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中考高分作文与名师解析①

意林中考高分作文与名师解析①
作者: 《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意林中考高分作文与名师解析①
ISBN: 9787532181070

作者简介

《意林·作文素材》是中国深受中学生欢迎的集阅读与写作于一身的读物,受到众多名师名校长推荐。作文素材编辑部团队多年致力于研究中高考作文命题,曾打造《中高考作文真题解析与高分作文》《热词时文》《中高考作文冲刺押题素材》《“意林体”作文素材大全》《意林作文·金素材》等多种热销图书。

内容简介

关注时代,回归教材,扎实训练 ——2021 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综述及2022 年备考建议 ■张小军 2021年中考,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直辖市以外,还有安徽、河北、河南、陕西、江西五省是全省统一命题。笔者收集整理了全国120个考区的172道中考作文题细细品味与分析,惊喜地发现:稳中有变几乎成了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 一、命题形式 1. 全命题作文,独占鳌头。 从笔者收集到的全国172道中考作文题来看,全命题作文有82道,占作文命题总数的48%,近乎一半。再细致分类,不难看出,短语、句子类题目居多,词语类题目相对较少。前者让人“眼前一亮”,便于考生发散思维,后者内涵丰富,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总之,两者均体现了不过分设置审题障碍、让考生有话可说的命题原则。 短语、句子类题目。2021年全国短语、句子类题目较多。如长春市“从书本中抬起眼来”,大连题目一“你在,就心安”、青海题目一“就这样,我长大了”、陕西“这,是我的节奏”、绥化“踮起脚尖儿”、沈阳题目一“人生有味”、重庆A卷题目一“你的馈赠,点燃了我”、山东青岛“这才是该有的样子”、山东淄博“献给自己的礼物”、四川巴中“我心中有一粒种子”、浙江湖州“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上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江苏盐城“送给你,我的感叹号”、江苏南通“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甘肃定西“每逢佳节”“我也了不起”、山东枣庄“做一个阳光男(女)孩”、深圳“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山西题目一“微笑着前进”、贵州贵阳“我正在准备”……这些题目给考生亲切之感,能让每个考生联系到自我经历或人生体验。 词语类题目。如重庆B卷题目一“礼”,山东德州“眺望”,山东聊城“初心”、山东东营“家风”、哈尔滨“约定”、天津“欣赏”等。 纵观以上题目,显而易见,词语类题目“大势已去”,短语、句子类题目“蒸蒸日上”。此外,北京、四川乐山、四川绵阳、天津、河南等考区也打破了一贯的命题作文风格,出现材料作文。陕西也打破了一贯的词语、短语类题目命题风格,出现了句子类题目。虽有变化,但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审题、选材、构思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值得同学们关注。 2. 材料作文,“满园春色”。 受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影响,很多考区与高考接轨,2021年采用材料作文命题的考区再次刷新了纪录。不仅传统考区,如重庆A卷,“二选一”考题中都有一道材料作文,就连一向热衷于命题作文的山东泰安、四川阿坝、四川绵阳、北京、天津、广西、河南也改用了材料作文。而浙江、山东、四川绝大多数考区不约而同地坚持采用材料作文。 这些材料或紧扣时代,或紧扣热点,或紧扣考生生活实际。总体上作文材料新颖活泼,贴近生活。 如2021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将“做一粒_______的种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又比如2021年重庆A卷题目二,站在小渝或妈妈的角度给对方回信化解误会,让彼此理解。 这样的材料既立足实际又给考生提供了展示写作能力的空间。 3. 半命题作文,持续走低。 2021年,半命题作文考题数量占比14%,位居命题形式第三。细致分类如下: 前空式类。如四川自贡“_______再出发”、四川雅安“_______真了不起”。 中空式类。如四川乐山“把_______写进青春里”、黑龙江龙东题目一“成长,因_______而精彩”、北京“做一粒_______的种子”、山西题目二“像_______一样生活”等。后空式类。如辽宁鞍山题目一“我不是一个人在_______”、云南迪庆“莫辜负_______”等。 半命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补题不可轻率。 4. 话题作文,徘徊低谷。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共计17道,占比11%。但今年的话题作文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有以下风格: 紧扣时代脉搏命题。如四川遂宁题目一: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请以“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黑龙江龙东题目二以“舞台”为话题。 关注传统文化命题。如2021年广西北海作文题目: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陶泥;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继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立足家国情怀命题。如湖南湘潭“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袁老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作文虽然持续走低,但今年的命题不约而同地呈现关注考生、关注时代的特色。 二、命题走向 1. 高扬“立德树人”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纵观今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从内容看,都立足于中考热点话题:亲情友情、自我成长、家国情怀、奋斗成功、青春时尚、品德修养、理想信念等。如2021年山东济南“为自己赋能”、浙江湖州“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江苏无锡“请让我来”、湖南湘潭“追求”话题,广西“我与传统文化”话题……这些命题都在引领考生走进生活、关注自我、健康成长、学会欣赏、积极向上、爱国奋斗、思考人生。 2. 选题作文备受青睐。 2021年全国考区,出现“二选一”(甚至有“三选一”)的作文命题多达42道,占比33%。如北京,山西,辽宁沈阳、大连,青海,鞍山,黑龙江绥化、龙东,重庆AB卷,山东青岛、淄博,四川遂宁、自贡、凉山、成都,浙江湖州、台州、嘉兴、绍兴(三选一)。 