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心态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不要做井底的青蛙 眼界狭小的人,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 题,所以也就难以有思想上的突破与创新。而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需要你放眼于方方面面,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倘若不具备开阔的 视野,无异于井底之蛙,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拥有开放的头脑,随时保持对外界的敏感度 当今社会,挑战无处不在。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随时保持对周围世界 的敏感性,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开放的头脑,即不 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少一些失败,少走一些弯路,让身 在激烈竞争中的人立于不败之地。 被称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前段时问毅然捐出所有资产,其魄力绝 非常人能及。在常人眼里,盖茨的这笔资产可谓是大大的一笔财富,而在 他自己看来,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这也正是造就他 成功的内在特质之一。微软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就很好地说明了 这一点。 早在1993年,比尔·盖茨就以7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荣登《福布斯》世 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时,微软公司更是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在个人 电脑市场称霸。但当时比尔·盖茨几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没 有及时地意识到互联网的引入将使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和全球经济发生根本 性的革命。然而由于他随时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并及时听取别人正 确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改变了看法,全面调整了微软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当互联网络奇迹般地由个人网络摇身一变而成为全 球性的通信与计算机媒介时,盖茨的微软公司增长正旺,销售额增长了两 倍,达38亿美元。员工也由1990年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1.44万人,这主 要是出于视窗软件的成功。 1993年,技术方面的消息灵通人士发现了“万维网”,万维网可以让 你在网络上轻松地显示图表和照片。而且你只需用鼠标在某个地方轻轻一 点,万维网就可以让你在网络计算机间跳来跳去。然而,在当时的微软公 司和比尔·盖茨看来,万维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新鲜玩意儿罢了。 比尔·盖茨说:“我是不会说‘现在已清晰可见万维网将在今后几年 里迅速发展’之类的话的。如果当时你们问我大多数电视广告是否会在广 告内容中加入万维网地址,我会放声大笑。”而且盖茨和他的经理们都认 为他们还有更紧迫的事需要考虑。政府的决策者们对微软公司反竞争行为 的调查正在进行。微软还有一个秘密小组正在创建一个服务项目以同“美 国在线”一较高低。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的程序员们正忙于研究后来的 Win95。 微软公司对万维网所作出的公开反应一直沉默不语。直至1995年秋, 万维网的猛烈发展势头给微软公司敲响了警钟:它已对微软公司造成了威 胁,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沉迷于网络之中。更糟的是, 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所开发的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推动下。万维网作为一 种新式“平台”正在崛起。这对视窗在个人电脑上的霸权地位,以及整个 个人电脑时代都构成了挑战。 在这种状况下,盖茨终于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举行了一次大型活 动,表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网络时代的软件大战。微软公 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并对微软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 。从那时候起,微软公司总部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有着 35座建筑物的大院里,每个角落都在进行着网络项目的开发工作。1996年2 月份成立的专门从事网络产品开发部门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500人,这一 数字比网景公司以及紧随其后的5大网络新贵的员工人数之和还要多。盖茨 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将带动一切。我们的软件 个个都是核心产品。” 为什么盖茨会如此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调整战略呢?