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
作者: 主 编:苗怀明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
ISBN: 9787221185556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苗怀明,1968年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古典小说领域最活跃的知名学者之一。“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gudaixiaoshuo123)创办人及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在《文学遗产》《文献》《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风起红楼》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上册:《西游记》:现实与幻想 《西游记》与“西游记” 吊诡的是:尽管许多人声称自己熟悉《西游记》,对书中的形象、名物、情节,简直“如数家珍”,但他们大多没有阅读原著的经验。其关于《西游记》的知识,经常是通过戏曲、说 唱、图像、影视等媒介的“二次传播”获得的。他们是《西游记》的传播者,而非其读者。换句话说,他们所熟悉的其实不是《西游记》,而是“西游记”。前者特指百回本小说(以“世德堂本”为主),后者则指通过各种媒介塑就的关于《西游记》的公共形象。 这个公共形象经常是与百回本小说有出入的。比如,一提到猪八戒的喜剧桥段,人们很容易想到“猪八戒背媳妇”,但原著压根儿没有该情节。多数人对“背媳妇”印象深刻,其实是受到了当代影视剧的影响,而影视剧又是受地方戏舞台经验的启发。再比如,说到猴王出世,人们脑海中冒出的短语,几乎都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十有八九,还要伴随着 1986 版电视剧片头曲《云宫迅音》的前奏),但原著第一回交代得很清楚,说花果山山顶那块汲取天地精华的仙石“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可以看到,这是“两步走”的流程:石头迸裂,现出一枚石卵;再由石卵风化成石猴。在大众的一般印象里,这个流程被压缩、简化了。 当然,指出这些与原著之间的出入,不是为了批评当代国人“读书少”,其实这种现象是《西游记》传播与接受的常态,自古已然。明清时期,大众就很喜欢称引《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物、桥段作为“谈助”,也常说“《西游记》上”如何如何,但细察就会发现,大都不是通过阅读原著得来的。如《醒世姻缘传》第八回,青梅言:“这个真如孙行者压在太行山底下一般,那里再得观音菩萨走来替我揭了封皮,放我出去?”我们知道,原著中悟空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也不是观音菩萨来揭法帖。再如《负曝闲谈》第二十九回,尹仁等人吃“相公饭”,端上来一盆活虾,虾子还在盆里乱蹦乱跳,大家夹起虾子,蘸了麻油、酱油,就往嘴里送。尹仁打趣说:“你们别粗鲁!仔细吃到肚子里去,它在里面翻筋斗,竖蜻蜓,像《西游记》上孙行者钻到大鹏金翅鸟肚子里去一样,那可不是玩儿的!” 这是个“酒桌笑话”,尹仁善于“抓哏”,现场效果也很好。但原著“狮驼岭”一段,悟空是钻进狮子精的肚子里,而非大鹏精的肚子里。在场者没有指出这个“常识性错误”,或许悟空钻进大鹏精肚里,才是他们掌握的“常识”。 这些与原著矛盾的“常识”,可能是通过当时传播更广、市场占有率更高的戏曲、说唱等艺术样式获得的。比如悟空钻大鹏精肚子,可能就是从地方戏《收大鹏》一类场上搬演“看” 来的。与当代国人通过电视剧“看”来“猪八戒背媳妇”的桥段,是一个道理。 关系社会中的“热” 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有人情“热”的一面。无论神佛还是魔怪,都喜欢拉帮结伙,讲交情,攀关系。 孙悟空的“朋友圈” 书中“热结”的关系很多。悟空将花果山场“做大做强”后,就“热结”了七兄弟 —都是各路山场的“大哥大”。这就在下界、在地方上打开了局面,而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悟空也建立了与天上的神佛集团的交情。“鸽派”的太白金星是悟空的引荐人,不仅力主将悟空“提拔”至天庭,更为他落实了太乙金仙的“行政级别”,挣下一个“齐天大圣”的称号。在往西天路上,太白金星也积极襄助唐僧、悟空。所以,悟空是很领受李长庚人情的,而李长庚也特别喜欢卖弄人情。如第八十三回,李天王盛怒之下,用缚妖索捆了悟空,悟空得理不饶人,闹个没完。李天王就托太白金星讲情,言道:“你把那奏招安授官衔的事说说,他也罢了。”如此一来,悟空有了台阶,天王解了尴尬,金星又卖了一次人情,挣了脸面,皆大欢喜。 而负责剿灭悟空的神祇,最后也多与悟空结下交情,如李天王、二郎神,都算是“不打不相识”的朋友,最后也都成为悟空的“帮助者”。更不用说悟空在天庭“有官无禄”的阶段: 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 这算是将各级衙门口子的“人脉”打通了。 