场不缺乏人气,即人气基础具备。其次,不少个股经过一轮牛市的上涨行情后,股价大多都已高高在上,主力资金在此阶段要做的就是乘机套现或已实现套现,这些部分套现出来的资金在人气极度活跃的背景下会继续挖掘前期涨幅较小的个股、低价股、偏门股、冷门股(这类个股往往是一些业绩不佳或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个股)。由于这类个股前期涨幅不大或股价不高,具有一定的上涨想象空间,主力资金一旦将其撬动,极度狂热的市场就不怕没有跟风盘的涌入,加上此时还没有真正进入退潮期,于是这些资金就敢于利用人气积极开展局部战役,出现这种低价股、偏门股、冷门股漫天飞舞的情形就很正常了。但对于此时的市场而言就不太正常了,因为这属于资金的最后疯狂与挖掘阶段,主力部队在这种虚假的繁荣掩护下的大逃亡将要接近尾声了,而跟风盘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不断地在高位换手接盘。真正等到集体退潮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在高位站岗了。 这就是市场的可怕之处,真正退潮前市场总会热闹一番,等大部分人在这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时,再来个一网打尽,对跑得快的投资者来说,这并不可怕,应该害怕的是最后逃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还在等待上帝伸出援助之手的投资者。其结果是期待次次落空,越套越深。 2007 年 10 月 16 日大盘达到阶段性最高点 6124 后开始出现走低、逐步退潮的走势如图 1-28 所示。图 1-29 中,上证指数在 2015 年 6月达到最高点之后便开始了大幅度的回调,逐步退潮,并在 2016 年 1月 27 日达到了最低点—— 2638。 图 1-28 上证指数 2007 年 10 月 16 日退潮后走势图 图 1-29 上证指数 2015 年 5 月至 2016 年 3 月退潮后走势图 我们可以看到,大盘的走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顶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温不火的走势,以及下跌初期逐步走低的波动,很难让人察觉到当下已经进入熊途。而且此时个股的演绎还异常火爆,做多的热情仍处于极度疯狂的地步,要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图 1-30 为 *ST 张股(自 2009 年 6 月 8 日起,该公司股票简称由“*ST 张股”变更为“ST 张家界”;自 2012 年 4 月 25 日起,又变更为“张家界”)的走势图。2007 年 10 月 16 日大盘达到阶段性高点后逐步走低时,此股还上演了一轮疯狂的拉升走势。 图 1-30 *ST 张股 2007 年 10 月 16 日后大盘逐步走低时拉升走势图 大盘开始逐步退潮的初期,个股还在慢涨,*ST 张股短期内从 9 元上涨至 15.21 元,涨幅达到 69%,其中还伴随着连续涨停动作,疯狂程度可见一斑。如图 1-31 所示,在这些个股的极度疯狂的衬托下,大盘开始步入退潮周期也就不易被市场察觉了,甚至大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还一味地沉浸在追逐这些疯狂品种中。最终,很有可能怎样上来就怎样跌下去,不会留给我们太多的反应时间。 图 1-31 *ST 张股 2007 年 10 月 16 日至 2008 年 1 月 15 日走势图 前面的涨幅很可观,短期内涨幅就达到 69%,但一旦跌起来也很恐怖,打回原形只是迟早的事。若要衡量最终的风险和收益,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多一分考虑,三思而后行。图 1-32 反映了该种情形。 ST 磁卡(自 2012 年 8 月 29 日起,该公司股票简称由“ST 磁卡”变更为“天津磁卡”)的走势亦是如此,如图 1-33 所示。2007 年 10月 16 日上证指数达到阶段性高点 6124,随后便逐步走低进入顶部构筑期,我们可以看到此时 ST 磁卡并没有跟随市场呈现疲软走势,相反在 2007 年 10 月 16 日之后还出现了一轮幅度不小的上攻行情。 图 1-32 *ST 张股 2008 年 1 月 15 日后暴跌走势图 图 1-33 ST 磁卡 2007 年 10 月 16 日至 2008 年 1 月 11 日上涨走势图 如图 1-34 所示,大盘进入阶段性筑顶阶段,并且还伴随着重心开始逐步下移的过程,此时 ST 磁卡却逆势走强,继续上演疯狂的走势, 短期内股价从 9.29 元上涨至 16.40 元,涨幅达到 76.5% 之多。在这种偏门股、冷门股继续大幅走强的过程中,殊不知,大势已经在退潮的途中了。 图 1-34 ST 磁卡 2007 年 10 月 16 日至 2008 年 1 月 11 日走势图 除此之外,市场中还有很多逆市走强的个股,它们共同上演着让人亢奋的盛宴,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就算危机来临还以为只是打个喷嚏无关大碍,等真正回过神来却已没有回头路,股价已一去不返地跌向了深渊。 关键在于学会辨认逃顶形态 首先,我们要知道顶部形态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构筑时间较短。道理不复杂,本质上股价的波动跟人内在的情绪波动是有很大关系的,顶部形态构筑期往往是人的情绪异常亢奋的时期,亢奋期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即由青春期回归正常的时间较短,这是人的一个生理特征决定的,相应地,反映在股票市场顶部形态构筑上的时间也会较短。 由于构筑顶部形态的时间较短,我们进行剖析时将会更多地从日线上着手。我们固然需要大格局的思路,即需要从周线、月线、年线甚至更长周期进行多层次分析,但由于时间较短,此时必须借助日线进行分析。在日线图中,可以较为清晰地辨认出顶部形态,周线或更长周期的图反而更具一定的迷惑性。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走势中,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牛市的顶部形态的形成过程,见图 1-35。 图 1-35 上证指数 1994 年 7 月 29 日至 2005 年 6 月 6 日走势图 图 1-35 所示是 1994 年 7 月 29 日出现的一轮牛市行情,并于2001 年 6 月 14 日达到阶段性高点 2245.43,随后进入熊市,2005 年 6 月 6 日下探到阶段性低点 998,至此走完了整个牛熊市。 