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全译本)/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简介
邢琳琳,女,天津市人,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和口笔译专业,获得文学士学位。现就职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职称,主要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听说教学、英汉语言对比等。一直坚信心灵通过书籍观察世界,爱好读书就该一如既往。曾发表《威廉·布莱克和他伟大的诗歌》《关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浅谈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等论文。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罗曼·罗兰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它是“一首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美好的诗篇”。
内容简介
看完了来信,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把衙门里送来 的公文拉到面前,迅速地翻阅了两份案卷,并用粗铅 笔做了一些记号,又把公文推开,开始喝咖啡。他打 开油墨未干的晨报,边喝咖啡边看起来。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订阅的是一份代表大多数人 主张的极端自由主义报纸。尽管他对于科学、艺术和 政治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凡是大多数人以及他们的报 纸赞成的,他都坚决支持;也只有当大多数人改变观 点后,他才改变。或者,更严格地说,他并没有改变 意见,而是意见本身不知不觉地在他心中变化着。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并没有选择属于他的政治主 张和见解,而是这些政治派别和观点主动上门找他, 如同他穿着随大流,从不挑选帽子和常礼服的式样一 样。生活于上流社会的他,对于一个成年人通常要开 展的某些精神活动而言,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正如在 那儿必须戴一顶帽子一样重要。如果说,他更爱自由 主义的见解是有道理的,而不是像他周围许多人那样 拥护保守派的见解,那倒不是因为他认为自由主义更 合理一些,而是因为他觉得自由主义更适合他的生活 方式。自由派说俄国的一切都很糟,的确,斯捷潘· 阿尔卡季奇目前就负债累累,正缺钱用。自由党说结 婚是完全过时的制度,必须改革;确实,家庭生活并 没有给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带来多少乐趣,而且还逼 得他不得不说谎和作假,而那是完全与他的本性相违 背的。自由党说,或者不如说是暗示,宗教的作用只 是在于钳制人民中的那些野蛮阶层;而斯捷潘·阿尔 卡季奇做一次短短的礼拜,都会站得腰酸腿痛;而且 他怎么也想不通既然现世生活过得这么愉快,那么用 那些令人恐惧而又极为夸张的言辞来谈论来世还有什 么意思?而且,爱说笑话的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常喜 欢说:如果人要炫耀自己的家族门第,那么他就不应 当只算到留里克为止,而应当进而承认他的始祖—— 猴子,他喜欢用这类的话去捉弄老实人。就这样,自 由主义的倾向已成为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一种习惯 ,他喜欢看他订阅的报纸,正如他喜欢饭后抽一支雪 茄一样,因为它们在他的脑子里散布了一层轻雾,产 生了一种朦胧感。他读了一篇社论,社论里说,现在 完全没有必要叫嚷什么激进主义有吞没一切保守分子 的危险,叫嚷什么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镇压革命这一洪 水猛兽,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危险不在于臆造的 革命这一洪水猛兽,而在于阻碍进步的因循守旧”, 等等。他又读了另外一篇关于财政的论文,其中提到 了边沁和密勒,并对政府某部有所讽刺。凭着特有的 机敏,他领会出了每句话暗含的意义,推敲出它缘何 而来,针对什么人以及出于什么动机而发的;这种揣 测,通常能给予他一定的满足感。然而今天,想到马 特廖娜·菲利莫诺夫娜的劝告,想到家里如此多的不 顺之事,这种满足感就基本上被破坏了。他还在报上 看到,正如听说的那样,贝斯特伯爵已赴威斯巴登的 消息,以及根治白发、出售轻便马车、某青年征婚等 广告,不过这些新闻和广告不像往常那样使他觉得颇 具滑稽讥讽意味。 他看完报纸,喝完第二杯咖啡,吃好黄油面包, 站起身来,拂掉背心上的面包屑,挺起宽阔的胸膛, 快活地微微一笑。这倒不是因为他心里有什么特别愉 快的事,而是由于良好的消化所引起的。 但是,这愉快的一笑顿时把一切往事都勾了出来 ,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门外传来两个孩子的声音(奥布隆斯基听出是小 儿子格里沙和大女儿塔尼娅的声音)。他们两个在搬 弄什么东西,却把它打翻了。 “我说过嘛,车顶上不能乘客人,”女儿用英语 叫喊,“捡起来!” “一切都变得乱糟糟的,”斯捷潘·阿尔卡季奇 心里想着,“孩子们没有人照料,随处乱跑。”他走 到门前叫住他们。姐弟两个把用来当作火车的小匣子 扔掉,都向父亲跑来。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