皈依佛门后,悟空又成为佛、道两界通吃的“人脉王”,无论佛教神祇还是道教神祇,总要卖给他几分面子。“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可以说悟空一路降妖伏魔的过程,就是不停地选择“打开朋友圈”方式的过程。 牛魔王家族的“人脉网” 何止悟空,西天路上的各处妖魔也总是要扩容“朋友圈”的。 结亲、结拜、结盟,各种“打开”方式。 以牛魔王家族为例。牛魔王与铁扇公主是“合法夫妻”,育有红孩儿。两代人霸占两处山场 —翠云山、六百里钻头号山 —又遥控火焰山,不仅有火焰山区百姓定期以“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来供奉,红孩儿更是役使神鬼,将号山的山神、土地摧磨得“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其家业不可谓不大,势力不可谓不强。红孩儿的叔叔如 意真仙则盘踞解阳山破儿洞,强占落胎泉,可见通过对稀有资源的垄断以牟利,是该家族的惯用伎俩。而牛魔王又纳玉面公主为妾,歆享万岁狐王遗下的“百万家私”(在玉面公主一方看,则是“招赘为夫”,倒更像明人常说的“两头大”),实现原始资本的再积累。他又喜欢“热结”兄弟,早年与悟空等人歃血为盟,近来又与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九头驸马十分亲厚,时时往来宴饮。可以说,牛魔王就是《西游记》里的西门大官人。 由此看来,《西游记》中的关系社会,无论天上地下,不管中土西域,都表现出传统宗法社会的“脉脉温情”。关系社会中的“热”。然而,细察会发现,在“热”的表象之下是关系的疏离、情感的淡漠,这个关系社会的实质是“冷”。 下册《儒林外史》:科举与士林 把荣耀生生世世延续下去:鲁编修的困惑 从科举阶层的角度看,已经到达金字塔顶峰的荀玫等一众进士还不是最高的,因为还有一个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是翰林。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一甲三人都直接进入翰林院为官,状元任翰林修撰,榜眼、探花任翰林编修。此外,还会在二三甲进士中进行考试,即“馆选”,选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这些庶吉士再进行考试,优秀者留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另授给事中、御史等职,被称为“散馆”。严格说来,馆选并非科举考试,但馆选却承接殿试而来,可以视为科举考试的一个延伸,而能够进入翰林院也就意味着他们是进士中最拔尖的人——或者是殿试的前三名,或者是馆选中的优胜者。更为重要的是,在明清两代,翰林官是包括阁臣在内的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因此,如果谈到古代士人的最高理想,尚且不是进士,而是位于顶峰上之顶峰的翰林。 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翰林,一个是鲁编修,一个是高翰林。《儒林外史》中往往将某位士人的姓名、字号等都交代得较为周全,但对于这两位士人却不是如此,我们只知道他们姓鲁、姓高,至于他们的名字,小说中完全没有提及,只是以“编修”“翰林”去称谓他们。这一笔法显然有微妙的用意:对于这些登上了顶峰上的顶峰,看似最完美地实现了士人理想的翰林而言,似乎名字已经无关紧要,身份本身的荣耀足以掩盖一切,而这也是他们赢得世人景仰的全部原因。虽然从科举身份的角度看鲁编修、高翰林已经别无遗憾,但当他们到达科举顶峰时,他们人生的惶惑才刚刚开始。 鲁编修初出场时便抱怨自己是一个“穷翰林”。翰林院确实是一个清水衙门,但在翰林院任职的官员可以在乡试中担任主考,也可以担任省里的,这都是有各种公私馈赠甚至是科场舞弊收入的差事,同时也是鲁编修期盼的差事,这从鲁编修的话中也可以知道,这些“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他只能“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从鲁编修的谈吐中,我们看不到士人雅致的趣味与高洁的品行,只看到俗到不能再俗的对于钱财的希冀和愁绪。对于鲁编修而言,编修的意义似乎只是一个能够牟取到更多利益的职位,而当牟取的利益与这一期许并不相符时,鲁编修也便陷入了满腹愁怨的境地中。令鲁编修困惑愁怨的还不只是钻谋不到肥美的差事,其自身的科举荣耀无法延续下去,则是令他更为愤懑的事情。 鲁编修并无子嗣,只有一个女儿鲁小姐,因此,无人可以延续科甲成为鲁编修最为深切的忧虑。为了缓解自己的忧虑,鲁编修按照培养儿子的方式,将自己的女儿鲁小姐培养成了一个精通八股的绝世高手,但由于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意味着鲁小姐这样的绝世高手并无用武之地,而鲁编修的忧虑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根除。为此,鲁编修又尝试通过为女儿结亲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看中了同样出身世家,并且看上去甚有才学的蘧公孙,让蘧公孙与鲁小姐成就婚姻,入赘到自己家中。