前面我们分析了顶部形态形成前夕往往都会有一个加速疯狂的过程,其中以震荡形式为主展开的牛市也可以在震荡过程中结束牛市, 不管以何种形式结束整个战役,往往都会经历顶部形态的构筑,我们要做的便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顶部形态形成的过程中或形成后的下跌初期意识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顶部形态形成过程往往都是市场情绪异常亢奋的时期,身边的投资者也许都是一片乐观的看涨声,要想在这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受影响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刚开始你可能很坚定,但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周围的乐观声音还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它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据,不会对你的看法形成太大的冲击,更致命的是此时市场题材和概念股的冲击, 即盘面依旧很热闹,同时还可能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点是我们清晰认识市场的最大阻碍。在真正退潮前会存在多空双方的争夺期, 我们本身也会有一个内心的反复斗争期,即因自身对市场的认识与大众思想相左而斗争、自身相对悲观的想法与盘面表现出的虚假繁荣现象不一致的斗争。最终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做到“知行合一”的, 可以说少之又少,同时这不单单是在顶部形态构筑时期才如此的,其实在其他时期的波动过程中同样充满着这些矛盾,这正是市场为何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利的原因。 如图 1-36 所示为三重顶形态走势情况,跌破颈线位后便进入了熊市征途,由于这是日线图走势,我们可以看到筑顶时间并不是很长, 而且清晰明了。这时我们回过头去看,相信谁看了都会觉得很简单, 都会疑惑这么明显的顶部形态为何当时就无法看清楚呢。 图 1-36 上证指数 2001 年 6 月 14 日前后三重顶形态走势图 现实就是如此,应该说顶部形态都不复杂,但在当时很有可能就是看不懂,这除了前面分析的两点原因(其一,到处都是一片乐观声; 其二,盘面确实非常热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没 有意识到形态的重要性及不懂得止损。 图 1-37 所示为双重顶形态。形态的重要性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关键位置的跌破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不以为意,尤其是在指数或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出现跌破关键位置的情形更需引起注意。 图 1-37 创业板 2015 年 7 月至 2016 年 3 月双重顶形态走势图(一) 其实从这轮牛市本身的走势来看,主要是以震荡形式展开的, 在震荡上行过程中每次震荡整理构筑的整理平台都没有出现跌破的情形。 如图 1-38 所示,在这次以震荡为主要形式展开的牛市中,总共构筑了 3 个震荡整理平台,如图 1-38 中箭头所示部位,前两个震荡整理平台相似,每次在区间下轨附近止跌企稳,获得支撑蓄势后便继续向上展开征途,有效突破区间震荡上轨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此区间震荡整理形态于是演变成上涨中继形态,而最后一次区间震荡整理构筑的平台并没有延续前两次的情形向上突破;相反,出现一个向上假突破后,便又被打回下轨附近而且还跌破下轨支撑。此处破位下行是否只是一个偶然行为?当然,我们都希望事实如此,毕竟只有继续上涨才符合大众利益,但市场行为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我们任何一次侥幸心理都有可能遭受市场无情的打击, 市场最终的走势确实也向我们证明,当时的破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出现转势的必然表现。如图 1-39 至图 1-41 所示。 图 1-38 上证指数 1994 年 7 月 29 日至 2001 年 6 月 14 日震荡攀升走势图 图 1-39 上证指数 2001 年 6 月 14 日后破位下行走势图 图 1-40 创业板 2015 年 7 月至 2016 年 3 月双重顶形态走势图(二) 图 1-41 创业板 2017 年 10 月至 2018 年 8 月后破位下行走势图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道理。 尊重市场规律 就像很多事之间都有其因果联系一样,市场的变化必定有其道理, 尊重市场趋势,不要企图凌驾于市场之上,是我们每个投资者都应谨记于心的。 用脚投票,杜绝侥幸心理 关键位置的跌破,尤其是当指数或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要思考其背后的寓意,不要让侥幸心理麻痹自己,此时用脚投票严格止损或止盈比三思而后行要好,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深思熟虑时不抱有侥幸心理或不受其他情感因素影响。 谨防当局者迷 不要认为顶部形态会有多复杂,相反,它更多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演绎,也许简单得让人都不敢相信,但真正这样走出熊市再回过头去看,大家又可能会责怪自己当时为何连这么简单清晰的顶部形态都看不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开始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走出来后回过头去看时则反思这么清晰为何当时看不清楚。不要认为这很可笑, 其实现实就是如此。 我们再来看看 2005 年出现的大牛市行情的顶部形态是否演绎着同样简单的走势。 如图 1-42 所示,指数于 2007 年 10 月 16 日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形成的顶部形态为简单的双顶形态,从演绎过程来看非常简单,但现实并非如此,在顶部站岗的人不在少数,成功逃顶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轮上涨行情虽然属于主要以单边上扬形式展开的牛市,但其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震荡整理的走势,与 1994 年出现的牛市上升趋势阶段震荡整理相似,在区间震荡整理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跌破区间震荡下轨的现象,如图 1-43 所示。图 1-44 所示与此类同。 图 1-42 上证指数 2007 年 10 月 16 日前后双顶形态走势图 图 1-43 上证指数 2005 年 6 月至 2008 年 10 月走势图(一) 图 1-44 深证成指 2014 年 10 月至 2016 年 3 月走势图 【学习重点提炼】 在上涨中继形态中颈线位的作用十分明确,可以准确预判出大盘是否会继续向下调整;若是突破颈线位,则需及时离场,避免之后的调整风险,等到最后转势的良机出现时,才可参与。 自 2005 年 998 点上涨至 2007 年 10 月的 6124 点,这过程中出现过 3 次时间较长的区间震荡整理走势。与曾经的牛市行情相似的是,这 3 次震荡整理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跌破区间震荡下轨的现象,而且最终这些整理态势都演变成了上涨中继形态。