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
作者简介
美国“国家地理”系列讲座讲师,著有24本自然科普图书。曾为《名利场》《猎户座》《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美国全国性刊物撰稿。为《猎户座》杂志撰写的题为《更深的繁荣》(A deep Boom)的文章被美国记者与作家协会评为“2016年佳作”。 在过去的20年里,在美国各地巡讲,宣传大自然对生态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影响。2006—2016年,在太平洋路德大学雷尼尔写作工作室MFA项目工作。
内容简介
译者序 编辑拿着英文原版书稿来找我的时候,我刚刚完成一本大书的翻译工作,身心疲惫,正准备给自己放假。可当我匆匆翻阅几页之后,我便被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妙趣横生的经历吸引,想要跟着作者开始一场精神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盖瑞·弗格森没有介绍自己的头衔,我想他应该是一名自然学家(naturalist)。这个英文单词的词根意思是“自然的、本能的”,而从中文的角度而言,它是“大自然的专家”,但是词典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翻译为“博物学家”。由此可见,化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等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大人物,而一个“博”字证明自然学家就是“杂家”。因此,这本书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医学、化学、量子物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也就不足为奇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中国的老子。 或许所有人在第一次把“万花筒”拿在手里转动的时候,都对那些变幻无穷的图案着迷吧?可是“万花”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凋谢了,只剩下“筒”。除非有人把它拿起来,放在眼前慢慢地转动,它才能够绚丽地活过来。自然就是这样的万花筒,只有想看的人才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梦幻的美。星河、空气、湖泊、草木鸟兽、灾难……就像万花筒里的玻璃片,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凑在一起时壮观,一旦分开就是会被当作垃圾收走的碎片。 这就是即将开始的“八堂自然课”传授的主旨:万物共生。弗格森先生的万花筒里更是绚丽多彩,那里不但有自然界的生灵,还有希腊神话、欧洲传说、北美原住民的生存之道和中国道教的养生之法。翻译的时候,我常常走神儿:补习“双缝实验”,欣赏弗雷德里克·丘奇的画作,重温《道德经》,回忆在美国国家公园的旅行,查找某种我既不认识英文也不认识中文的植物或动物的图片[你认识蓝鸲(音同“渠”)吗?]……完全沉浸在自娱自乐之中。 很多关于自然文学的书给人一种“在别处”的游离感,但这本书就像一只手,牵着我们走进大自然。弗格森先用自己的镜头诱惑了我们,然后告诉我们如何对焦自己的镜头,接着他突然说美丽的大自然不能被装在相机里,所以他又教我们如何用眼、用耳、用心……去体味。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弗格森说:“生物相互依存,生命得以繁衍生息。”我只知道,冬天快到了,要把盆松的枯枝堆在姜荷花的花盆里保暖;多肉植物掉了一块,找一只花盆种上,过几周又可以送朋友了;把炖牛肉端上桌的时候,从花盆里剪一枝薄荷装点提味;我16 岁大的狗用眼神告诉我,它要坐在电脑旁的椅子上;书中提及的一个名字或者一段介绍催着我买了另一本(些)书……身边的花草、朋友、宠物和 整个世界就这样联系在一起,割不断、分不开。 翻译结束之时,我敬爱的舅妈去世,她将遗体捐赠给了科学研究。逝去的人以另一种方式关爱着自然,活着的人更应该为自己、为后代也为离去的人珍惜自然。 感谢把自己无私地捐赠给自然的人。 感谢做书和读书的人成就了翻译事业。 2019 年年末于北京 1. 《八堂自然课》是一部现代版的《瓦尔登湖》,一本跨学科的自然哲学书,《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美国解读本。 2. 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爱因斯坦、伽利略、珍·古道尔、一行禅师、惠特曼从中受益。 3. 《八堂自然课》带你进行一次奇妙的大自然深度探索之旅;一场充满冒险和趣味的寻宝游戏;一道思维的盛宴,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伟大碰撞。 4. 八堂自然课,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