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听清吟——唐宋诗赏读

醉听清吟——唐宋诗赏读
作者: 何永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醉听清吟——唐宋诗赏读
ISBN: 9787100208239

作者简介

何永炎,安徽和县人。专栏作家、书评人。著有《秋日漫语》(安徽文艺出版社)、《湖上随笔》(时代文艺出版社)、《荔园书话》(海天出版社)、《梅林闲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你好,李白 一 大唐盛世虽然已远去一千多年,但在后人眼里,它依然是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国第一王朝。然而这一切都与唐诗有关。今天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取名唐人街,应该都和唐诗有关。 大凡有点文墨的中国人,应该都读过唐诗。而凡读过唐诗的人,无不能脱口而出数句或数首李白的诗。可以这么说,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的诗句像李白那样,成为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所以,一部中国文学史,要是缺少了李白这个名字,就好像喜马拉雅山没有珠穆朗玛峰一样,立刻就会失去那一股顶天立地的感觉。 只要你读过李白,就会感觉到他的诗最放纵、最肆意、最冲动、最无拘无束。这当然与盛唐那个开放的时代有关。李白写诗,总是写到极致,写到顶点,夸张到不能再夸张的地步,达到强烈得不能更强烈的巅峰状态。我甚至觉得,从古到今,李白是中国最娴熟、最大胆、最善于将诗歌语言表达到极致的最伟大的诗人。 让我们不妨拈来一些诗句共赏吧: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江夏赠韦南陵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月丘歌》)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行》)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的这些诗句,可谓登峰造极,震天撼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因此为历代文化大家所赞赏。比如,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白居易说“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与元九书》)。王安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李攀龙说“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论其绝句)。李白、杜甫正是在这个大唐“诗国高潮”中,将诗歌艺术推向极致,而成为中国唐诗的两大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曾称李杜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 李白与盛唐另一位诗人王维同龄,两人与比他们小11岁的杜甫,代表了开元诗坛的最高成就,即所谓“文苑三分李杜王”(陈贻焮先生诗句)。现在看来,也确实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更是以诗歌精神最自然、最充分的实现而站在杜、王的前面。因为李白创造的诗歌美,或许更具有一种人类的普适性和世界性。 李、杜、王三人,杜称诗圣,王称诗佛,而李白则称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很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所以,谈到李白这个人,他的来历,他的出处,他的行状,他的游踪,就不如他写的诗那样明明白白、便于言说了。李白是独一无二的诗人,很难复制。 李白生于唐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活了62岁。他的出生地争议较多,可见诸文字的有七说。不过,李白本人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代于隋末之乱流徙西域,因此,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城)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神龙初,随父李客回蜀,择居绵州昌隆,即今四川绵阳江油青莲乡。其父应是一个有文化的富商。因此,李白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中说:“予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15岁左右,他的文学创作已经初步成熟,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李白20岁时赴成都谒见时任益州长史的苏颋,苏氏待以布衣之礼,并在群僚前夸赞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献给苏颋的,应是早期结集。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再也没回过蜀地。此后,就成了一个漂泊无定的漫游诗人。出蜀后,他先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27岁时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定居湖北安陆,即所谓“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开元十八年(730),李白30岁。初夏,取道南阳至长安。谒张说,识张垍。时张说为左丞相,有文名,张垍为张说次子,亦能文。李白欲见玉真公主,未果,又曾谒其他王公大臣,结识名士贺知章、崔宗之。但并未引起朝廷的注意,于是又往四方漫游。李白自叹:“我欲攀龙见明主……阊阖九门不可通。”(《梁甫吟》)谋官不成,沮丧而归,此为李白一入长安,等于是“西漂”一程无果。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决心遁世,移居山东任城,与好友孔巢父等人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开元二十八年(740)前后,李白因原配夫人去世,遂与“山东一妇人合”(魏颢《李翰林集序》),此时李白40岁。天宝元年(742)秋,因道士吴筠荐举,李白应诏入京,此谓二入长安。曾与太子宾客贺知章于紫极宫(即玄元庙)畅饮,遂发生“金龟换酒”的故事。贺既奇其姿,复赏其文,谓其诗“可以泣鬼神”,并呼其为“谪仙人”,复荐之于朝。因而李白突然发迹起来,被授为供奉翰林,达到其人生最高潮。后因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权贵谗毁,于天宝三载(744)三月求去,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李白二入长安同样是一场梦,前后只有一年多一点时间。这是李白在政治上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李白出京后,先与杜甫、高适会于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与杜甫漫游齐鲁,过着行吟放浪的日子。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隐于庐山。 至德二年(757),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幕为宾,他以为是一次报国的机会,谁知上了贼船。 乾元元年(758),永王李璘兵败,李白亡走彭泽,坐系浔阳狱。 乾元二年(759),因永王事坐罪,本来要被砍头,经郭子仪担保,免诛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上元元年(760),未至夜郎,途中遇赦。 上元二年(761),来往于岳阳、浔阳、宣城。宝应元年,往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是年十一月,因“腐胁疾”(胸脓肿)卒于当涂龙山,后移葬青山,时年62 岁。 以上极其简略地介绍了李白一生的经历。由此可见,李白一生中没有留下什么政绩和战绩,留下的只是他浪迹天下的足迹和斗酒百篇的吟迹。如实地说,李白是个终生的漫游者。他在漫游中追求理想,在漫游中寻找朋友,在漫游中播种诗章,在漫游中闪耀才华——漫游贯穿在李白生命、生活和生涯之中。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最“浪”的诗人李白》这样写道: 李白“浪”起来,豪情万丈,天下无敌啊!他出生在托克马克,虽距长安十万八千里,但他几乎走遍了大唐所有的风景区,还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一颗浪迹天涯的心。 一个“浪”字,活画出李白一个漫游者的角色。 醉听清吟胜管弦,共君一醉一陶然。? 十几位名传千年的诗坛大家,五十篇严谨隽永的赏读文章 ? 深入解读经典诗作,展现诗人精彩的人生历程 ? 传达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终极思考 ? 传递血液中流淌的诗歌情结,触摸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