同时历史再次重演,2007 年 10 月出现的区间震荡整理走势最终破位下行,结束了整个牛市,这次向我们证明看似简单不起眼的市场行为却蕴含着大的寓意。 从图 1-45 中我们可以看到,第四次大的震荡整理走势没有延续前有 3 次的向上突破走势,相反出现破位下行的走势,图 1-46 中的第三次震荡也是如此,看似不经意不起眼的市场行为,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不可否认的是 , 这个顶部形态确实很简单,但在当时情形下能够真正看懂的人少之又少,其中的原因在前面已详细分析了, 这里不做重点阐述。 图 1-45 上证指数 2005 年 6 月至 2008 年 10 月走势图(二) 图 1-46 上证指数 2014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走势图(三) 【学习重点提炼】 在 2015 年的大牛市的震荡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能否成功逃顶显得十分重要,其间对颈线位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能够让你在牛市中功成身退,获利了结。 综上所述,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关注历史规律。历史会重演,当然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我们应该从历史走势中寻找市场运行的规律。 ②关键位置跌破需警惕。指数或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关键位置出现跌破,我们需高度警惕。这时并不一定就将出现转势,但总体来说这个概率会很大,我们需要多留意。 差距,就那么几步 无意中看到沈傲君在《鲁豫有约》节目中忽然问鲁豫:“40 年,你知道有多少天吗? 80 年又有多少天?” 鲁豫愣了一下,我也愣了一下。有多少天,那确实不是立刻能回答出来的。只是觉得这么长的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时间,应该有很多很多天。 但接着沈傲君便说:“40 年乘以 365 天,也就是 14600 天;80 年乘以 365 天,也就是 29200 天而已。” 主持人、在场的观众,加上我又都愣了一下。这回愣的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答案触目惊心:几十年的时光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么多天? 人一辈子可能也就80 年,40 年已经过了半辈子。沈傲君想透露的是, 生命其实很短暂。但我们都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她说的不是“10 年”“100年”这样的数字,100 年有 36500 天,这谁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但“生命短暂”的感觉也就在这种熟知的麻木下消失了。习惯性思维使我们忽略了多少真相,一旦换种新的方式感受,却还是触目惊心。 在此,我不是想探讨生命的意义。相反,很世俗地,我想到的是资本市场的波动。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就叫“屁股决定脑袋”。人生很无奈,职场却必须很积极,这也是一个矛盾。 很多人觉得股市大行情很复杂,看到过去一起一落的大行情就头痛。其实,你不妨想想,股市的交易日并不算多,全部交易日算起来能上千的就绝对算得上大行情了,而这大行情也仅仅是上千个而已。上万的天数我们都不觉得多,何况这上千呢,那不更短暂? 再回头看看,你如果真的耐心点去琢磨的话,过去所发生的交易日,如果你经历过,难道不都历历在目吗?历史是会重演的,多研究过去那短暂的历史,对未来是有很大的启迪的。有些事看上去挺艰难, 其实并不算太难,就看你有没有真的深入去思考。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距看起来很大,其实这差距背后真正的距离并不大,只是有些人一开始就认为不可能跨越,所以不敢深入, 不敢尝试,不敢冒险,结果当然是真的不可能了。因此,虽然亿万富豪与白领看上去差距大,但背后的距离可能也就几步而已。 再回到资本市场,一个万人敬仰的股神与一个没人关注的散户间巨大差距的背后的真正的距离也不会太大,就是那关键的几步而已。 人的一生,结果如何,不就是那关键几步决定的吗?所以,别自以为是,更别妄自菲薄,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中! 另类:成功的途径 很多时候,在短线中,成功地把握住差价,就足够让人忘却中长线依然深套的事实。人的本性如此,更多地看重眼前而非未来。 喜欢短线成功的感觉,但短线多了也不一定能够赚钱,这就好像有人喜欢赌博,但又不一定能够赚到钱一样,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感觉、一种快感而已。 人,有时候为了一点快感就会失去理智。等恢复冷静,再回想一下, 虽然感叹不值,但当同样的快感降临,又控制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资本市场中要成为成熟的操盘手也好,投资者也罢,必须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不能否认人性有弱点,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控制。真正的投资高手可能都是寂寞的,这句话的内涵就在于:一旦控制了情绪,就必然会面临着另类的境地。 另类在资本市场中并不意味着坏事,如果长期走下来,这另类能够赢的话,那就意味着这另类的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巴菲特的另类在于“够傻”,索罗斯的另类在于“够精”,而他们都是成功的,对比你自己,你是另类到“够傻”还是“够精”呢?不妨深思。 当然,对比只是对比,一旦你掉入模仿他人“另类”的套路中, 那就无异于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可以追求另类,但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模仿另类,但必须“形神兼备”。 对于模仿者来说,问题是你真的得到了真传吗? 对于原创者来说,问题则是你的另类能够帮助你成功吗? 别急,时间会替我们检验一切。 形态识别 有人说,投资股票主要靠消息,特别是内幕消息,没有内幕消息, 投资股票就等于亏钱。消息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认,但是消息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辨别,试问有几个投资者真的靠消息赚到了大钱? 在我看来,投资股票不一定要靠消息,有消息也不见得能赚钱。因为大家都知道,消息有真假之分。真的消息不一定能让你赚钱,但是假消息一定会让你亏钱。当然,我并不是说消息对我们来说不重要, 只是我们需要切记,消息只能作为我们研判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因此投资者不应太纠结于消息。