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隐喻的诞生:一个强力新诗意象的认知研究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诗歌隐喻观源流 动人的诗歌,可能会激起我们各个层面上的认知热 情。比如,当读到顾城《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 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时,你可能对 人生有一些幽微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你是一个专业文学 读者,可能会研究诗人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考察什么 样的时代背景让众多读者喜欢上这句诗,分析它的“生 产”过程。但对于语言学家们来说, 它可能意味着许 多别的问题。比如,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悖论修辞 (oxymoron),黑夜/黑眼睛/光明之间形成一个悖论。 从音韵学看,眼睛与光明之间有一种特别的押韵效果。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看来,黑眼睛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 着一种相互选择和博弈的关系。而认知语言学家看来, 这两句诗构成了较为新奇的隐喻。简言之,面对同一语 料,不同的视角会提 出完全不同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文学语言一直是语言学的主 要研究对象之一,虽然文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的研究角 度完全不同。后来,随着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日常语 言,文学语言逐渐淡出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当代以来,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新的天地 。由于认知隐喻观的诞生,不仅对传统的隐喻观做出有 力修正,也让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 自身的形式问题 ,还可以介入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认知语言学家常常可 以通过认知隐喻理论,通过对某一类语篇中的隐喻的观 察和分析,来澄清和回答许多社会文化问题,当然,这 样的研究也反过来验证和丰满了隐喻学自身。 与此前许多人分析的各种应用性语篇中的隐喻不同 ,本书打算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讨论现代汉语 新诗中的隐喻现象。诗歌语篇与应用性语篇最大的不同 之处在于,前者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模式更加隐 秘和复杂,而且由于古典隐喻学对于诗歌语篇的倚重, 某种程度上让现代隐喻研究似乎都不“吃回头草”。的 确,在某种程度上,古典隐喻观正是从诗歌文本中归纳 出的。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开始,诗歌、隐喻、修 辞之间就紧密相关。在全世界汗牛充栋的文学研究文献 中,冠之以隐喻的诗学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对于汉语古 诗和现代汉语新诗,也已有许多研究者就其隐喻问题提 出各种见解。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诗歌隐喻研究已经 足够充分。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对诗歌语篇的研究刚刚 开始。 作为抒情性文本,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肯定有其独特 之处。令人兴奋的是,近年以来,除了对社会各领域的 应用性语篇进行研究,国外的认知语言学家已经开始对 现代诗歌文本进行认知研究。而在汉语认知语言学界, 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对汉语新诗进行过系统的认知隐 喻研究,但并不充分。本书试图以现有成熟的认知隐喻 理论,以现代汉语新诗中分布广泛的 祖国母亲隐喻为 样本,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隐喻与社会、社会形态、文 化构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面对诗歌这样一门如此古老的艺术和学问,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