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作文课——中外名著中的精彩人物描写1

中学生的作文课——中外名著中的精彩人物描写1
作者: 梁归智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80
折扣购买: 中学生的作文课——中外名著中的精彩人物描写1
ISBN: 9787521222609

作者简介

梁归智,古典文学家、著名红学家。师从章太炎弟子姚奠中教授。1995-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2006-2008年任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文化系教授。学术研究之余,也致力于经典的普及工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中讲述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元曲研究和传统诗词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分支“探佚学”,影响广泛,著有《红楼梦探佚》等学术文化著作三十余部。

内容简介

人物借喻 1?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样捏出了人。……普罗米修斯又升到天上,在太阳马车那里点燃了一支火把,将火送到地上来。朱庇特却不大乐意允准人们用火……但是普罗米修斯用一根空心管子从天府偷盗火种,再次取得了宝贵的天火。为此,朱庇特命令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一块绝岩峭壁上,让他成年累月地受一只老鹰的折磨,老鹰天天啄食他的肝脏却又不吃光。 ——《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源头。普罗米修斯(英文:Prometheus)则是其中一个最伟大的神话英雄。他是一个天神,创造了人类,又敢于反抗万神之父宙斯(即朱庇特)的意旨,把天火偷给了人类。最后被天帝锁在高加索山上受老鹰啄食肝脏之苦。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69年根据传说创作了杰出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使这一形象变得更为激动人心。 普罗米修斯是人类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并走向成熟的一种神话象征,也折射了当时希腊城邦中奴隶主民主派对贵族专制的抗争。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普罗米修斯更成了为人类的利益,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牺牲献身的一种象征,一个殉道者的化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冲突成为人权与神权、民主与专制、革命与压迫的神话隐喻。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为“哲学的历书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在作文中,可以用普罗米修斯比喻革命党和反抗叛逆者或者革命烈士,比喻为理想献身的人。也可以用普罗米修斯偷天火转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如:“科学家们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的天火,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2?阿喀琉斯 当阿喀琉斯还是一个婴儿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提着他的脚把他浸到冥河里,使他刀枪不入,但除了她抓住的那只脚的脚后跟。阿喀琉斯大败特洛伊人,紧紧追赶他们到城墙下。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决定惩罚他,因为他对着赫克托耳的尸体说过一些傲慢无礼的大话。……阿波罗以云彩为掩护,站在斯坎伊恩门前,找到鏖战中的帕里斯,转过他的弓箭,引导他射出致命的一箭,击中阿喀琉斯身上唯一致命的地方——他的右脚跟。 ——《古希腊·罗马神话》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英勇善战,而又暴躁任性,在与特洛伊人的战斗中,成为希腊联军最有威慑力的大将。由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他美丽的女战俘,阿喀琉斯愤怒地退出了战斗,使希腊联军节节败退。后来由于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人的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重上战场为友复仇,杀死了赫克托耳。然后就是上面引的这一段情节,阿喀琉斯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射中脚后跟而死。阿喀琉斯在《伊利亚特》中是一个体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崇高理想的形象,史诗表现了他“性格的多方面性”,“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美学价值很高,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激情赞扬:“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 “阿喀琉斯的脚踵”或者“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英文:Achilles’s Heel)从此成了一个典故成语,意思是致命的弱点。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使用这个比喻。如:“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管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要找到其‘阿喀琉斯的脚踵’,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敌人防守虽然严密,但西边兵力薄弱,只要狠狠打击这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就能取得胜利。” 3?西绪弗斯 也许因为他泄露了宙斯的秘密,西绪弗斯受到了惩罚。阴间法官们指给他看一块巨石,命令他把石头推到山顶,推出另一边的斜坡。他至今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快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而巨石再一次蹦到山底。他疲惫不堪地在山脚找到石头,又要从头推起。 ——《古希腊·罗马神话》 西绪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城邦的创建者和国王。他很有心计和主见,荷马史诗中说他诡诈多谋,与天神对抗,和死神周旋。他曾经骗得死神戴上镣铐,让他做了自己的俘虏,弄得世上不再有人死亡,后来天神介入,死神才把西绪弗斯带到地狱。但到了地狱后,他又行骗术,使自己返回阳世。他死前嘱咐妻子,不要给自己举行葬礼,到了地狱就以此为借口,要求死神让他返回人间惩罚妻子。他回了人间就一去不返,众神只得又派神将去捉拿他,让他推那块永远推不上山去的石头。 西绪弗斯的石头(英文:Sisyphus’s Stone)从此成了一个象征,本来比喻单调而沉重、徒劳无功的悲剧处境,后来法国作家加缪以“西绪弗斯的神话”为题目写成一部哲学著作,表现对人生命运荒诞感的一种沉思,意思是虽然人生的本质就像是推石头上山顶又滚下来那样永无结果的苦役,但人在这种徒劳的努力中仍然会体现出一种悲壮感和尊严:“西绪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绪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绪弗斯是幸福的。” 懂得了“西绪弗斯的石头”这正反两方面的象征意义,我们在作文时就可以根据要表达的主题灵活运用。可以这样说:“每天没完没了的课外作业,简直就是西绪弗斯的石头!”也可以这样说:“你以为平凡的工作就没有意义吗?即使是西绪弗斯推石头,也有他的意义和尊严呢!” *文学经典阅读,于中学生而言,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学习写作自然是“读出什么”中的应有之义——因不理解人情而不会写人、因不会用笔而写不出“活”人,造成当今中学生作文的群体性败笔。由学习写作这个“出口”倒推回去,经典之作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境、那些微妙之情,及其与我们眼下人生的种种契合,便决定了一个想写好作文的孩子要从中“读什么”。而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又由谁来为我们披沙拣金、拨云见日且指点迷津呢?这“怎么读”与“怎么写”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本书之中…… ——周京昱(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中学语文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读书有感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指导中学生写作文的书,书中充满了睿智的思索、新颖的观念、清新优美的语言。作者是一位受学生爱戴尊敬的大学教授,虽然参加过省级语文高考命题工作,但书中一点儿也没有应试的条条框框。作者积自己数十年教学生涯的体悟,遍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中学生指出一条由阅读而写作的借鉴之路,为中学生学作文、学做人打下了一个好底子。 —— 董晓平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