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第十五辑)
作者简介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学术著作有《叙事的智慧》等。 柳珊,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出版专著《在历史缝隙中挣扎》《当代新闻评论》等。
内容简介
如上所述,既然空间、时间这样的范畴在原初的知觉体验与前对象化的世界中是不能清晰区分的,那就难怪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说aura是“一种空间与时间的奇妙编织”。针对本雅明“无论如何接近物体”都无法克服的“距离”,迪迪于贝尔曼也将本雅明的aura与梅洛庞蒂著名的“深度”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简言之,本雅明此处所言的“距离”并非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中能被完全客观化、数学化、对象化测量的一个长度,它同样属于前对象的原初知觉世界,“远”与“近”在视觉与触觉、时间与空间里永远纠缠交织,相互依赖、难以分割。夏日午后眺望群山直至那一瞬融入景象,“这就意味着那处群山、那根树枝的灵光(aura)开始了呼吸”,在有些译本里,这句话中“呼吸”的主客体刚好颠倒:“这便是在呼吸这些山和这根树枝的光晕(aura)。这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中的“要感知我们所观看的某个对象的光晕(aura),也就意味着将回看我们的能力赋予这个对象”相似,突出了前对象化世界里主客体界限的泯灭,在那里,物我浑融,难分彼此。 话至此处,我们或许会不由得想起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山水风物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想起“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在形而上学所发展出来的西方科学观念下,我们说“山水之神(aura)”的时候,常常理所当然地视其为文学艺术上的修辞手法。可是,aura令我们反思,在前对象化的中国古代观念里,山水有灵恐怕是事实而非修辞。所以,行文的最后,不妨让我们与朱利安的“山水之神”一起回到本雅明远眺群山的经典情境,无论是东方隐士栖居山水之间的畅神还是西方人夏日午后的小憩与眺望,都放弃了形而上的本质定义,用具体情境的感知邀请我们去体验前对象化、非二元论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天地万物与人互相开放,物质与精神、此处与彼处、过去与现在,乃至时间与空间都浑融交织,一切都在流变,却没有走向形而上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aura。鉴于其先于一切命名与概念区分,也鉴于其变动不居,无法定义,我们姑且全文保留其外文原文aura,不作翻译,这或许也是老子所言的“强为之名”吧。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意在从媒介学的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媒介批评》已出版十四辑,其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从业者提供针对当代媒介的评论性言论和交流最新学术资讯平台的办刊方针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在媒介批评与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刊于2021年获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