如此说来,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最为可靠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可靠的是通过研究形态来判断。有的人会疑惑不解地问,主力可能会做出各种“美丽”的形态,吸引大批投资者进入,然后获利了结。在这种情况下,形态怎么判断得准呢?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这种在主力大肆吸筹与肆意出货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归根结底也是形态的一种。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变通,而不是过多纠结于固定的思维模式。 顶部形态的识别:找到主力胜利大逃亡的运作迹象 众所周知,形态有多种,但是说白了,形态千变万化还是不离其宗, 无非是由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两大类构成。其中,顶部形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主力逃亡运作的迹象。说到这里,相信许多投资者会有所疑惑,主力在逃亡出货的时候不可能会那么傻,做一个完美的出货的顶部形态给我们看啊!能有这种想法很好,也是非常正常的。殊不知, 主力虽然想尽一切办法掩盖自己出货逃亡的迹象,也想在做形态上下功夫,但是如果主力资金没有达到完全控盘的程度,想随心所欲地做出各种形态也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在我看来,形态对于我们识别主力的真实意图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的,尤其是更高格局上的形态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如周线与月线形态)。在这一章,我们将重点学习一下主力常见的逃顶形态。 要想对逃顶形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首先要明白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的重要区别。顶部形态与底部形态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顶部形态往往构筑的时间较短,如图 2-1 所示。 图 2-1 重庆啤酒 2008 年 5 月至 2010 年 12 月走势图 从图 2-1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重庆啤酒圆弧底的底部形态的构筑时间几乎长达 1 年,而头部形态的构筑时间不到 1 个月,面对这样鲜明的对比,你是怎样思考的呢?其实道理不复杂,从心理博弈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在低迷阶段往往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亢奋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就比较短了。例如,一个运动员亢奋时期即状态好的时候往往就是一段时间甚至一瞬间,但平静期或者相对低迷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很长。在本质上,其实股价的波动跟人内在的情绪波动是有很大关系的。 对于主力逃顶的顶部形态,我们该如何具体研判呢?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点剖析的思路,能否对大家的研判系统有所裨益,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无论如何,这是我多年来的实践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顶部形态的剖析应反其道而行,以日线作为剖析起点 既然顶部形态的时间跨度往往不是特别长,那么,具体观察的时候具有大格局的思路固然重要,那是统观整个形势的前提,但具体到微观层面,则必须借助日线图的威力。从日线图中,我们能更清楚地观察到现在是否具备构筑顶部的可能,因为在日线图中顶部形态是可以较为清晰地被辨认出来的,周线图反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毕竟周线在时间上的跨度相对大,一般而言,主力逃顶之时不会给散户过多的思考时间,所以主力逃顶时一些常见的顶部形态的构筑时间很短。因此,我们在对主力逃亡所形成的顶部形态进行判断,决定是否该逃时,就要果断,不能有半点侥幸的心理。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 头肩顶的威力要充分发挥,之前的大环境必须够疯狂大环境很关键,任何形态的形成,如果真要发挥其本身的威力, 往往都是要结合大环境的。如图 2-2 所示。 图 2-2 上证指数 2011 年 11 月 11 日前后走势图 【学习重点提炼】 如图 2-3 所示,在 2018 年 2 月 1 日出现了一根大阴线,这天的阴线直接就突破了所有的均线,并于次日出现了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应该注意风险,及时减小仓位,等缺口回补,出现积极信号的时候再入场。 图 2-3 上证指数 2018 年 1 月 30 日前后走势图 通过图 2-4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金融板块的风向指标股—— 招商银行头肩顶形态形成之前,大环境是一个“已经疯狂过”的行情环境。说白了,此时完全具备大转折的可能性,因此,此阶段出现头肩顶形态绝对需要我们高度警惕,不能抱有半点侥幸的心理。因为一旦被套或盲目地去抢反弹,那么后果只能用“恐怖”二字来形容。相反, 如果头肩顶形态出现在一个大的下跌浪的末期,那么,形态上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完全可能是个假形态,或者是黎明前最后的反复而已。 对比上证指数的走势,我们不难发现,当大环境出现最后的疯狂甚至创出新高时,作为金融板块风向标的招商银行双顶的头部形态已经悄然形成头肩顶形态的最小量度跌幅为垂直距离,从颈线位到顶的垂直距离就是头肩顶形态的最小量度跌幅。但是,这形态放在大的形态里往往会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状况,最终头肩顶形态也完全可以演变成大跌的导火索,跌幅将远大于最小量度跌幅,因此,在有可能出现大转折的区域内出现头肩顶形态的话,记住,这形态成为中期调整开始的信号的概率很大!在中期调整中一旦被套,将会处于一个较长的痛苦阶段。 从以上头肩顶形态放大的日线图上,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整个形态历时两个半月左右,时间跨度不长。再次强调,处于顶部的时间周期往往都不会长。作为操盘手,一旦发现有形成顶部形态的蛛丝马迹, 就要抓紧时间把筹码清仓,要非常清楚的是,如果等到形态形成并已进入漫长的中期调整过程,那么结果将是非常恐怖的,此时,清仓的原则就是宁愿少赚也别等到形态形成时。 图 2-4 招商银行 2011 年 11 月 11 日头肩顶形态走势图 如何发现该形态的蛛丝马迹呢?