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梁晓声童话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都六岁半了 ,明年该上小学了。 男孩叫小松,出生在农村,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但 并不在一座城市。 女孩叫雯雯,爸爸是房地产开发商,妈妈在爸爸是老 板的公司做总会计师。 对,对,正像小朋友们想到的那样,雯雯的家是一幢 大别墅,前后有花园,生长着品种名贵的花和树。而雯雯 也正如小朋友们想到的那样,从小过着幸福的生活,几乎 要什么有什么。最近,她想要能讲故事的机器人,当然, 很快就有了。 小松的妈妈,起先在雯雯的爸爸妈妈的公司做清洁工 。因为工作态度认真,各方面表现好,成了雯雯家的专职 清洁工。雯雯家的大别墅三层呢,她的爸爸妈妈工作特忙 ,每一天都早出晚归的,她家是得有个专职的清洁工。自 从小松妈妈做了雯雯家的专职清洁工,她就将小松从农村 接到城里来了,和自己住在一起。小松的妈妈并不住在雯 雯家,雯雯的爸妈不愿意有别人住在自己家里,那会使他 们觉得不方便。即使是亲友也不例外,尽管他们家有不少 空房间。小松的妈妈其实也不愿意住在雯雯家,同样觉得 不方便。雯雯的爸妈每月多给小松的妈妈一笔租房的钱, 为的是使她能住在离自己家较近的地方。小松的妈妈用那 笔钱租了一间地下室,这样每月可以省下些钱。妈妈希望 小松能在城市里的小学借读,接受教学水平高些的教育, 将来考一所好大学。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能省的钱,小松 的爸爸妈妈都会尽量省下来。 小松也是独生子啊,他的爸爸妈妈在他身上寄托了某 些希望,这是很正常的。 那么,小松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诚实地说,我也不清楚。 我知道的仅仅是以下几点——小松在农村的时候,和 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都是话不多的老人,他们 虽然很爱小松,但与小松这个孙子的情感交流却是不多的 。所以,小松的性格挺孤僻,不太爱说话,在陌生人面前 话更少。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了,对于他是非常高兴的事 ,尽管,白天几乎见不到妈妈。高兴归高兴,小松经常会 感到寂寞。好在,他捡到了一只好看的小猫咪,才有几个 月大,小猫咪带给了他一些愉快的时光。 小松虽然才六岁半,自立能力却很强。他每天用妈妈 给他的钱独自到街头的小饭店去吃最便宜的午饭和晚饭; 出门时绝不会忘记将钥匙挂在脖子上。估计妈妈已经下班 了,他就会到街口迎妈妈,与妈妈手牵手一块儿回到地下 室。那时,通常天黑了,但是他会觉得挺幸福。还有一点 我也是知道的,小松虽然没上学呢,却已经认识一些字了 ,是妈妈每天晚上教他认识的。认识了一些字以后,自然 就喜欢看书了。妈妈舍不得花钱给他买新书,从收旧书报 的人那里,只花了几元钱为他买了一套小学语文课本。自 从有了那套语文课本,小松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课本中的 生字有拼音,小松认识的字更多了。他在农村时就将拼音 字母背熟了,是他爸爸在一次春节探家的日子里教会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