这些命题大多设计两个各自独立、形式不同的组合(一为命题作文、一为话题或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展现不一样的思维与写作能力,体现了向高考靠拢的趋势,能更有效、更深刻、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种命题形式将成为今后的“后起之秀”,不容小觑。 3. 文体要求明确规范。 2021年许多考区一改往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明确了文体要求。如广西南宁明确指出: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福建省也要求:请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校园主题演讲比赛;河南省也要求:请以“从_______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大连题目一,也有明确要求: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重庆A卷题目二则明确指出:写一封回信。回顾部编版教材,所选文本涉及记叙、说明、议论,兼顾实用文体,比如演讲、书信、辩论词等。由此可见,文体规范已成了全国各大考区的共识,这将成为今后命题的又一鲜明要求。 4. 源自课本演变命题。 2021年许多考区的作文命题都从课本中寻找命题灵感,细细品味,有以下两种方式: 直接用教材命题。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小作文:将赵师秀的《约客》改写成散文;大作文:我最欣赏的文言文。要求简介文言题目和作者,让读者明白文言内容。北京题目二: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这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写故事”紧密相连。福建:请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校园主题演讲比赛。这一命题来源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浙江衢州:发生在火星上的科幻故事,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实践三“选择科学技术,展开想象并作文”完全吻合。 套用教材写作要求命题。如南京题目一:给三年级的学生的礼物,是选他们喜欢的?还是选自己喜欢的?请考生写一篇辩论词。这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实践三“就青少年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电子游戏,写议论性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启示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各年级教材的写作实践与写作要求,让作文训练实实在在。 三、备考建议 1. 打破思维定式,提升思想境界。 今后的中考作文命题将会更加巧妙地体现时代特色凸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考生树立家国情怀。为此,发散思维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一线教学和多次中考作文阅卷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呈现“三化”,即开头结尾模式化、人物形象模特化、文章立意格式化。诸如:父亲是坚强的化身、母亲是勤劳的化身。家庭贫困,父亲从不退缩;每天清晨,母亲最先下地干活。他们“合唱”了一首家庭美德的赞歌。这样写不是不可,而是思维定式严重,只能导致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呢? 首先,要善于多角度发表观点。师生可以尝试对教材中的人物从不同角度入手,发表评价,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夫妇虽爱慕虚荣、视财如命、冷酷无情,但换个角度,他们也是勤俭节约、热爱生活的人呀。小说不只是批判了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的思想,换个角度也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其次,要善于进行作文创新训练。可采用一题目多角度立意、一立意多角度选材、一材料多角度提炼主旨等内容和方式充分激活自己的思维潜能。 2. 关注日常生活,叙写真情实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卷老师面对成千上万份试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那些源于生活、情真意切的作文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偏爱有加。 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凡人小事中所蕴含的魅力,要摒弃写作时盼望“大场面”“大人物”“大事件”,从而写出轰轰烈烈的“大主题”这一不良倾向。写作时,要挑选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见闻或经历,从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真情实感。 3. 突出层级训练,落实作文要求。 著名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曾说过“要让作文教学看得见”。这启示我们,在作文备考过程中要突出层级训练,落实作文要求。 一是进行作文序列化训练。按照作文评价标准涉及的维度(如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剪材、语言等)进行严格训练,每一层级都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进行专项训练。对影响作文得分的开头、结尾、点题等方面加以重点训练。 三是进行细节描写突破训练。从考生的作文反馈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叙述事件如记流水账,欠缺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哪怕是真实经历,抒发真实的情感,也让人觉得空话连篇、虚情假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细节描写。 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以上文字是我几十年一线教学和中考作文阅卷的深刻感触,诉诸文字,期待给中考备战中的师生带来启示、帮助。 特邀命题组组长、阅卷老师,以及特级教师亲笔撰写考场高分作文的阅卷心得! 这些名师,能解读出更符合中考改革方向的命题意图!能给出更加有效率的备考建议! 荟萃标卷文深度解析,旁批写作亮点及得分点技巧模板,让你一学就会! 奉上海量考场高分作文及失误文对比升格示范,了解高分作文的得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