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今诠(增订本上下)/观虚斋系列丛书

丹道今诠(增订本上下)/观虚斋系列丛书
作者: 戈国龙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3.50
折扣购买: 丹道今诠(增订本上下)/观虚斋系列丛书
ISBN: 9787511715777

作者简介

戈国龙,作者之书房也。观者,智慧之本也;复者,本性之源也。故观妄想本空,复本觉妙性;观诸法如如,复性净明体。时时起观,时时复本,而观无观执,复无复相,全体皆是,不增不减。斋主戈国龙,祖籍江西临川,南京大学理学学士(1990),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9),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2001),先后师从楼宇烈、汤一介、陈来等著名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宗教学系教授。于南京大学少年班就读时,因感生命之无常、宇宙之浩渺,遂于南园草坪,静夜沉思,致虚入浑,初悟大道。乃由理而文,考入北大,专研佛道超越之学问,兼及现代诸家灵修教法。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有二十多年的修道经历与实证体验,发愿弘扬中华修道文化,开发传统的智慧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

内容简介

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 性即虚无元 气,要之,一虚而已矣。人自有生后,气质之拘,情 欲之蔽,恩 爱之缠,此心之不虚者久矣。气为心使,精为神役, 驰逐妄游,消 耗殆尽。此学人下手兴工,所以贵凝神调息也。盖神 不凝则散,散 则游思妄想迭出,安能团聚一区,以为炼丹之主帅? 惟能凝则一, 一则虚。我心之虚,即本来天赋之性;外来太空之虚 ,即未生虚无 之性。息不调则放,放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无非 一团躁急之 气运行,欲其凝聚一团而为我造命之本,盖亦难矣。 惟能调则平, 平则和。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后受天地之命;太和一 气,即未生以 前悬于天地之命。此即真性真命,与天地人物合而不 分之性命, 亦即神仙造而为神仙之性命也。生等欲复命归根,以 臻神化之域, 亦无他修,只是凝神令静,调息令匀,勿忘勿助,不 疾不徐,使心 神气息皆入于虚极静笃而已矣。但非造作之虚,乃自 然之虚。故 天地鬼神人物,同一源也。然亦非虚而无实也。惟我 之神既虚,则 天地清和之气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参天地,赞化育, 变化无穷, 神妙莫测者,即此神息之虚得感清空之虚之气人来。 此虚中所以有 实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内外,有刚健中正、纯粹 以精之景。如 此见性,方是真性发见。心何以明?惟虚则灵,灵则 明,明则众理 俱备,万事兼赅。未动则浩浩荡荡,无识无知,所谓 内想不出,外 想不入,但觉光明洞达,一理中涵,万象咸包,斯得 之矣。及触物 而动,随感而通,遇圆则圆,随方则方,活泼不拘, 似游龙之莫测。 又云:“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神与意一也, 不过动静之分 焉耳。又闻古云:“心无性无主,性无心无依。”心 所以载性,性所 以统心,是知心之高明广大、神妙无穷者,即性之量 也。明得这个 真心,即明性矣。但此性未在人身,盘旋清空为元气 ,既落人身为 元神,要皆虚而不有。学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将此心 放得活活泼泼, 托诸于穆之天,游于太虚之表,始能内伏一身之铅汞 ,外盗天地 之元阳。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调,只觉丹田一点神息, 浑浩流转,似 有如无。我于此守之照之,犹如猫之捕鼠,兔之逢鹰 ,一心顾諟, 不许外游,自然内感外应,觉天地之元气流行于一身 内外,而无有 休息也。性功到此,命工自易焉。彼世之山精水怪, 能化人形,命 功亦云极矣,但出而观玩,见可欲则贪,见可畏则惧 ,甚至做出不 仁不义、无廉无耻事来,所以终遭诛戮而莫能逃者, 皆由少炼性之 工耳。吾师教人必以明心见性为先务者,正谓此也。 诸子知之否乎? 【今注】明心见性:佛教禅宗“不立文字,见性 成佛”,以明 心见性为宗,以觉悟自己本有的佛性为成佛之根本。 用现代语言勉 强解释,心是主体意识及其活动,性是主体意识的本 来状态,明心 就是觉察自己的意识活动的实质,从而见到自己的真 心;见性就是 体悟到意识活动的无限背景与动力根源,从而见到自 己的本性。宋 元以来的内丹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禅学相交融的结果 ,在性命双修 的内丹学理论框架内,其性功主要就是明心见性。先 天之性即虚 无元气:先天之性即是性未有具体的载体时的先天状 态,按理应是 本源性的“虚体”或“道体”,其中是“理气合一” 的,是包含有 “神”和“气”在内的浑然一体状态。在道教,则特 别强调“元 气”的作用,因为先天之性还没有显现意识的分别性 ,而元气是形 容本元状态的能量之海,是属于本体层面的概念,并 不是说里面只 有“气”而没有“神”。“元气”与“虚无”连用, 形容无形无象、 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我心之虚等句:性体本身是一 ,但有主客 之分、内外之别。性体也即是虚体,当心处于虚明的 状态,意识没 有具体的活动,一念不生时的灵明自性,就是虚体显 现而为生命本 来就有的天赋之性;而虚体本身在没有显现为具体的 生命形态时, 就像太空之虚,此即未生虚无之性。我身之和等句: 丹道家喜欢 性命对谈,性是心之虚,命是气之和。和性一样,命 也有主客之别、 内外之分。人自身气血的平衡和谐,是生命诞生以后 从天地之命那 里所领受来的“命”;而生命未诞生以前的太和一气 ,是悬于天地 之间未具体化的“命”。这里讲的是经过凝神调息后 身体处于平和 的状态,从而显现从天地之命那里被赋予的先天之命 。真性真命 等句:先天虚无之性是真性,先天调和之命是真命, 在先天状态中 没有思虑分别,性命与天地人物浑然一体,这就是能 够修成神仙的 性命。“神仙造而为神仙之性命”中的“神仙造”, 语意未明,如解 为“神仙所造”,则不合丹道理论,且与后文成循环 论证。此句应 是“造神仙”,因为先天的性命并不是神仙所造,而 是造就神仙的 先天依据。非造作之虚,乃自然之虚:虚是无为法, 它不是一种 有为的修炼,不是一种人为的目标,而是一种自然的 显现。当你想 要通过一种造作达到虚的状态时,本身已经不虚了; 只有当所有的 造作停止时,才能进入自然之虚。惟我之神既虚,则 天地清和之 气自然相投:人本来就在道中,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但人的私欲杂 念把人与道隔离开来,只有当精神处于虚无的状态, 没有执着心分 别心,这时就恢复了人与天地万物的贯通,从而接通 到宇宙的能量 之海。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意念静下来,没有 思想念头而 又灵明不昧,这就是元神的显现;元神发动自然有了 知的妙用,这 就是真意的作用。在没有觉悟到元神时的意念思维, 是识神的作 用,而认得元神之后的意念思维就成了元神的妙用, 所以称为真 意。心无性无主,性无心无依:如果没有认识性体, 意识活动就 没有主宰,而成为散乱之心;如果只有孤立的性体而 没有能够起思 维作用的心,性就没有依托,不能显现能动的意识功 能。于穆之 天:天,指道体;于穆,形容道体的庄严静穆和生生 不已。《诗 经.周颂清庙之什》:“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 之纯。”铅汞:丹道术语,原是外丹中的药材,内丹 借用以表示 人体中的真阴真阳,与性命、神气、坎离、水火等内 丹名词相通, 本书最后有解释丹道名词隐语的一章,对此有专门的 解释。 P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