可以从成交量入手。当你发现指数再创新高而成交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尤其是对比前一高点成交量减少明显的话,此时可能头肩顶形态已悄然进入中局阶段。 如果说形态是第一特征,成交量逐级递减则是头肩顶的第二特征。图 2-5 为特发信息头肩顶形态走势图。从左至右对比一下成交量相对应的区域——“左肩”“头部”与“右肩”,很容易就发现成交量整体呈现递减趋势。这说明什么?这充分说明买方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成交量越来越少,这就是转折的信号,也就是卖方要大举反扑的信号。 图 2-5 特发信息日线头肩顶形态走势图 成交量的效应在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有效的,但并不是说没有例外。记住,资本市场的博弈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这里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形态依然是放在第一位的特征,有了形态,成交量就算不呈现递减效应,也只可能是最后的威力打点折扣而已。 分析成交量时,我们还应关注突破与反抽的情况。有时头肩顶在突破过程中并不一定就需要成交量。头肩顶在最后形态开始进入实质突破的时候,成交量往往都会出现放大的状况,道理并不复杂,顶部想下行也需要彻底摧毁一些多头的阻碍,量能放大也正常。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头肩顶形态有时会出现无量突破下行的状态,这也不难理解,“自由落体”一旦开始,“地心引力”自然就会让一些阻力变得更为轻薄;相反,如果从底部往上,“地心引力”则会成为阻力。这里,我们需要切记的是:头肩顶一旦突破,往往都会有一个反抽的阶段。在头肩顶形态中,反抽一旦发生,往往就是最后的逃命机会。你要知道,反抽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就是垂死挣扎而已。投资者如果在前面头肩顶构筑过程中没有及时出逃,这时就不要再存任何幻想了,赶紧认输走人,因为未来将难以避免下跌阶段,最终底在何方一时还真难说。反抽结束后的中期调整很恐怖,让人崩溃又崩溃是寻常的事。一旦反抽结束再次进入下跌,也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中期调整状态了,那时,不时的暴跌与缓慢的下跌会交替进行。切记,别贸然抄底, 你要明白,在这里一不小心被拖入深渊也是很常见的。 迷惑性与勇气 从日线图回到周线图,你会发现,上面研究的头肩顶形态区域在这里就是一个山顶的一角而已,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图 2-6、图 2-7 圈中部分所示,在周线图上你想看到头肩顶形态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从周线上观察,结合之前的向上趋势,很多人也许会判断这是中续形态,认为这仅仅是上涨途中的一个震荡过程,并不需担忧太多。如果就此武断下结论,那么,最后操盘的结果将是很可怕的。头肩顶形 \"合理的投资价值的表现形式当然就是合理的投资回报了。 在交易过程中,价格高低可以用来衡量价值大小。不论是本身价值还是交易价值,最终都需要金钱来体现。世界上虽然有金钱所不能够衡量的东西,但在资本市场上,在交易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这类东西。可以说,价值的大小最终是要靠金钱的多少,也就是价格的高低来体现的。 大环境:评估本身价值的前提 本身价值放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评估方式,也就具有不同的评级。就如一个球星处于不同状态下,其身价是不同的道理一样。因此,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当下的环境,才能做出更为精确的价值评估。 对本身价值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内涵。 市盈率与大环境 本身价值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好投资的基础上,因此对市盈率的把握很关键。每个人进行投资,最终的目的都是赚取利润。不过,在赚到利润前首先要收回成本,若成本都收不回来,就别谈赚取利润了。市盈率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可以告诉你收回成本的具体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投资一家公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一般情况下,这家公司就不值得投资,除非你进行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投资, 否则从纯商业角度考虑,对这家公司的投资绝对不是好投资。最重要的是,投资行动里面还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因为资金都是弃“坏”投 “好”的。当股票价格过高,市盈率太高,最终资金的选择只能是流出, 流向回报率更好的股票或其他投资。一旦资金疯狂流出,股票价格必然大幅回落,最终跌到一个相对而言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这就是本身价值回归之旅的生动演绎。 市盈率有静态与动态之分。作为投资者,研究公司本身价值时, 需要弄清楚静态市盈率,它可以让你把握公司当前的“理论价值”,但你更需要研究的是动态市盈率,因为动态市盈率可以让你知道当前这家公司的“实际价值”。静态市盈率看过去就可以知道,动态市盈率则必须看未来,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特性赋予了本身价值极大的波动空间。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此时我们该如何做出投资决策呢?很多人开始迷惘了。记住,看大环境!以下三种大环境下的投资策略是我们必须熟稔于心的。 如果遭遇熊市,一般情况下你绝对不能以高于静态市盈率的情况来评估它的本身价值,就算你看出它“动态”价值真的比“静态”价值要高很多,也不要冲动地去高估它。在熊市环境,本身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跌了可以再跌,你的投资务必控制在“静态”评估之下, 这样才能最终让你捡到便宜。你根本不用担心没人会卖给你,因为在熊市环境中,大把人会非理性不计成本地抛售股票。 如果碰到的是牛市,一般情况下你要坚决以高于静态市盈率的情况来评估它的本身价值,就算你看出它“动态”价值真的比“静态” 价值要低不少,你也不要低估它。要明白,在牛市环境下,本身价值是会有一定溢价的,涨了可以再涨,你的投资务必控制在“静态”评估之上,这样才能最终让你卖到好价钱。你根本不用担心没人会跟你买,因为在牛市环境中太多人会非理性不计成本地买入股票。 如果是平衡市,一般情况下客观地去评估就行了,不高估也不低估,保持平衡,把本身价值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是买还是卖,可以围绕估算价格高抛低吸。 