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普钦传/清代戍边将军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兴接任盛京将军,他对特普钦倍加赏识, 将一切奏檄书札事务都交其办理,推荐提拔也不遗余力,“次年擢授昭陵四 品官;又二年,擢授帮办协领;六年之久,相得甚深”。咸丰元年(1851年) 十二月,特普钦随同钦差大臣、侍郎德兴查办昌图佃农聚众抗租一案,并获 奉旨议叙。_然而,与特普钦仕途的时来运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王朝的 国 运却是急转直下,险些一头栽进毁灭的深渊。 自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五口通商后逐渐涌入的以纺织品为主的外国商品和日益增加的丝茶等经济作 物的出口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中国农村的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的生产方式,从而削弱了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泛滥的鸦片走私贸易和 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这最终要转嫁到已经受到深重 剥削的广大中国人民头上。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更是获得了在 中国传教的权利,传教士作为侵略者的急先锋纷纷来到中国,深入腹地,其 带来的与中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西方一神教信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 动荡。与此同时,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却依旧昏昏然不知所以,不仅没有因战 场受挫而力图振作,反而因得以媾和而心存侥幸。吏治败坏日甚一日,阶级 压迫愈演愈烈,一直以来存在的人地矛盾自然更不可能得剑缓解。而承受这 种内外双重压力最严重的中国南方地区就毫无意外地动荡起来,首先是各地 农民抗租抗粮斗争的不断涌现,接着天地会等反清会党组织也遍地点燃了造 反的烽烟。终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了, 并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向清王朝统治的心脏蔓延。不到三年时间,太平军出金 田, 克永安,走长沙,破武昌,顺江而下直取金陵,定鼎天京西征北伐,誓与清 廷逐鹿中原。所过之处清军望风皆靡,人民群起响应,咸丰三年(1853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渡过黄河,直逼直隶,兵威惊震京师,已经统治中国二百年 的满清王朝一时问风雨飘摇,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如今“家国”有难,自然需要像特普钦 这样深受儒家传统道德灌输的忠臣良将们站出来舍生忘死报效朝廷,当然也 不妨他们从中为自己捞取进身之阶。自从北伐军渡河以来,咸丰皇帝就惊惶 失措,寝食难安,慌忙下令从全国各地调兵“勤王”,一时问各路人马云集 畿辅, 奉天地方的清军自然也不例外,特普钦奉命率队一千,于咸丰三年七月初六 从盛京出发,南下入关,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 咸丰三年八月十日,特普钦抵达天津。经咸丰皇帝指示,主管转运钱粮 的总督仓场侍郎庆祺留驻天津,专门负责巡防事宜,特普钦所部清军即归其 调度。九月,北伐军于临沼关大败清军,进入直隶。是役击毙同知周宪曾, 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纳尔经额仅以身免,仓皇逃往广平府城,幕僚吏仆作鸟 兽散。咸丰帝闻讯,紧急调兵赴援,庆祺等亦率驻扎天津的盛京官兵驰往。 九月十六日,特普钦带队出发,乘船由大清河抵赵北口十二连桥驻扎。然而 北伐军采取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策略,仅在临沼关休整一天便迅速 推进,连克沙河、任县、隆平,直趋北上京师的咽喉正定。而清廷却完全把 握不住北伐军动向,空有数万大军,无从下手,只能或处处设防,穷于应付 ; 或围追堵截,疲于奔命。北伐军再克赵州、栾城,于北进正定途中与胜保所 部主力清军遭遇,因正定一带防守严密,清军大队自西北兜围,遂转向东南 移师深州,一举打乱清廷部署。深州为直隶战略要地,向北可直取保定,东 进则天津危急。惊恐万状的咸丰皇帝一面严令胜保等军火速开往深州围剿, 一面紧急动员,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统带 数千京营清军自北京出发,连同庆祺所率两千盛京官兵,往援保定。而待庆 祺部赶到保定后,清廷又担心天津空虚,遂又急令庆祺部折返天津,然而水 路迟缓只得在河问一带驻防,以期迎头截击北伐军。特普钦于是又率队至天 门口登陆,前往河间。然而北伐军经血战自深州突破胜保重兵包围后,出其 不意突袭交河,夺路东进攻克沧州,然后沿运河北进直取天津。清廷事先制 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失效,只能催逼僧格林沁等部火速派兵驰援天津,又命天 津地方官员纠集团练负隅顽抗,至于原先负有防卫天津重任的庆祺所部,则 只能隔岸观火了。 遗憾的是,尽管清廷猝不及防,天津城防空虚,“天津镇协各兵,历年 调 外防堵,存城无几”。然而北伐军却在城外十里处与天津知县谢子澄所率 少量兵力交战中意外失利。此战清方获胜纯属侥幸,“九月二十八日之捷仅 赖 运署抬枪五百,及所练义民铺勇数千人而已”。可是北伐军初战受挫,未 能侦明敌情实况便决策撤退,错失了进占天津的大好时机。参考日后僧格林 沁、胜保等部清军主力在攻击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北伐军所固守之据点的 拙劣表现,尤其是李开芳以数百人据守高唐、冯官屯,胜、僧两部以数十倍 之优势兵力,采取筑堡掘河等种种办法,仍足足折腾了一年有余,直至咸丰 五年(1855年)方才攻克。设以天津重镇坚城,物资充足,当时北伐军主力 仍存,士气正旺,若能据而守之,清军如之奈何?待坚持到黄河改道,华北 饥馑,捻军蜂起,与北伐军相互呼应,而清廷漕运、海运均告断绝,畿辅危 困,何以救之?天下大势必为之一变。然而历史不可假设,自攻击天津失利 后, 太平天国北伐军便由盛转衰,一路退守,直至最后覆灭。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