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缘的香蕉/林良暖心文集

有人缘的香蕉/林良暖心文集
作者: 林良|责编:金旻甦
出版社: 福建少儿
原售价: 31.00
折扣价: 17.10
折扣购买: 有人缘的香蕉/林良暖心文集
ISBN: 9787539577777

作者简介

林良 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长青树”。他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厦门,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七十年。 出版图画书作品十余册,散文作品《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回到童年》多册,儿童故事《我是一只狐狸狗》,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译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曾获“金鼎奖终身成就奖”、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殊荣。

内容简介

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爱吃的东西,生活才有乐趣。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葡萄,一直认为无论是紫葡萄还是绿葡萄,都应该是果瓤饱满而且汁水甜得像糖水。可惜生平所吃的葡萄不是酸的,就是汁水不足。因此,所谓爱吃,很多时候是带着“仰慕”的心情。 直到有一年,跟朋友结伴旅游到新疆,在吐鲁番吃到当地的葡萄,真的是果瓤饱满,汁水如糖。我总算尝到了真正葡萄的美好滋味,也为我爱吃的葡萄找到了具体的例证。从此以后“我爱吃的水果是葡萄”,也被我自己修正为“我爱吃的水果是吐鲁番的葡萄”。 童年是“吃糖的年代”。只要是甜的食物,我都会伸手拿来放进嘴里。尤其是过年的糖,不分好坏,总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吃。五六岁住在本神户,有一天,五叔从“大丸百货公司”食品部买来几块包装得很漂亮的巧克力,香香的,够甜,又有淡淡的苦味。我跟它有缘似的,一尝就喜欢,从此成为我一辈子最爱的甜食。 回到老家厦门以后,又喜欢上厦门的“贡糖”。这是一种花生酥,又香又甜,吃起来满口甜浆,使我的味觉得到最大的抚慰。 我四弟出生的时候,每天要喝冲泡的炼乳。 我常常拿大汤匙倒了满满一匙炼乳,一口吃进嘴里,认为是人间美食。炼乳消耗得特别快,父亲知道了也只有直摇头。 青年时代,我单身在台湾,没有母亲的管束,吃东西非常自由。我开始对刺激品产生了兴趣。 最初是迷上了“咖哩”。有一家干净的西餐馆,供应咖哩鸡肉饭。一碗咖哩鸡肉、一盘白米饭、一碗浓汤,组合成一餐。我几乎天天去吃,直吃到“阮囊羞涩”才罢手。 接着是迷上“沙茶”。沙茶也是从南洋传来的调味酱料。当时台北西门红楼剧场周边有许多卖沙茶牛肉炒面的小吃店。我喜欢在周日,先吃一盘沙茶牛肉炒面,然后再去买票看一场电影。 那时候年轻,精力充沛,除了看书写作,最喜欢的就是过这种“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到了壮年期,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吃东西的兴趣就跟着孩子走。每逢星期日,跟我一样每天都要上班的太太,喜欢独自留在家里把一周来没做完的家事作一番大清理,打打扫扫,洗洗晒晒。这样一来,带孩子逛街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 那时候,台北西门町的国际戏院旧址,已经改建成万年大楼。大楼的地下层是美食街。孩子们迷上的是美食街的“蚵仔煎”。 每次逛完街,买好了太太交代要买的东西,尾声就是走进万年大楼去享用每人一客的蚵仔煎。孩子的美食成了我的美食。那些年,我一定吃了不少的蚵仔。但是也因为这样,我对台湾的小吃开始发生浓厚的兴趣,包括“蚵仔面线”“肉圆”“担仔面”和“肉羹”。我成为一个会品尝小吃的人,一个会跟孩子一起品尝小吃的父亲。 转眼到了老年,牙齿开始摇动,一切需要坚强有力的牙齿去对付的食物渐渐离我远了。跟我亲近的都是那些软、烂、松、脆的食物。 从前我一直认为剥烫熟的鲜虾来吃是一种美味的享受,现在却发现柔嫩的鲜虾也有一定的硬度。 第一项被我认定值得亲近的食物是细嫩的豆腐。它不跟我的牙齿为难,带给我的享受是一种清淡风味。我发现煎鸡蛋也很值得亲近,无论煎荷包蛋还是煎成散蛋,都带有一种香气。 最大的发现是“东坡肉”。苏东坡被贬官到湖北的黄州,黄州猪肉很便宜,但是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煮。苏东坡觉得可惜,就研究出“水少火小、慢火久炖”的方法,把一块猪肉煮得“连皮,带肥,带瘦”浑然一体,成为入口即 化的美味,也成为我的最爱。 一碗热呼呼的洁白稀饭,一份略带焦黄的煎鸡蛋,再加上一小块东坡肉,谁说这不是一顿可口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