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
作者简介
朱莉·史密斯(Julie Smith)医生是一位有十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她在汉普郡有一家私人诊所,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工作了十年,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400万粉丝,她发布的帖子收获了2000多万个赞。 2019年11月,她开始在TikTok上提供关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临床验证有效并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备受关注的视频之一已经有3200万的点击量,BBC联系她制作了一个短片来帮助人们应对孤独,这段视频被发布在BBC的社交媒体上,仅在Facebook上就被观看了140万次。
内容简介
让你感觉更糟的思维模式 想法和感受是双向作用的。我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也会影响之后的思维模式。第30页列举了一些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经常会出现的思维偏差类型(见表1)。你也许会觉得它们听起来很耳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偏差,这很正常,而且,当情绪和情感状态出现波动时,更容易产生思维偏差。理解什么是思维偏差,并留意它们在何时出现,这是减少思维偏差影响的重要一步。 读心式思维(Mind reading) 知道周围人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中,相互依赖,所以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但情绪低落时,我们更倾向于认定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朋友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我就知道她讨厌我。”可如果换个心情好的日子,你可能会更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你甚至会直接问她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眼神看你。 你也许注意到,当你情绪低落时,你更需要他人的肯定与安慰。如果没有得到额外的肯定与安慰,你就会自动假定别人对你有负面的看法。但这其实是思维偏差,对自己最苛刻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过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 当我们和低落的情绪抗争时,只要有一件事出问题,就能毁掉我们的一整天。比如,早上你把牛奶打翻了,这件事将一直阴魂不散。你担心会因为这件事迟到,又紧张又懊恼。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就代表了“今天会是怎样的一天”,这就是过度概化。你会觉得没有什么事称心如意,而且一直如此。你恳求老天爷放过你,因为你认定他今天就是在和你作对。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预想有更多的倒霉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并很快陷入绝望的境地。当我们因分手而痛苦时,尤其容易出现过度概化思维。我们的想法会给出暗示——我们没有能力维持亲密关系,跟谁在一起都不会幸福。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低落的情绪。 自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 thinking) 当我们生活不顺、状态不佳时,我们会缩小自己关注的范围,很难考虑别人的意见、观点与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偏差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问题。比方说,你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做任何事都必须准时”,然后你会用这个规矩来要求别人,要是有人没做到,你就感到很受伤、很生气。这可能会让你对别人的容忍度降低,心情也更糟糕,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紧张。这就相当于要去控制不可控的事情,最后必然会导致你的情绪进一步低落。 情绪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想法并不是事实,感受也不是事实。情绪只是信息,可当这些信息足够强劲、足够有力、足够明显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们是对事实的真实反映。“我感觉到了,所以那一定是事实。” 情绪化推理是一种思维偏差,也就是把自身的感受作为判断的依据,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考完试,你走出考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情绪非常低落,完全失去信心。情绪化推理告诉你,你一定考砸了。但实际上,你可能考得还不错,可你的大脑从你的感受中获得的信息是,你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这种低落的情绪是压力和压力所带来的疲惫造成的,而这种感受又会影响你对当前情况的解读。 选择性注意(The mental filter) 人类的大脑有个特点:一旦你选择了相信什么,大脑就会扫描周围环境,寻找能够证明这个信念的线索。如果有什么信息与我们的信念相悖,那就对我们构成了心理上的威胁。事情会突然变得不可预测,让人感觉不安全。因此,大脑会选择忽视这样的信息,并保留与之前的体验相符的信息,即使这种信息会带来痛苦。所以当你遇到困难、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败涂地时,大脑就会像滤网一样,把其他暗示信息全过滤掉,只保留那些暗示你未能达到预期的信息。比如,你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有很多人给你点赞,也有很多正面评价。可你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对这些信息你只是一扫而过,转而去重点关注有没有负面的评论。一旦发现有负面评论,你就会花好长时间反复琢磨,觉得很受打击,并产生自我怀疑。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当你感到脆弱时,你会格外注意有没有威胁的迹象。如果你想走出黑暗,一定要注意避免选择性注意的思维方式。 必须和应该(Musts and shoulds) 小心那些“必须和应该”!当然,这不是指我们应当承担的那些责任和义务,我指的是让我们陷入不快乐的恶性循环的过度期望:我必须做得更好,我应该那样去想。“必须和应该”这种思维和完美主义密切相关。比如说,如果你认为自己绝对不能失败,那么当你犯错或遭遇挫折时,情绪一定会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你可以为了成功而奋斗,但同时也要接受失败。当我 们给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期望时,我们就会被困住。这意味着,只要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们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所以,一定要当心“必须和应该”思维,当你与情绪对抗时,你就不可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做事,这对你也没有任何帮助。 非此即彼思维(All-or-nothing thinking) 也叫非黑即白思维,它也是思维偏差的一种,如果听之任之,只会让情绪更糟。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绝对和极端的方式进行思考——“我要么成功,要么就是彻底失败;如果我不漂亮,那肯定就是丑;早知道我会犯错,当初我就不该去做”。在这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里,没有中间地带,但中间地带往往更接近事实。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一切都变得困难,因为它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强烈的情绪反应的影响。比方说,只是一次考试不及格,你就认定了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会更极端,也更难摆脱。人在情绪低落时更容易以两极化的方式思考。重要的是,我们得明白这并不是大脑出了故障。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非此即彼思维会让我们觉得世界是确定的、可预测的。但这样我们就无法更理性地去思考问题,权衡事情的所有方面,从而无法做出更明智审慎的判断。 1.2022年英国亚马逊年度畅销书冠 军(实时),《Sunday Times》榜 首畅销书。 2.“你为什么觉得不开心,问题出在想法上”,本书收集临床验证有效的情绪和思维调整方法,也是心理治疗师在治疗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如元认知、引导式冥想、奇迹问句、相反行为、辩证行为疗法、痛苦耐受技巧、自我安抚盒、感受圆盘、力量的支柱、慈悲聚焦疗法、方形呼吸法、距离语言、接受与实现疗法、正念沐浴、重构体验、价值观星形图、夫妻情绪聚焦治疗,等等),读者可以用来自助解决人生中困扰我们的八个“怎么办”。 就是开心不起来怎么办? 做事提不起精神,没有动力怎么办? 陷入痛苦情绪怎么办? 悲伤得难以自拔怎么办? 低自尊人格,经常自我怀疑怎么办? 非常焦虑,整天忧心忡忡怎么办? 压力大到濒临崩溃怎么办? 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怎么办? 3.一般的心理自助书是就一个主题展开,比较学术性,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通常也不会想去翻阅。作者发现好的诊疗建议藏在诊疗室里,这本书就是把诊疗室私藏的专业建议分享出来,让读者可以像查阅工具书一样随时提取,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各取所需。即使读者觉得太长不想看,也能够按图索骥地就自己想要改善和提高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