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生活(精)

何为真正生活(精)
作者: (法)阿兰·巴迪欧|译者:蓝江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10
折扣购买: 何为真正生活(精)
ISBN: 9787300272030

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生于摩洛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教授,法国哲学家,也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有名、最受关注和最受争议的左派思想家之一。曾师从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性人物路易·阿尔都塞。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巴迪欧将拉康的思想、阿尔都塞的晚期思考以及他本人的激进毛主义政治实践加以综合,并在《存在与事件》(1988年)中提出了以集合论为根基的新哲学的诞生。他的其他重要著作还包括《能思考政治吗?》《主体理论》《伦理学》《爱的礼赞》《非美学手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德勒兹存在的喧嚣》《圣保罗:普世主义的根基》《瓦格纳五讲》《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与政治的神秘关系》《法国哲学的降临》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今天,做年轻人:意义与无意义 我们从一个事实开始:我今天79岁了。那么,我到底 为什么要谈一下年轻人?还有,为什么我应当向年轻人谈 年轻人?难道他们不应当自己谈一下他们作为年轻人的经 历吗?难道我在这里,要像一些了解生活风险的老家伙一 样来给年轻人上一堂智慧的课,告诫年轻人要小心谨慎, 要保持平静,对这个世界听之任之? 你们或许会看到,我希望你们做的恰恰相反,我告诉 年轻人生活给他们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绝对有必要去改 变世界,因此为什么必须去面对风险。 不过,我会从一个略微跑题的问题开始,即从哲学史 上的一个著名的篇章开始。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在被指控 “败坏年轻人”之后被判处死刑。有史以来哲学的第一个 记录是以控告的形式出现的:哲学败坏年轻人。所以,如 果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说:我的目的就 是去败坏年轻人。 但在指控苏格拉底败坏年轻人,判决他死刑的法官那 里,“败坏”是什么意思?这种“败坏”不可能涉及金钱 。它也不是你们今天在媒体上读到的那些“丑闻”,那些 腰缠万贯的富人会在一个或另一个国家的体制内来拓展其 势力。当然,这并不是法官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相反, 我们不要忘了,苏格拉底对他的对手(所谓的智者)的一 个批评,恰恰就是他们收钱。苏格拉底免费“败坏”年轻 人,也就是说,他给年轻人上革命课程,而智者大大方方 收钱开课,教的却是机会主义。所以,“败坏年轻人”, 在苏格拉底那里,当然不是钱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败坏”也不是道德败坏,不是你们在媒 体上可以读到的那种性丑闻。相反,苏格拉底,或者柏拉 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创作的苏格拉底——的 观点,有一种爱的崇高的概括,这个概括并没有将爱与性 分开,但是,随着主观上的升华,爱与性逐渐分开。可以 肯定,这种升华可能或者应当是从与美丽身体的接触开始 的。不过这种接触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性快感,因为这是通 向苏格拉底所谓的美的观念的物质基础。因此,爱最终是 新思想的诞生,它不仅仅产生于性,也产生于臣服于思想 的性爱。这种爱一智慧,就是知识和精神自我建构的一部 分。 最后,哲学家“败坏”年轻人既不是钱的问题,也不 是快感的问题。那么,它是借助权力来败坏的吗?性、金 钱、权力是一个三元组,腐败的三元组。苏格拉底败坏年 轻人,也就是说他使用了引诱性的言辞来牟取权力。哲学 家假借年轻人,来牟取权力或权威。年轻人被用来服务于 他的野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败坏年轻人,就是将他 们的天真纳入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当中。 让我们再说一遍:恰恰相反!正如柏拉图所见,苏格 拉底十分明确地谴责了权力的腐败本质。是权力而不是哲 学家在败坏。在柏拉图的作品中,他对僭政,对权力欲望 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不能滋长这种权力欲望,他以非常 明确的方式谈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一个完全相反的信念: 哲学可以服务于政治,但不是服务于权力意志的政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