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文明史

中国城市文明史
作者: 著 者:薛凤旋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中国城市文明史
ISBN: 9787522507941

作者简介

薛凤旋,在香港大学取得地理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之后就读于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2008—2012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奠基所长。出版专著及编著共约40本,发表国际学术论文逾100篇。著作包括《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中国的大都市》《香港与澳门》等。

内容简介

正文赏读 导言 文明、城市、历史与中国特色 中国文明被公认是唯一仍然存在的古文明,以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的文明。差不多同时在地球上出现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即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河文明,已在“文明冲突”与“文明衰落”中,因不能有效应对大自然的变化或外来势力的侵袭,又或因为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而消失,被其他次生文明取代。因此,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案例。与中国文明一起延续的,自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的历史。而城市不但是文明出现的标记,也是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文明的演变亦因而往往在城市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布中体现。正因如此,对中国这五千年文明和城市发展的理解,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这便是这本书的基本目的:系统且有机地整合中国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和中国历史,让国人了解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本书以《中国城市文明史》为名。 要理解此书的写作主轴,首先要清楚了解文明、城市和历史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文明的定义 在学术界的讨论中,“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常常被互换,有时甚至被认为是共通词。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文明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文明拥有更密集的人口聚居地,并且已经开始划分社会阶级,一般有一个精英统治阶层和被统治的城市和村落人口。这些被统治的人群依据分工集中从事农业、采矿、小规模制造和贸易等行业。 文化( culture)一词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哲学家定义,原义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中的人类,为使自身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以及所形成的约定俗成且潜意识的外在表现。它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简言之,文化乃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在考古学上,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当猿人演化成智人,懂得打制粗石器,便有了最原始的文化。因此,“文化”自 10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已开始出现。当时的人类与近亲形成集体,或穴居或四处游荡,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那时的文化被称为旧石器文化。 约在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走出洞穴,在山坡建屋定居,发展农耕,驯服家畜家禽,在大家庭基础上形成氏族。他们需要分工和合作以有效地适应天气的变化和河水涨退等有规律的自然变化。分工和合作促进了氏族社会初步的阶级分化和功能专业化,也推动形成了对自然、神祇和祖先的早期崇拜,以实现丰收,以致能有剩余价值的累积。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使大量人力可组织起来,在肥沃的河谷平原建成大型灌溉系统,产生了更多的农业剩余,并催生了对远途贸易和文字记录的需求。更多人脱离农业,加入了手工业及服务业,这使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更为复杂。而这个新社会的管理团队通过在意识形态上的权威,不但控制了生产、基础建设和社会财富,还逐渐脱离氏族的血缘关系,成为贵族。这些本质上的变化使一些原始文化跨过了文明门槛成为古文明。 文明社会拥有更密集的城市化人口聚居地,并且已有复杂社会阶级,即一个中央集权的精英统治阶层,以及被统治的城市和村落劳动人口。前者发明并控制了书写系统,通过对后者实行税收与力役达致农业剩余和财富集中。在文明社会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也产生了,如宗教,体现在祭祀活动和包括宫殿、宗庙在内的大型礼仪建筑上。国家也在此时形成。系统地看,文明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元素:最高层面的是价值观(包括宗教、习俗),第二个层面乃制度(包括行政、经济、法律、军事等),第三个层面乃器物(包括建筑、文学、艺术等)。文明出现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大大提升,并且其影响范围在空间上向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周边地区延伸。 对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 19 世纪的德国学者认为:文明是指一个社会的技巧、技术和物质,而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理想、艺术性和道德性。后来的西方学者却把文化指向原始的、一成不变的、非城市的社会,而文明是指更复杂的、发达的、城市的、动态的社会。当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把文明看得更高、更宏观,认为文明是人类最高级的文化归类( Huntington 1996)。这些看法可以回溯到 18 世纪法国学者首次提出文明这概念时的最原始却也是最实际的说法:文明是与“野蛮状态”相对的,即文明是定居的、有城市的、识字的。 ·千古华夏,不朽之城。在一场穿越时空的城市漫游中,回望中国历代城市演进背后的文化内涵。 ·全书以石器时代开篇,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直到当代中国,从聚落到城邦到城市,作者梳理总结了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城市为轴,勾连历史与文明的发展,结合考古资料、古籍文献及西方城市发展理论,剖析城市发展变化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全书收录大量幅精细城市局部图,直观呈现城市的历史面貌,带你重游千百年前的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