银行利率与银行存款市盈率 ◇股票市盈率是否合理要结合银行利率来做比较 既然本身价值很大程度上要结合市盈率这个指标来衡量,那么, 股票市盈率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下才是合理的呢?此时,就要把银行的利率引进来探讨了。我们都知道,银行就是做资金流转赚取存贷利差生意的,我们把资金交给银行,银行都会给我们一个利率(这里通常指 1 年),比如 2%。也就是说,资金在银行里存放 1 年,银行将给予我们 2 个点的利息回报。银行也是要赚钱的,银行既然给我们 1 年 2个点的利息回报,就说明它至少能够以高于 2 个点的利息回报贷出资金,从而实现差价收入。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资金放到银行就有 2 个点的利息收入,那么,要让资金不存银行而是投资其他,是不是投资回报必须高于这个利息收入才有吸引力呢?答案不言而喻。换句话说,银行存款利率成了我们资金使用的最低效率!如果投资上市公司1 年的回报都达不到银行利息回报,那是不是高估了其市盈率?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不如把资金存进银行来得实在。 ◇银行存款市盈率要考虑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进一步思考,如果按照银行的利率计算,多少年才能赚到跟本金一样的资金呢?这里,问题就跟市盈率联系上了,用本金除以利率不就可以得出银行存款市盈率了吗?将银行存款市盈率跟股票市盈率一对比,你就会明白目前你的股票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如果连银行存款市盈率都比不上,其投资价值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当然,在谈银行存款市盈率的时候,我们必须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因素考虑进去, 否则,那也将成为“理论”上的银行存款市盈率。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钱会开始变得不值钱,购买力下降,严重的时候银行利率会抬头,不断上涨,以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股市中一些抗通货膨胀的股票会得到资金的关注,甚至遭遇抢购。此时,很多股票的本身价值体现的价格将因通货膨胀而出现暴涨。反之,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钱开始变得值钱,购买力上升,严重的时候银行利率会低头,不断下降,以提高流动性,抑制通货紧缩。在这个过程中,股市中一些无法抵御通货紧缩的相关股票会不断被抛售,甚至不计成本。此时,这些股票本身的价值体现的价格将因通货紧缩而出现暴跌。 ◇净资产与重置成本 净资产的基本概念。净资产,简单来说,就是资产减去负债所得的结余。再通俗点,其就是把所有负债除去,公司把厂房等所有东西都变现,最后能变现的最基本价格。一家公司净资产越大,说明它的底子越雄厚,越不容易受到动摇,抗风险能力也就相应越强。同行业相似的公司在同等市盈率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净资产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价值就相应更高,更具投资价值。因此,在把握本身价值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净资产。 净资产在牛熊市中的区别。在牛市运行过程中,净资产这个因素往往会被忽略,因为那时很多人看到的更多是未来机会,很少去思考当下的具体细节问题。有种说法叫“涨时重势”,体现的正是牛市时净资产被忽略的情况。相反,在熊市运行过程中,净资产这个因素会被放大,“跌时重质”,体现的就是熊市时净资产备受重视的情形。 从重置成本中发现本身价值被低估。既然在牛市中,很多人习惯忽略净资产,我们就不具体谈牛市过程中净资产的问题了;相反,在熊市中,很多人重视净资产,那就不妨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我们都知道, 一家企业如果重新开始经营,会有重置成本问题,比如一家钢铁企业年产量达到 3000 万吨,按照最新的净资产每股为 5 元,但是如果按照当下环境重新弄一家年产量达到 3000 万吨的钢铁企业,重置成本摊算到现在这家钢铁企业的股本之中,每股就达到 9 元。从投资角度来说,你是想现在开始用 9 元每股的代价重建,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直接以 5 元左右的价格收购?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就是直接收购,每股5 元左右的代价可以换来 9 元重置成本的付出,这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什么叫本身价值被低估?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应该清楚了,当重置成本远高于净资产时,就是本身价值被低估的具体表现。 阶段性还是终结性获利出货 首先,我们要了解阶段性出货与终结性出货的区别,从字面意思来看不难理解,阶段性出货属于阶段性行为,这种行为完毕后,后市仍将延续前期的状态;而终结性出货则是前期状态的一种终结行为, 上涨行为的终结意味着后市将进入下跌状态或横盘震荡阶段。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当前状态的改变,而不同点在于前者当下状态的改变是短期的行为,后者当下状态的改变则属于长期的行为。 阶段性出货与终结性出货都是主力动机的表现,引起这类主力动机的原因不尽相同。引发阶段性出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2 个:一是清洗浮筹打压股价;二是避免大盘阶段性风险。一旦这些阶段性目的达成,主力将再次大举进场,股价也将会重拾升势,延续前期的上涨状态。而引起终结性出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3 点:一是涨幅已达到预期中的目标,二是大盘趋势发生趋势性逆转;三是公司基本面出现突变。这些都可能引发主力的大逃亡。 分析了不同性质出货的原因后,怎样辨别到底是阶段性出货还是终结性出货,我们不妨从上述分析过的原因着手。阶段性出货有可能是为了规避大盘阶段性风险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或是为了清洗浮筹打压股价的一种行为。我们继续深入,就要开始思考,主力清洗浮筹打压股价的行为往往易出现在哪些阶段?这可以从主力运作的思路来考虑。建仓完毕后,主力接下来的重要任务便是使股价慢慢脱离成本, 进入盈利的主要阶段,即拉升阶段。当股价涨幅达到一定程度或遇到重要阻力位时,主力资金一般更多地会选择阶段性休整的策略,而不会选择一开始就强攻的策略。