可结亲之后鲁编修才发现,蘧公孙对于八股制艺一窍不通,并且根本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科名的念头。而这不仅导致了鲁编修和蘧公孙翁婿之间的矛盾,也成为鲁编修最后病亡的诱因。而在鲁编修死后,鲁小姐又成为鲁编修人生理想的继承者:她督促自己和蘧公孙的孩子苦学,同时也将自己在八股方面的毕生技艺倾囊相授,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弥补鲁编修和她自己的人生遗憾。 由此可以看到,对科举中人而言,对于科名、仕宦的追寻与渴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生一世。更进一步看,甚至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鲁编修无疑是科举成功者, 可科举的成功也使得他永远无法摆脱对于利益的不懈追求和对科举成功的极度期许。因此,编修既是这一人物身份与性格的标志,也成为人物的终身禁锢,鲁编修永远也无法从这样的身份中走出。更进一步看,鲁编修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对于所有的科举中人来说,科名、仕宦都是生生世世的事情:科举失败者会寄希望于子嗣去实现成功,科举成功者更试图通过子嗣的科名来延续成功。只要成为士人,踏上科名之路,就子子孙孙再也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这种命运无休止的往复循环,无疑比及身而止的科举折磨更要令人绝望。因此,攀上进士以及翰林这样的科举顶峰,并不意味着科举考试的功德圆满,而只是重新开启了新一轮的循环。 ◎由国内名校11位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所写,涵盖11部魏晋到晚清的经典著作,是初高中大语文延伸学习的必读篇目。 此本由南京大学的苗怀明教授、同济大学的刘强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叶楚炎教授等撰写,这批学者中有的在公共平台上的讲课视频也是备受欢迎,如刘晓蕾对《红楼梦》与《金瓶梅》的讲解。各位学者在自己研究领域发挥所长,讲解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让我们跟随11位学者一探魏晋到明清,最会讲故事的那些中国文人,用自己的笔墨写下了怎样的真实中国? ◎以“小说与社会”为切入点,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发现真实的中国。 中国小说普遍具备“世代累积”的创作特征,决定了在小说里沉淀了大量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此外它也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现实关照。心怀天下的大义与精致的利己主义并存;英雄快意恩仇的行事,却又有无尽的寂寞枷锁;自由、规则的相容与相斥;读书人的傲骨与现实窘境的相互交替;黑暗时代的畅谈与无声中的反抗交相辉映;这一切复杂的情感与现实尽在古典小说中流淌,无声无息,令人百味杂陈。 ◎丰富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体系,兼具可读性与严谨性。 小说历来因其生动的描写被大众所接受,可读性极强,本书在古典小说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学者的考证与研究,给出了现代人解读古典小说的新视角,赋予新的时代体验。 ◎打破电视剧等媒体所带来的传统认知。 电视剧化的古典小说,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可能没看过原著,但也能对名著大谈特谈,但是戏剧化的作品是真实的作品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西天取到真经,但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您是否注意到孙悟空也有着强大的朋友圈?是否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自由与规则?《聊斋志异》可能有的人在看电视剧还会感到害怕,但本书作者说:“如果大家细读《聊斋志异》就会发现,全书近五百篇作品,能够吓到人的其实超不过两三篇。” ◎古典小说里永恒的主题,仍适用于当下中国人的社会思考和情感体验。 像风度、智谋、抉择、宿命、规则、欲望、边缘、诚笃、功名、侠义、家族、自由、生命、爱情、伦理、女性、正义、青春等等,也是当下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社会议题和生命议题。古典小说,像那些人类永恒的哲学经典一样,不仅提出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也给出了极具启示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