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18/18/20221118184030354.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
ISBN: 9787521731521
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2003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指针),该奖授予美国40岁以下年度影响力经济学家。 列维特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两年后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他还曾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和美国《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编辑。 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 作家、记者、电台与电视人,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长两个肚脐眼的男孩》等作品。
经济学者的工作是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的道理,所以我喜欢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用经济学来分析真实生活总是让人很着迷。《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也是这样一部精彩的宝典,它里面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意思。你可以通过这套书来感受更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并学会自己去分析和印证。 ——薛兆丰 经济学者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者 经济学不是藏在象牙塔中的脱离现实世界的学科,因为每一个经济理论、每一种经济现象的背后是真实的人与生活。《魔鬼经济学》尝试着用通俗简明的经济学语言来解释现代生活的许多场景,是一套“外行视角”的有趣读物。 ——香帅 金融学者 《香帅金融学讲义》《金钱永不眠》作者 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了解这个世界背后的运转逻辑,因此,当两位作者用经济学知识重新解构和分析日常现象与事物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甚至匪夷所思的结论,它们却又都在情理之中。《魔鬼经济学》就是这样一套很有意思、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逐渐建立经济学的思维,看懂复杂现象背后的原理。 ——樊登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历史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表面上冷冰冰的描述。我觉得经济学也是这样,经济学研究的各种现象背后,涉及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事件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魔鬼经济学》这套书之所以值得一读,就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人,不管分析的是放学接孩子还是安全座椅的问题,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有些结论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张玮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引言 博客与瓶装水有何共同点? 10年前,在《魔鬼经济学1》一书行将出版之时,我们决定创建一个姊妹网站。域名毫无创意,就叫Freakonomics.com,a该网站恰巧有博客功能。 列维特其人总是要落伍几年,博客这种东西他从未耳闻过,更何况是读写。都伯纳解释了这一想法,列维特仍然心存疑虑。 “让我们试试看。”都伯纳说。彼时,我们合作的时日不多,列维特还不明白,都伯纳会通过这六个字来劝他做各种各样他从未打算做的事。 所以我们就写博客来试试看,以下是我们写的第一篇帖子。 a 《魔鬼经济学1》英文原名为Freakonomics。—译者注 解放我们的孩子 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间最美的。进化似乎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因而假如我们日复一日地凝视自己孩子的脸,这张脸会越看越顺眼。正如别人的孩子脸上若粘了饭粒,看起来会觉得恶心,但换作自己的孩子,却反觉有几分可爱。 说起来,我们也翻来覆去地看了《魔鬼经济学1》的手稿,所以现在我们也对这手稿看顺眼了—虽然长了疣子,粘了饭粒,等等。所以我们开始觉得,或许真的会有人想读,而且读过之后,或许还想抒发己见,这个网站便由此而来。我们希望在日后的一段时间,这里能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或者至少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拌嘴斗舌的)家庭。 而这里确实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我们所写的博客往往要比写进书里的内容更加随意、私密、观点鲜明。我们不仅给出具体答案,也会提出问题。我们写了思考到一半又因后悔而放弃的内容,也写了思考通透后仍然悔不当初的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开博客让我们理所当然地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 与第一篇博客不同,绝大多数博客条目都是由我们其中一人所写,而非像我们所写的书一样是两人合著。我们有时会邀请朋友(甚至对头)写博客;我们举行过“仲裁会议”(邀请几位智者解答一道难题)和问答活动(邀请过丹尼尔·卡尼曼这样的人物,也邀请过高级应召女郎安莉)。曾有数年的时间,是《纽约时报》在运营博客,这让博客有些名不副实。但《纽约时报》最终意识到应该放任我们随心所欲,让我们自主运营。 多年来,我们时常扪心自问,究竟为何一直在更新博客,却苦无答案。写博客没有报酬,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博客促进了我们所写的书的销量。实际上,博客或许还蚕食了书的销量,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免费发布文章。但久而久之,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何一直在写博客:我们的读者喜欢读博客,而我们喜欢自己的读者。其好奇、富于创见,尤其是那份童心,正是我们笔耕不辍的原因。在后文中,我们将会为你展现。 