如果阶段性涨幅还可观,那么在此位置主力资金采取阶段性出货行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适当做一些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至于有没有可能是终结性出货的行为,对部分主力资金而言,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尤其是当阶段性涨幅过大或遇到的阻力较大时,又或者此时大势发生趋势性逆转,主力资金就可能采取炒一把就走的策略。 所以我们在分析面临的是阶段性出货还是终结性出货时,首先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大的市场环境会否发生趋势性逆转。如果大的市场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那么对于主力资金而言,不想主动出货也得被动出货了,因为一般来说,主力资金都会有一套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当损失达到一定范围时,便会采取严格止损的策略。其次要观察的是阶段性涨幅的情况。如果阶段性涨幅不大,那么出现终结性出货的概率不大,主力资金一旦选择了运作某个标的,不出意外的话都会运作到底,一到两倍的涨幅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当阶段性涨幅不大时, 出现调整的走势更多的是一种阶段性的清洗浮筹再次聚集上涨能量的行为。当然,前提是大的市场环境依旧向好,如果大势发生逆转,就算涨幅再小也不能恋战,此时便是逃为上计了。最后,我们还需考虑股价出现阶段性调整时上方面临的压力情况。如果上方堆积的历史筹码过重,前期的套牢筹码过多,那么主力资金对此的运作便可能戛然而止,出现终结性出货的概率也就大了,反之则更多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 从本身价值和交易价值角度来看,当交易价值大幅超出本身价值而产生大量的泡沫时,我们就需要警惕。一旦在此基础上出现 20% 以上的调整,往往是个股发生转势的征兆。相反,当价格处于本身价值之下或刚刚产生交易价值,股价出现调整且跌幅在 15% 以内时,为阶段性调整的概率更大,属于正常的回档范畴,此时不必过于担心。 更多关于技术层面的研判方法,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将重点讲述。总之,主力资金一旦深度扎根于某只个股,一般会选择运作到底,而且志在长远,出现翻倍的走势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收益时,中途的调整更多是阶段性的调仓行为而不太可能是终结性的行为。 谁是对手盘 对于主力资金而言,出货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对手盘的问题,有足够的对手盘,主力资金才可能做到从容出货。既然如此,营造好的气氛培养对手盘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成功运作达到主力出货的阶段时,往往股价也是高高在上的,这充分阐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此时培养好对手盘成了一门具有很大难度的艺术。毕竟谁也不是傻子,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当股价处于高位时出现套现的欲望是很正常的事情。 培养对手盘的问题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当大多数人都一致看好时, 往往行情更多的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当市场一致看好时,主力资金便很有可能实现从容套现了,如此一来,试问后市还能走出来吗? 至于好的行情为何总是在绝望中诞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极度恐慌和悲观的时候,市场才会交出更多的筹码,机会总是在绝望后诞生当然也就很正常了。 宁静致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不是一句随古人远去的格言,身处市场博弈中的我们,当硝烟渐淡,星空重现,我们的存在同样需要宁静,以调适,以反省,以远望。 入夜静坐,万籁俱寂。久违的宁静让人思绪翻飞,我会想很多, 从市场到家庭,从工作到生活,点点滴滴,尽付与思索和回忆,人在这个时候才深深感到人生是多么美妙。 很多时候,如疯狂战斗一天或一段时间后,人们特别需要这种宁静带给自己的轻松感。放松之后,思维异常活跃,诸多有益的想法或判断往往应运而生。 更有时候,整个人会进入忘我的境地,那应该就是“静”的极致境界了。此时可能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可能写文章更适合在如此“静静的夜晚”动手。这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和自我调适。 在资本市场中忙于操盘的人往往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静”,喜欢大自然。归根结底,这都是一种回归自我的方式。市场博弈之后, 我们更需要“宁静”来平息那曾经激烈的脑海巨波,需要大自然的灵气来清除身体中的躁气。 人生需要平衡,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极端更容易导致毁灭。他们往往看上去是文质彬彬的绅士,其实内心却是英勇彪悍的战士。在资本战场上,挥戈跃马,纵横鏖战,风尘之下, 掩盖了多少对“宁静”的渴求。 入夜静静坐着,静静凝视电脑,千千万万的博弈对手或许也在通过电脑静静望着你,想着怎样才能在下次战役中取胜。博弈,其实于宁静中也在激烈地进行着! 而这种博弈蕴蓄着宁静的力量,也许将更深远,更强劲。 “屁股决定脑袋” “屁股决定脑袋”,对股市投资者来说,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时候,用它来形容自己恰如其分。 手握资金,只有做多才能赚钱,于是主观意识就朝“多”的思路一往无前。 股票清仓,只有跌才有机会买到低廉的股票,于是主观意识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看空的思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股市,心不顾律。 如此一来,想跳出当局者迷的圈套,看来就只有作为旁观者了。是耶?非耶?就看你自己如何考虑了。 作为一个成熟的操盘手,是需要多点冷静。外在可以很活跃,但内心必须平静。如果外在活跃,内心也躁动,一旦面对盘面,危险将随之而来,头脑发热时开始操盘,就如酒后驾车一样。 有人说,真正的操盘手可能是较为冷血的。这可能来自一些操盘手在操盘过程中喜怒不形于色的状态。 当然,也有人坦然以对资本市场,是买是卖,或赚或亏,都释然无碍,淡然面对。这样的人是成熟的投资者,但并非成熟的操盘手。 操盘,更多的是一种把握市场的技巧;投资,更多的是一种把握市场的艺术。两者虽有差别,但最高境界都一样。假如有人集把握市场的技巧与把握市场的艺术于一身,那他可能已经是金融大鳄了。 金融大鳄,多么令人敬畏的名头。或明里或暗里,很多人都想走这条路。但此间路途漫漫,百折千回,非寻常人所能想象。 但你若做好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理准备,并且不介意如屈原一般千寻百转终归一场空,那么精神可嘉,无人可挡。 但作为先行者,我还是要奉劝一句:一步步来,多反省,多静思。