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
作者简介
编审(二级教授)。194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82年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创办过双色胶印电子期刊——《实用无线电》,参与编辑过教育理论、物理学、英语、科普及少儿类工具书、教材及一般图书。曾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二十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优秀图书奖、上海市科普“四个一百”奖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其中《科学的道路》获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发表近百篇(本)专业论文、编辑论文、科普文章和图书评论,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科普作品的本土化和原创性。曾获上海市优秀科普编辑、上海首届优秀中青年编辑(八位之一)、上海优秀科普作家、上海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大众科学奖等荣誉,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目前兼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科学写作者。先后求学于上海市位育中学(初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获文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作为国际交流生被选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学习新媒体管理。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传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业优良,被授予杰出研究生称号而载入“院长荣誉录”。求学期间是《青少年科技报》记者、复旦大学电视台编辑和记者。曾在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等新闻媒体工作与实习,署名播出和发表几十篇报道和文章。业余创作相继在《自然》《人民日报》《新华月刊》《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上海画报》《群言》等媒体发表。曾在奥美(iPR Ogilvv)香港公司从事金融公关,目前在香港中银国际集团工作。
内容简介
履尘留迹终难忘——王梓坤的科学发现纵横谈 嗜书如命的学者 2005年春,由中科院院士王梓坤著的《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 路》一书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科普读物荣誉奖。奖状很大,上下用厚厚 的透明塑料封固。作为责任编辑,王梓坤授权我领受颁给他的那张大奖状, 由于无法邮寄,只能在那年9月初赴京参加首届科技传媒论坛时把奖状捎去 。会议期间请了半天假,先去三里河的中科院讨论一本书稿的事,然后赶到 位于北太平庄的北师大校园,去拜访王梓坤先生。 暮色中踏人由启功先生手书的“乐育楼”,一栋20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 。曾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就住在二楼一个普普通通的单元里。三问不大的 房间都摆满了书,凡是墙壁的地方都挤满了高高低低的书橱,王梓坤的嗜书 如命可见一斑。 王梓坤高兴地收下我送去的奖状,关切地询问图书的社会反响及销售状 况。 《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是2002年初出版的。全书分卷 上与卷下。卷上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是发表于“科学的春天”的同名小册 子的修订稿,主要是改变了当年的一些提法并加了不少插图,有助读者理解 并增加一些可读性。“科学发现纵横谈”纵谈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横谈科 研人员应具备的德、识、才、学。阐述中生动地引用了古今中外大家的学问 之道、成败之鉴,令当年刚从肃杀的“文革”严冬中熬过来的人们,欣欣然 闻到了春的气息。一时洛阳纸贵,四五十万册的销量,激励了一代学子走上 了科学探索的道路。“科学发现纵横谈”以清新独特的风格、简洁流畅的文 笔、扎实丰富的内容,情理交融回味无穷,使人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难怪 不少篇章会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卷下的“履尘留迹”以人才培养为主题,探索优生优育、学文学理、师 生情谊等教育思想,其中尤以“百年树人亦英雄”为教师吐气成云。2008年 9月,《莺啼梦晓——科研方法与成才之路》又出了第二版,至今依然热销 。 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涉及了即将来临的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因为王梓 坤毕竟是中国教师节的倡导者。 中国教师节的倡导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突然想到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节 日。” 1984年12月9日,时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一早起来就灵感突发地想到 要为教师设立节日。严冬的北京,清晨5点,天依然漆黑,王校长就习惯地 到办公室做准备工作。那天他确实很亢奋,急着想把这个念头告诉旁人,但 谁会这么早来上班呢?直到上午8点,他才拨通了《北京晚报》一位熟识的 记者的电话,兴奋地谈起他的想法。第二天的《北京晚报》刊出了一条题为 “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短新闻。这就是倡议设立教师节 的最早文字记载。事后,王梓坤把这个想法用文字表达了出来: 关于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建议 王梓坤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尊重师长,重视教育,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在振兴中华、加速四化的大业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一切根本中的 根本。为此,必须重视教育。关于这方面,中央领导同志已有多次指示。为 了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 的活动,该月的一天即定为“教师节”。敬请各级领导向所属范围(或在全 国广播,或在电视讲话)作几次讲话,以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对教育工作的 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并鼓励年轻人安心从事教育工作。日本在战后 能迅速成为经济大国,最基本的经验就是重视教育,这可为我们所借鉴。开 展“尊师重教”月,收效快,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又不需要国家投资。因 此,我们谨提出上述建议,供中央领导参考。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12月15日,为进一步推动此项倡议,王梓坤诚邀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 教师节”为题的简讯。这已是有关设立教师节倡议的第二次媒体报道了。 作为校长,王梓坤决定举行一个全校师生参加的皖人大会以隆重庆祝第一个 中国教师节,向全社会传递“尊师重教”的理念。在大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 ,令人激动的一幕发生了,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横幅 。这四个字是教育系的四位同学分别写成的,没有刻意安排,也没有预先布 置,这是同学和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会场一下子沸腾了,所有的人都欢 呼起来了。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当年的这四位同学中的三位被请 回了母校,其中一位远在新疆的同学还千里迢迢给王梓坤捎来了一些葡萄。 王梓坤感慨地回忆:“他们告诉我说那四位同学已经有三位来了,他们看到 我当然感到很亲切,他们说当年是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所以四个人在底下不 声不响地做,这件事。这些同学真的对老师是很尊重的,他们的心情也代表 了全体同学的心情。” 王梓坤从不宣扬自己的功劳,一再表示,教师节的设立充分表明全社会 是关心教育的:“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两次发出倡议后,我的精力也主 要扑到校务上,没有再多做什么。而和我同时发出倡议的许多老师,像黄济 教授就是政协代表,还有其他关心教师的人们,他们有更多机会提到此事, 促成此事。"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