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没讲到的水浒(名著鲜读)
作者简介
忆江南,原各张恒涛,1975年生于山东夏津。非**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历史老师没敦过的历史》两册畅销不衰,另有百余篇文章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
内容简介
已逝的范仲淹竟然客串了《水浒传》 《水浒传》**回(有的版本称为楔子)中,北宋仁 宗嘉祐三年,京都汴梁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宰相赵哲、 参政文彦博建议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仁宗准奏,可惜并 未奏效,相反瘟疫却越来越厉害。这时,参知政事范仲淹 出班启奏:“目**灾盛行,*民涂炭,*夕不能聊生。 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 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 瘟疫。”仁宗便立即派人奔赴江西信州龙虎山去请张天师 。张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策,攘救 灾病”,于是,“瘟疫尽消,*民安泰”,天下又是一片 繁荣昌盛景象。 实际上,范仲淹是不可能出现在嘉祐三年的朝堂上的 ,因为这一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1052年就已经逝世 了。那么,为什么施耐庵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对范仲淹有 着特殊的感情。 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比他早三百年的范仲淹曾在兴 化为官,并且做了很多造福百姓、泽被后世的好事。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2年),范仲 淹任泰州西溪盐税官,他发现兴化地势低洼,常遭海水倒 灌,海水退后,一片盐碱,难以耕种,就提请发运使张纶 上奏朝廷建议在兴化筑堤挡海。宋仁宗准奏,而且任命范 仲淹为兴化知县直接负责此项工程。 范仲淹到任后,领导兴化人民在东部沿海经白驹场1筑 起一条长达143里(71.5公里)的捍海堤2。从此,兴化、 盐城一带人民再也不*千百年来的海水倒灌之苦了,土地 *益肥沃,生活大有改善,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 将这条海堤称为“范公堤”。 仅此一项业绩,范仲淹就足以在兴化名垂青史,万古 流芳,但他为兴化人民做的大事可不止这一件。 在范仲淹任职兴化之前,兴化的经济和文化都还处在 待开发状态,没有出过一个名人,甚至连有名有姓的文化 人也没出现过。范仲淹到任后,在为民兴利的同时大兴教 化,于兴化南城外,建立县学培养人才。县学位于三闾3遗 庙之侧,山子庙4相对,三者共同构成兴化的一处优美景致 。县学内筑有文会堂,范仲淹不但自己诲人不倦,还经常 聘请有学之士到此讲学。在范仲淹的倡导推进之下,兴化 境内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范仲淹培育了兴化百代文风,宋朝时就有时梦琪首中 进士,称为“开科**”。 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 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在苏北实属罕见。文化名人也 随之层出不穷,大家**熟悉的就有小说家施耐庵、文艺 理论家刘熙载、扬州八怪之中的郑板桥和李鱓等。 后来,兴化发生蝗灾、旱灾,上报朝廷后,皇帝没有 当成一回事,当时已在中央任职的范仲淹又一次为兴化百 姓请命,犯颜直谏:“宫中半*不食,当如何?”仁宗“ 恻然,即命仲淹安抚,开仓赈恤”。 兴化人民深感范仲淹之恩德,他健在时就已建生祠供 奉,死后建成范公祠,一直保留至今。 作为兴化人的施耐庵,和所有的父老乡亲一样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