偶尔会有读者建议我们将博客结集出书,最初我们觉得这是愚蠢透顶的想法—直到不久前的某日,我们不这么想了。什么缘故呢?都伯纳送他的一个孩子去缅因州参加夏令营,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他们遇到了一家大型的“波兰泉”瓶装水工厂),很多人会付高价买一瓶水。都伯纳本人也在偏僻的地区长大,这一直让他觉得很蹊跷,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在这里人们每年的总消费额甚至高达1 000亿美元左右。 因此,把博客结集出书,承袭“波兰泉”“依云”等水界天才的传统,将可以免费获取的东西装瓶出售,卖给你们听起来就不那么蠢了。 坦白地说,我们不厌其烦地读完了所有博客,从中筛选出了精华内容。(8 000篇帖子多数文采平平,但也确实有几篇佳作,发现这点还是很欣慰的。)我们对帖子进行了必要的校订和更新,划分成不同章节,结集成一本像样的书。 例如,《我们只是想帮忙》探讨了终身教职的废除、民主的替代方案和如何像恐怖分子一样思考。《手淫者林伯翰与灾星韦恩》介绍了奇特的名字、恰当的名字和既奇特又恰当的名字。《一日火箭……》证明了一旦你开始具备经济学家的思维,就很难再改弦易辙了,无论话题是婴儿配方奶粉、动画片,还是变质鸡肉。与此同时,你会了解到许多有关我们个人嗜好的知识,如高尔夫球、赌博和令人闻风丧胆的一分币,内容之详细超乎你这辈子意欲了解的程度。 多年来,将我们的奇思妙想写成文章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乐趣,我们希望诸位会喜欢一窥我们的脑内奇想,透过魔鬼经济学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模样。 我们只是想帮忙 假如你是恐怖分子,你会如何策划袭击? 列维特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最近宣布,目前仍需执行多数对登机随身行李的禁令,但解除了对打火机的禁令。禁止人们携带牙膏、除臭剂或水过安检,听起来莫名其妙,但禁带打火机听着却并不蹊跷。我想知道打火机生产商游说的时候,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一规定的变更。一方面,每天有22 000支打火机遭到没收,这似乎对生意有益;另一方面,既然不能携带打火机旅行,买打火机的人或许会减少。 得知这些规定后,我开始思考,假如我是恐怖分子,手上资源有限,我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制造恐慌。 第一,我会思考什么才能真正引起恐慌。不过,令人们惶惶不安的一点,是自己可能会成为袭击受害者的想法。有鉴于此,我想做的事,尽管对个人造成伤害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却会让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可能会成为袭击对象。 人类常常拿小概率事件小题大做,所以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恐慌与实际的风险严重不成比例。 第二,我还想制造有一支恐怖分子队伍存在的假象,为此可以同时执行多项袭击任务,此后不久再制造一波袭击。 第三,除非恐怖分子始终坚持执行自杀任务(我无法想象他们真会如此),如有可能,最好制订计划,防止手下的恐怖分子被杀或被当场抓获。 第四,我认为阻止商业流通是合理手段,因为商业系统崩溃会让人们有更多空闲时间提心吊胆。 第五,若是真想让美国吃苦头,你的行动必须能让政府通过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法令,这些法令在达成目的后仍会长期执行(假设其在设立之初确有目的)。 我的总体世界观是,简单为上。我猜想,这一观点也适用于恐怖主义。本着这种精神,我所听过的最佳恐怖袭击计划是由我父亲在2002年华盛顿特区狙击手事件a造成祸患后想出来的。基本思路是,给20名恐怖分子配狙击枪、配车,安排他们到全美各地(大城市、小城市、郊区等)在预定时间开始随机开枪射击,并让他们频繁变换位置,以确保下一波袭击的时间和地点无人知晓。由此造成的混乱会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尤其是要考虑到恐怖分子所需的资源少之又少,想缉拿凶手也难于登天。诚然,其危害不如在纽约市引爆核弹严重,但几把枪肯定要比核武器容易获取。 想必许多读者有远胜于此的创意,我洗耳恭听,并试着将在该博客发表这些创意看作是一种公共服务:我推测在该博客的读者中,反对及打击恐怖主义的人要远远多于真正的恐怖分子。因此,我将这些创意公布出来,让打击恐怖主义的人有机会预先对这些情况进行思考和谋划。 更新:这篇帖子发表于2007年8月8日,即“魔鬼经济学”博客正式入驻《纽约时报》网站的同一天。当天,在《纽约观察家报》的采访中,记者让都伯纳解释为何“魔鬼经 a 华盛顿特区狙击手事件,即2002年10月发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以及弗吉尼亚州的连续杀人事件,为期3个星期。在华盛顿都会区至弗吉尼亚州境内的95号州际公路范围内,共有10人惨遭杀害,并且有3人受伤。后经调查,凶手为约翰·艾伦·穆罕默德及李·博伊德·马尔沃。—译者注 济学”会成为《纽约时报》决定发布的首个对外博客。他的回答反映了他曾在该报就职的经历,以及他对其准则惯例的了如指掌:“他们知道我不会在博客上发表宗教教义类的东西。”结果,列维特征集恐怖袭击创意的博客帖子恰好就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文章引来了言辞激愤的回复,几百条评论后,《纽约时报》不得不关闭了评论区。以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条评论:“你肯定是在逗我。给恐怖分子献计献策?当自己是在装可爱?抖机灵?你就是个白痴。” 于是,第二天,列维特又故技重演。 ? 经典: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作品,有口碑,也有市场。 ? 烧脑:颠覆日常认知,以经济学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里面每个案例都来自生活,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虽然容易理解但不可能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原理,看完会感叹结论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 有趣: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 有用:洞察行为的深层动机,了解聪明人怎么看世界。打破惯性思维,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观察和思考。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 有大咖:薛兆丰、樊登、香帅、比尔·盖茨、张玮、罗振宇等力荐,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各大媒体推荐 ? 高颜值:突破常规经济学读物的套路,设计时尚,圆脊精装,外封覆触感膜,内封特种纸印银/印金,兼顾手感和质感,值得收藏,也适合推荐他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