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斋掬艺(精)/戴明贤集

适斋掬艺(精)/戴明贤集
作者: 戴明贤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9.76
折扣购买: 适斋掬艺(精)/戴明贤集
ISBN: 97875495898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临帖之始 旧时小学六年,两年为“初小”,两年为“中小 ”,两年为“高小”。一年级用铅笔,二年级起用毛 笔,胸前插钢笔的是中学生。五年级开始,每天下午 **节为“习字”课,主要写大楷,小楷属家庭作业 。时值抗*战争,我们所临柳公权《玄秘塔碑》,是 湖南书商用木板翻刻的拓片。老师把整册拆为单页, 底面护以皮纸,习字课上每人发一份。下课收走。犹 记我**课所得那页是说:“既成人。高颡深目,大 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我甚感迷糊:长 六尺五寸的是他的脑袋还是嘴巴?那时已熟读《西游 记》《封神演义》,里面的人动辄身高丈八,头如巴 斗,手如簸箕。玄奘不就是唐僧么?六尺五的大嘴或 脑袋还差不多,六尺五的身高就太没劲了。回到家里 。又有长辈主张写颜字,于是又自写《大字麻姑仙坛 记》。所以我写大楷,有点颜有点柳,很不*看。以 后见唐楷即反感,喜欢“二爨”、《中岳嵩高灵庙碑 》、《石门铭》、《郑文公碑》和《张玄墓志》去了 。 记忆中,习字课与躲警报不可分。当时抗战已逼 近大西南,*本飞机常来轰炸。重庆不用说,除大雾 天,几乎天天挨炸。昆明和贵阳也是目标。贵阳近在 咫尺,接连被炸两次,第二次**扔在市中心大十字 ,**惨烈。所以安顺人也提心吊胆。俗谚曰:“天 不怕.地不怕,只怕飞机屙巴巴。”一*正上习字课 ,有同学端着砚台出去找水.跑回来说:塔山上挂警 报气球了!马上天下大乱,扔笔墨出教室.拥至天井 ,迅速集合完毕。校长老师率领大家从南门出城.并 选定一座小山,让大家在山麓*坡玩耍,如紧急警报 拉响,就钻进山腰岩洞去。*坡满布紫色的鸢尾花丛 ,未开的花辦紧紧裹着。活像一支毛笔插在肥厚宽阔 的叶丛中。过了半小时左右,远远响起解除警报的声 音.就整队回校。我折了一大把“毛笔”,没走到城 门口就蔫了。 这以后,习字课总有一两个男生借口打水,出去 对塔山瞥上一眼,看看立在白塔边的木柱,是不是又 挂着警报灯笼。但这样的“好事”仅此一回。 学印 学刻印章,始于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师刘式型先 生是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生,**节课就带来了种种新 奇玩意,让我们大开眼界。美学家刘纲纪学长回忆, 美学研究会成为他的毕生事业。即起因于刘老师带到 课堂传阅的一套《阿波罗画报》对他产生了启蒙和诱 导。我则是对木刻发生兴趣,弄了几块小木板,请刘 老师画了,用“雕刀”(刻印匠用的斜口刀)刻出来。 没有黑油墨,就用父亲大瓷盒的印泥,印得红糊糊的 ,想起来很可怕。记得一幅为台灯与一张看书的脸。 一幅是竖琴下有“心弦之声”四字。一位大朋友赠我 一块梨木板.大如手掌,四角周正,细密光滑。我视 如珍宝,想请刘老师画一幅复杂风景画,细细刻出来 。一放许久却无机会,忽然省悟:不会画画弄什么木 刻!学画又非一*之功,退而求其次:可以刻图章。 我对印章的兴趣要早许多:父亲那些碑帖画册上,总 是大大小小盖了许多印章;他自己有七八枚石章,放 在壁柜抽屉里。我自己在铜匠街印摊上刻过两枚姓名 章。铜匠街离我家很近,两列店铺前面是五花八门的 小摊。其中有三家刻印摊,我经常站着看他们动手。 一张小桌子,前面摆满印材:木质*多,还有牛角, 化学(一种化工制品,象牙色,久了表面变成深黄, 刻破后有一股酸味。也用来做筷子,锯一段,磨平. 可以刻扇面用的小印。比现今透明塑料印材*刀)。 寿山石、青田石放玻璃匣中。匣外挂小镜框,展示印 模。三家都被我看熟,觉得近新桥那家强些。我的两 枚姓名章都找他刻,而且都**要钟鼎文(金文),结 果两枚一个样。 我自刻的**枚印,是寿山石,刻“明贤”二字 ,朱文。在宽边上大做文章:又凿又敲,花了一周时 间,弄得残残缺缺,自觉古色古香.很是得意。刘老 师看了,果然也说:“边框处理得不错。” 我学印自此始。后来到省城上学,一直没丢下。 交好窗友几乎都得过我刻的姓名章。现存*早的一枚 ,是一九五一年为任秉奇所刻。他数十年没扔掉,前 些年掷还。简直不堪人目,还不如铜匠街三位,虽无 趣味,却有熟练。同窗李必雨的尊翁可达先生,民国 *阀时代独立旅旅长,儒将,喜篆刻。因他打仗伤了 腿,**于行。赋闲后白号跛足将*。必雨从家里带 了他的四册《跛足将*印存》给我观摩。他的篆刻, 回忆起来,仍属较工整的实用印,尚无自觉的艺术追 求。 我真正学篆刻,是在“**”中期,一九七二年 前后。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