因 为盖茨对历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场的领导型企业,比如通用汽车、IBM之类 的公司由于其高层经理人员未能洞察到整个行业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栽 了跟头。而且盖茨对市场情况看得非常清楚。到1996年,互联网的动力就 变得极其强大,而网景成了万维网的新领地内统治者——网景至少占有浏 览器市场的2/3。 如果当时盖茨固执己见,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微软公司被国际互联网 置于死地的局面。但是盖茨没有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他根据信息技术的 最新发展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比及时调整自己的 战略更为重要。而这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开放的头脑,任何墨守成规,或 固执己见的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可见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是何其重要。 比别人更成功,只因具备了更深远的眼光 很多企业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具备了比别人 更深远的眼光,更开阔的思维,事事从长远打算,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暂时 的利益来赢得更大的市场。格力集团董事长朱江洪就深切明白这一点。 朱江洪还在任广西百色某机械厂厂长的时候,就初显了他的深谋远虑 。1984年春节前几天,他收到西藏水泥厂驻京办事处一封求购函。丰富的 商战经验告诉他,这只是一封试探性的求购函,同样的求购函肯定像天女 散花一般投向全国各地的机械厂,同行们也无疑都知道这个事实。 但朱江洪进一步意识到,西藏代表着中国很特殊的一块市场,在西藏 市场有了一块份额,不愁在其他发达地区没有市场。他决心促成这桩生意 ,第二天一早就派销售科长动身赴京,并明示即使经济上吃亏也要签合同 供货。 朱江洪的深谋远虑_般人都没有意料到,就连西藏水泥厂的代表也吃了 一惊,于是马上签了约。事实的发展也正如朱江洪预料的,这桩生意没赚 到钱。为履行合同,工人牺牲春节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生产设备。又值隆冬 ,运输路线长、道路状况险恶,厂里派出5辆车经云南把机械直送雪域西藏 ,其中有一辆车专门拉上所需汽油。来回折腾了七七四十九天,滑坡、塌 方、暴风雪,事故不断,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然而这桩没赚到钱的生意却给朱江洪赢得了市场和信誉,没用几年, 朱江洪所在的机械厂生产出10种产品50种规格,企业产值3000万元,利润 800万元,各项指标都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大哥大”。 朱江洪这种为长远利益着想的思维逻辑与经营哲学与他日后在“格力 ”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1996年,正在全国空调市场火热时,他敏感地嗅出市场将有变化。山 雨欲来风满楼。当时全国空调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台,数以百万计的进口 率调和走私空调也蓄势待发,而市场容量仅有600万台,空调大战迫在眉睫 。 朱江洪未雨绸缪,竭尽全力抓淡季资金回笼。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带 有诱惑性的促销办法,经销商交1000万元的预付款,厂里就返还给他0.5% 的利息,交2000万元返还0.6%的利息。这一招果然很灵。到3月底,淡季 回款超过15亿元。格力集团可以稳坐钓鱼船,任凭风吹浪打了。 果然不出朱江洪所料,到4月份,尚未进入旺季,大部分空调生产商方 如梦初醒,主动降价500元至800元,有的降幅达1000元至2000元,一些窗 机降到低于成本的2000元以下;更有甚者一反先付款后提货的办法,并提 高对经销商的返利,高者达40%。 到了5月份,“凉夏”趋势更加明显,降价压力骤增。6月中旬又逢低 温多雨,夏天变成秋天,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静观商海风雨,朱江洪经过深思熟虑拿出出人意料的方案:“格力” 不降价。他考虑的不是单机,而是服务。他当时对一个已沉不住气的经销 商分析了自己的考虑:空调机只是个半成品,价格太低,专卖店为省几个 钱,就会饮鸩止渴,取消安装维修服务,这就意味着“格力”要给用户提 供“伪劣产品”。在难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地区,“格力”宁愿 让出市场,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不降低价格无疑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格力”硬牌子的崇高形象。 当然,他的周密考虑并没到此为止。他清楚地知道,“格力”不降价 肯定要使经销商的利益受到损失,对此他早有准备。9月,销售旺季刚过, 朱江洪便筹集了1亿多元资金,给经销商以一次性补偿,经销商备受鼓舞, 深刻体会到名牌毕竟有名牌的风度和温情。 一场混战并没有扰乱朱江洪周密的思路,最后“格力”大获全胜。国 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和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在全国做得多阶段 随机抽查表明:1996年“格力”空调获质量评价、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 三项全国第一。“格力”脱颖而出。 在这场空调大战中,一些厂家纷纷降低价格、让利,结果还是赔钱赚 吆喝。而朱江洪则从产品安装和售后服务方面考虑,以此来保住品牌的形 象,这在越来越注重品牌效应的今天,无疑是一个有远见的策略。同时他 拿出1个亿回报经销商的慷慨举动,更是为“格力”日后的市场铺开了广阔 的道路。 所以说,看得宽,想得远,才能赚大钱,一个商人如果不具备开阔的 眼界,就只能停滞不前,企业很难发展壮大。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