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霍普金斯心理急救指南(中文翻译版)

约翰斯·霍普金斯心理急救指南(中文翻译版)
作者: (美)G.S.埃弗利等主编;肖涛,王玲主译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44.30
折扣购买: 约翰斯·霍普金斯心理急救指南(中文翻译版)
ISBN: 97870306911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部分心理急救:理论
1 心理急救:定义和历史
  相信读者都接触或观察过有心理困扰的人,无论是朋友、家人、同事,还是陌生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都想主动提供某种形式的支持,试图缓解所看到的痛苦。有时努力是有效的,有时则不然。有时尽管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我们的行动实际上似乎使事情变得更糟,甚至会加剧他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令人悲哀的是没有“心理魔术子弹”,或者一个“圣母玛利亚”可以立即结束痛苦,并实现承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与我们直觉一致的是,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Psychiatry)给出的一项建议中指出:“在创伤事件发生后不久,重要的是以共情的方式为受影响的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用的心理支持”(Bisson,Brayne,Ochberg,Everly,2007,p.1017)。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既没有这样的心理灵丹妙药,也没有口头上的“圣母玛利亚”。所幸,在过去的100 年里,已经发展出了现在所说的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PFA)。
心理急救的定义
  将心理急救概念化的最佳方式是将心理急救类比于躯体急救。心理急救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富有支持性和同情心的行为,旨在稳定和减轻急性痛苦,并促进其获得持续照护。心理急救不需要诊断,也不包括治疗,是100 年来心理危机干预领域中衍生出的一种方法,在本书中,我们描述了RAPID 心理急救模型。这个心理急救模型的
目标:
1. 满足基本需要;
2. 稳定急性心理和(或)行为反应;
3. 减轻急性痛苦、损伤或功能障碍,以协助进行治疗。恢复一定程度的适应功能(复原力);
4. 促进个体自我应对和复原力;
5. 如果有需要,保证持续支持或更高级别的照护。
  为实现上述目标,RAPID 心理急救模型发展了5 个不同的步骤或阶段。RAPID 是该指南中5 个组成部分英文首字母缩略词:
  R—建立融洽关系和反思性倾听(rapport and reflective listening)。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是与处于困境中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融洽关系可视为人际关系的相互连接,为模型中其他步骤提供实施基础。
  A—评估(assessment)。此处“评估”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包括筛查(是否有证据显示需要心理急救或其他类型干预)和评估(需求的严重性或程度如何)。这些信息不是通过心理测试或精神状态检查,而是通过倾听当事人的苦恼故事而获得的。这个故事包括发生的事件(应激事件)和人对事件的反应(体征和症状)。
  P—分诊(prioritization)。听完故事后,应判断出事件的紧急程度以及应进行的干预措施是否迫切需要进行,这是心理分诊的一种实践。
  I—干预(intervention)。一般情况下,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于事件的反应,建议做一些稳定情绪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尝试。本书将回顾实用的危机干预技巧,以供使用。
  D—处置(disposition)。通过适当的干预后,应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我们接下来做什么?”这是一个应该审问自己,甚至可以问所帮助对象的问题。这一行为大多数的结果是康复或转介,本书将分别提供这两种结果导向的指导方针。
  RAPID 心理急救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理论驱动、证据充足,并通过经验验证。
心理急救概念的发展
  哲学家、历史学家乔治 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说过,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因此在阐述心理急救模型之前,本书将对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心理急救是两个概念和实践基础的整合:一是心理危机干预,二是躯体急救。
  根据心理危机领域早期学者的说法:“在某一战略性的时刻给予一点帮助及合理引导,比在情绪低落时给予广泛的帮助更有效。”后来,Swanson 和Carbon(1989)在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特别工作组撰写的《精神障碍治疗报告》中指出:“危机干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情绪危机中的痛苦”。
  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100 年前**次世界大战中的弹震症。当时,传统的心理治疗干预措施始终未能帮助士兵恢复心理功能,克服战争留下的心理阴影。Salmon 博士观察到,英法部队医生曾将他们的精神服务工作移到更靠近炮弹的一线,从而改变治疗各种战场、创伤神经症的方法。他们首先稳定受创者情绪,实施简短的支持性和缓解性心理支持程序。由于这些稳定技巧的早期实施,他观察到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即在战争结束前重返工作岗位的比例提高了!这一心理干预的方法由3 个核心原则组成(Artiss,1963):①接近(proximity);②即时(immediacy);③期望(expectancy)(P-I-E)。P-I-E原则随后被证实对在战场上对减少创伤后伤亡是有效的。P-I-E 不仅代表了心理危机干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还将其与心理治疗区分开来。所以,什么是P-I-E 呢?
  P—就近(proximity)。起源于军事心理治疗,指在战场上或接近一线战斗区域提供及时的急性精神病学服务。对于平常市民而言,可以在远离大医院的社区中,也可以是在步入式社区诊所、社区避难所接受危机干预服务,甚至是可接受的移动的危机服务。因此,“就近”可以被视为一种外延服务。
  I—即时(immediacy)。即时是指及时紧迫地提供危机干预,即一 6 约翰斯 霍普金斯心理急救指南旦有证据表明存在心理危机就马上实行干预。这一概念其实还有些混乱,因为即时性并不是从时间上接近事件本身的角度来定义的,而是取决于需求的出现,即危机反应的迹象和症状的出现。
  E—期望(expectancy)。期望是指将心理不平衡视作一种当前不安状态的适应性反应,因此,干预的目标是解决当前的反应,而不是治愈任何已有精神性综合征。期望原则可以视为将心理困扰去病理化,这样做时,实际上是为了培养适应能力,这样当事人就不太可能将自己视为急需医疗支持的受害者。因此,期望原则可能会带来自我实现和复原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再次促进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但是,干预并非出现在战场上,而是在后方,其作用是暂时将大家的注意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转移开来。椰子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波士顿最受欢迎的夜总会,是部队军官和体育爱好者最喜欢的消遣场所。1942 年11 月28 日晚上,它却成了美国历史上致命的火灾现场。当晚,夜总会人满为患,有1000 多人前来消遣,远远地超过了460 人的可容纳量。晚上10:15 左右,发生了一场大火并且迅速蔓延,可悲的是,大部分的出口要么是锁住的,要么是被堵住的,其他的门则是向内开放的,困住了试图开门逃难的人群。最终,这场大火导致462 人死亡,166 人受伤。这场大火不仅给在场的人带来了创伤,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创伤。Eric Lindemann 随后对火灾后悲伤轨迹进行了研究,他将恢复过程记录下来,称为“哀伤的工作”—从对死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Lindemann,1944,p.190),他的研究为社区复原力和急性心理干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概念的发展取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进展,除了Lindemann 经验支持外,几乎没有其他经验支持。尽管如此,Lindemann 的研究仍然揭示了人类危机的本质和发展轨迹,特别是提供了关于重大灾难的深刻见解,他的工作为50 年后出现的“灾难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另一个对危机干预领域做出了直接贡献的学者是Gerald Caplan,他后来加入了Lindemann 团队,共同创建了一个社区精神健康项目,主要致力于波士顿大都市地区的社区外延服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