宁静的夜晚,不妨跟我一样读一首诗,让心灵在静静的夜晚中得到洗涤,让思想在静静地沉思中得到升华,慢慢地,让屁股不要过多决定脑袋,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谁在制造疯狂与幻想 在上一节的“谁是对手盘”中我们讲到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达到很好地培养对手盘的目的,首先必须给予对方想得到的东西。面对价格已高高在上的个股,主力资金要想从容脱手获利了结,如果不因势利导,先给予市场乐意看到的上涨趋势,那么很难达到出货的效果。这也是主力资金一般会选择在上涨中出货的原因。 转势前夕往往会上演疯狂 不论是大盘还是个股,一般而言,在行情的最后阶段往往会演绎异于寻常的极端走势。大自然的规律在股市中同样可见端倪,如同天气变化一样,变天之前,如由晴入雨,往往气温剧升,随后降温并下雨。资本市场也演绎着同样的规律:下跌前夕往往上演凌厉的拉升走势,而在上涨前夕,往往呈现出极度的下跌走势。 我们来看看大盘历次处于高位时指数的表现,就知道是否每次都 会上演最后的疯狂。 我国股市诞生初期,制度不完善,导致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上蹿下跳成了常态。但不管怎么不完善,市场运行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如图 1-1 所示的时间段内,我们可以看作两轮牛熊过程, 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上涨的最后阶段,即发生转势前夕指数的运行情况。 图 1-1 中国股市诞生初期上证指数走势图 我国股市交易初期,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有时便出现单日暴涨或暴跌的走势,如图 1-2 所示上证指数 1992 年 5 月 21 日的走势,当日 出现了涨幅达到 105.27% 的波动,疯狂到了极致。极度疯狂过后,指数便一路走低,进入了熊途。也就是说,在转势之前,指数处于极度疯狂的状态,生动地体现了变盘前夕上演最后疯狂的现象。 图 1-2 上证指数 1992 年 5 月 21 日前后走势图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轮牛熊过程中的最后上涨阶段,指数所处的状态是否同样上演了最后的疯狂?如图 1-3 所示。 第二轮牛熊全过程走势为,1993 年 2 月 16 日指数达到阶段性高点,随后便进入了下跌趋势,直到 1994 年 7 月 29 日下探到阶段性最低点325.89 才止跌企稳。在由上涨趋势进入下跌趋势的转势前夕,大盘运行状态如何,是否同样上演了疯狂? 转势前夕指数的运行状态连续逼空高开高走,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涨幅便达到 50% 之多,再次上演了最后的疯狂,随后我们可以看到, 市场进入了漫漫熊途。如图 1-4、图 1-5 所示。 图 1-3 上证指数 1993 年 2 月 16 日至 1994 年 7 月 29 日走势图1993年2月 16日 转势前夕指数的运行状态连续上演高开高走的走势,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指数便从 1000 点上至阶段性最高点 1558.95 点,涨幅达到了50% 之多,如此走势不可谓不疯狂。 图 1-4 上证指数 1993 年 2 月 16 日转势前夕走势图 图 1-5 上证指数 1993 年 2 月至 1994 年 7 月走势图 在这次牛熊过程中,指数再次于转势前夕上演了极度的疯狂,当时的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市场运行规律仍会多多少少得到体现。这种疯狂如果偶尔出现,我们可以认为是偶然,但如果每次都出现同样的运行趋势,就值得我们深思了,也许其中存在着必然的规律。 就算这是一个概率问题,那也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问题。当然, 世事无绝对,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股票市场上也不例外。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懂得把握一些大概率的事件而已。在市场中,我们无法找到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也无须追求不可企及的百分之百。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次转势前夕都出现了极度疯狂的走势,虽然两次出现同样的现象,但还不足以断定这是一个必然或大概率事件,毕竟分析的次数有限,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但继续往下看,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见图 1-6。 图 1-6 上证指数 1994 年 7 月 29 日至 2001 年 6 月 14 日走势图 1994 年 7 月启动的一轮牛市,于 2001 年 6 月达到阶段性高点2245.43,之后便进入熊市周期,2005 年 6 月 6 日下探到阶段性低点998,可以说这是我国股市历史上牛熊运行时间最长的一次。这轮牛熊过程中最大的特征在于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震荡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涨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重心的上移是在震荡中以逐步上台阶的形式展开的,真正顺畅的拉升走势很少;下跌过程同样以震荡走低的形式展开。整个牛熊过程中,股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宽幅震荡中,要想很好地把握其中的机会,相对来说将比单边上扬或波动相对较小的上涨走势更难。在震荡过程中,机会其实不缺乏,但要想让利益最大化,则需踏准节奏。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需要更多的耐性和坚定性,也需面对更多的煎熬。在这过程中能够坚持下来的,成为最终大赢家的概率相当大。 2001 年 6 月 14 日转势前夕的波动,是否同样上演了最后的疯狂? 见图 1-7。 转势前夕的波动,是否同样上演 2001年6月 14日 了最后的疯狂 图 1-7 上证指数 1994 年 7 月至 2001 年 6 月走势图 【学习小总结】 正处于 M 形态的颈线位附近,此关键位置是主力坚守的重点,一般不会让空头轻易攻破。若是攻破,则需要及时离场。阶段性弱势或许不可避免,就算不是主力资金出逃,主力资金要想再运作上去也需重新聚集能量。 如图 1-8 圈中部分及图 1-9 所示,在此区域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保持震荡整理的走势,下跌前夕并没有出现明显疯狂的动作,相反是在不温不火的上涨过程中结束了整个牛市行情,进入漫漫熊途。为何这里不是以疯狂拉升的走势结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