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上瘾

我们为什么上瘾
作者: [美] 迈雅·萨拉维茨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3.50
折扣购买: 我们为什么上瘾
ISBN: 9787573000989

作者简介

迈雅·萨拉维茨((aia Szalavitz),关注成瘾和药物依赖的美国科普作家、记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系。她在大学时也曾是药物依赖者,并成功戒瘾,以少有人知的个人经历接触了成瘾问题的真相。其后的二十多年来,她协助推动了美国成瘾相关法规和治疗政策的改革。她曾与布鲁斯·佩里博士合著《为爱而生:为什么移情必不可少》《登天之梯》,独著有《不惜代价的帮助》。她长期为主流媒体撰稿,包括:时代网(TIME.com)、《纽约时报》、《纽约》、《科学美国人》、《鹦鹉螺》、《物质》、《瑞丽》、《今日心理学》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针尖大小的生活 海洛因是唯一真正有效 的东西,能让他不必像奔 跑在转轮里的仓鼠一样, 不断思考那些没有答案的 问题。海洛因是他的救星 ……(它)从天而降,在他脑 海深处发出咕噜声,暗暗 蜷在他的神经系统附近, 像一只黑猫窝在它最爱的 软垫中。 ——《坏消息》,爱德 华·圣奥宾 1988年7月,我的生活 已经缩小到只有针尖一般 大了。我和男友马特住在 一起,靠卖可卡因为生。 我每天的目标就是,先挣 扎着去接受美沙酮戒瘾治 疗,然后想尽办法搞到足 够我们两个人嗑药、租房 子和养猫的钱。那个夏天 ,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 段时光,同时也是最黑暗 的时光。之所以说美好, 是因为到8月份我就成功戒 掉可卡因和海洛因了。毒 品让我的体重只剩下38.5 公斤,针头在四肢上留下 了张牙舞爪的瘢痕,头发 掉得只剩下薄薄一层,发 色也呈现出过度漂白的金 黄色,就像正在扮演梦露 的麦当娜,双眼也是空洞 无神。这段时光也是最黑 暗的,因为毕竟我不会去 褒奖药物上瘾再早早戒掉 这种生活。 那时我23岁,正在保释 当中。1986年我被指控携 带可卡因,根据纽约州的 《洛克菲勒毒品法案》, 我面临轻则15年监禁,重 则终身监禁的判决。我被 警察抓到时身上携带了2. 5公斤可卡因,看着就像个 资深毒贩。而事实上,那 些大多数都是马特的供货 商存在他那里的货。 在我小时候,大概没人 能想到我今后竟会过得如 此狼狈。我三岁能识字, 后来努力克服社交障碍, 八年级时就获得了“极有潜 力的成功者”这种荣誉,又 以优异的成绩被哥伦比亚 大学录取,1983年成了该 校首批女学生中的一员。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已经 是往日云烟。在重罪诉讼 的巨大压力下,我没办法 继续学习。事实上,我基 本什么事都干不了,就连 打扫宿舍,洗澡、洗衣服 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都没有。 按理说,行文至此,我 该话锋一转,告诉你们我 并不一样,不是人们眼中 那种“典型的瘾君子”。美国 的媒体反复对受众强调, 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 女性,不可能是吞云吐雾 的成瘾者。但我并没有打 算这样写。历史证明,“典 型的瘾君子”这个概念,本 身就是种族主义泛滥时期 形成的残酷的刻板印象,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成 瘾治疗体制和药物政策的 严苛与无效。这个概念。 本身也是阻止人们真正理 解药物问题的一堵无形的 墙。要改善现状,我们得 明白药物成瘾究竟是什么 ,以及人们对它的错误界 定,为什么会导致巨大的 危害。 20世纪80年代,在我上 瘾的那时候,人们普遍强 调“生理成瘾”和“心理成瘾” 的区别。不可思议的是, 到今天大众依然认为将二 者区分看待十分重要。人 们认为,生理成瘾要用医 学手段去治疗:它主要是 依赖问题,也就是人体在 没有生理疾病的情况下, 仍然需要某些药物才能维 持正常功能。而事实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3年 ,在精神病诊断手册当中 这种症状的官方名称是“物 质依赖”。 “心理”成瘾则属于精神 问题,即人无法控制自己 的理智(mind),意志薄弱 、自私自利、道德败坏。 生理成瘾才是实质问题, 而心理成瘾仅仅是个人的 意志问题。很不幸,许多 和我一样的人历经了种种 折磨才清楚一点:必须不 断摄人药物避免身体出现 戒断症状,这样的生理需 求并不是成瘾问题的关键 所在。恰恰相反,心理成 瘾以及影响心理的学习行 为才是重点所在。1988年 夏天,心理成瘾的问题彻 底控制了我的生活。 马特最喜欢的词之一就 是“臭不可闻”,它可以精准 地描述那年夏天我俩的生 活环境。我们每个月花750 美元租下的公寓就在阿斯 托利亚,离三区大桥没多 远。 P13-15 1.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心理学力作: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专业高材生、成瘾问题研究者、资深媒体人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科学理论加生动案例,全面讲解人类成瘾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机制——原来,成瘾是大脑的一种复杂的学习障碍,成瘾也是许多复杂症状的统称,决不可一概而论。 2.关心成瘾者个体,揭露美国法律对待成瘾者的不公平:成瘾并非一种天生的道德标签,上瘾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歧视。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对待药物成瘾者的法规体系非常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每个成瘾需要具体被关心和对待,由社会和家庭协助他们戒瘾成功。在近30年对成瘾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期间,作者与其他专家一起推动了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法案通过,保护了许许多多成瘾者的身心健康。 3.一部坦露与真诚之作:虽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却是用作者本人的回忆录来讲述。作者出身优渥,从小天资聪颖,却在青春期后深陷环境造成的药物上瘾泥潭,但是她也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与家人的支持重回正轨,并且最终解开成瘾的谜题,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一个被成瘾折磨多年的患者,发自真诚的自我坦白,唤起药物成瘾弱势群体的共鸣,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