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拉(精)

秀拉(精)
作者: (美)托尼·莫里森|译者:胡允桓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4.04
折扣购买: 秀拉(精)
ISBN: 9787544270465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1931—),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底部”即将荡然无存(横跨小河的人行桥已经 不见了)。不 过,也许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这里本来也算不上什么 城镇,只不 过是片居民区:在安静的日子里,山谷里的居民有时 会听到那里传 来的歌声或五弦琴声。要是山谷里的某个男人刚好到 山上办点公 事——收房租或保险金,他可能会看到一个穿着花裙 子的黑女人 随着口琴奏出的轻快乐曲跳着步态舞、扭摆舞或是什 么随心所欲 的舞步。她的一双赤脚会扬起褐黄色的灰尘,落到那 个一吹一吸 地演奏口琴的男人的工装裤和露出大脚趾的鞋子上。 四周围观的 黑人摩挲着膝头哈哈大笑。这个从山谷里来的人会很 容易被开心 的笑声吸引过去,而注意不到那种成年人的痛苦,它 隐藏在眼睑下, 在包头布或是软帽下,在手掌上,在上衣磨损的翻领 后,在肌腱 的弧线里。他必须站在圣马太大教堂的后排,让那男 高音的歌声 为他穿上丝袍;或是去触碰雕匙人的双手(这个雕匙 人已经有八年 没工作过了),听凭那曾在木头上跳动的手指来吻他 的皮肤。不这 样做,他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尽管那笑声原本就是 痛苦的一部分。 一个令人撕扯着衣服、拍打着膝盖、流出泪水的 笑甚至能描 述和解释他们是怎么沦落至此的。 一个笑话。一个关于黑鬼的笑话。事情就是这么 开始的。当 然不是全市,而是一块黑人们定居的地方。这里明明 高踞在山顶上, 却被叫作“底部”。只不过是一个关于黑鬼的笑话。 就是那种磨坊 关门之后,白人想从别处寻些开心时所讲的笑话。也 是在那种天 不下雨或连续几周阴雨不断的日子里,黑人也想寻些 开心时所讲 的笑话。 一位人很好的白人农场主对他的黑奴说,要是他 能干好一件 难办的活计,就许给他人身自由和一块低地。黑奴干 完活后,要 求白人履行诺言。自由容易得很——农场主没有食言 的意思。但 他不想交出任何土地。于是他对黑奴说,很遗憾,要 把山谷里的 一片土地给他。他原想给对方一块“底部”的土地。 黑奴眨了眨 眼睛,不解地说,他以为山谷的土地就是低地。主人 说:“不,你 错了!看见那边的山了吗?那才是低地,富饶又肥沃 。” “可那是在高高的山顶上啊。”黑奴说。 “从我们这里看是高的,”主人说,“可是当上 帝往下看的时候 就是低地了。所以我们才这么叫它。那是天堂之底— —有着最好 的土地。” 黑奴就这样敦促着主人给自己一块土地。比起山 谷里的,他 一心想要山顶上的,事情办妥了。他得到了山上的一 块地,在那 里耕种真能让人累折了腰。那里水土流失严重,种子 都会被冲掉, 而冬天寒风又呼啸不已。 这样一则故事造成了后来的景况:白人住在俄亥 俄州富饶谷地 里的那座河滨城镇上,而黑人则定居在高山上,只能 从每天都能 真的低头看着白人这件事上得到微不足道的安慰。① 说起来,“底部”那片地方确实很美。后来,小 镇扩张了,农 田变成了村落,村落又变成了市镇,梅德林的街道也 随着这种发 展而变得热气腾腾、烟尘滚滚了,倒是山上“底部” 那些遮掩着 简陋的木板棚屋的绿树看上去还郁郁葱葱。到上面打 猎的人们有 时会暗自惊讶,当年那个白人农场主也许是对的,也 许那里倒真 是天堂之底呢。 黑人当然不会同意,可他们根本没空想这些,他 们为柴米油 盐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彼此说长道短,早在一九二。 年时,他们 就开始琢磨夏德拉克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在他们中 间由小姑娘 成长为女人的秀拉又怎么了,还有长年囿于“底部” 、足不出村的 他们自已的生活。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