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未来
作者简介
王和,博士,保险学者,***“**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原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20余所高校客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巨灾保险和工程保险等领域的研究,著有《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保险区块链研究》《保险的逻辑》《中国巨灾保险丛书》《工程保险》等20多部,发表论文290多篇。
内容简介
前言 百年孤独 当下这个“百年” 无疑是“孤独” 的, 因为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它是**独特的。 回望历史, 六七十年前的中国和世界是怎样的模样。 谁又敢想象, 三四十年后的中国和世界会是何种景象。这个“百年” 之所以“孤独”, 除了有社会变迁、 文明与进步的因素, *有科学技术的因素, 特别是在基础领域的发展、 突破与进步,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与迭代, 继而重新定义了时空、认知与意义。 身处这沧海桑田的“孤独百年”, 每一个个体都面临***的机会, 也难逃***的挑战。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比尔?盖茨、 任正非和马云那样, 成就一番伟业, 书写一段辉煌。但重要的是身处这个时代, 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意识、体会和把握这份“孤独”,切莫辜负“孤独”。 我国保险业说是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其实真正的发展不过几十年, 因此,很难建立起一种“孤独感”, 因为“40 年就是全部”,这也许正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 困难、 困惑和纠结的深层次原因。中国保险人需要一种“**自我” 的觉悟与能力,去认识风险,理解互助, 敬畏时间,实现思想与境界的升华,理解并实践保险的真谛。于是,就知道了“从哪里来”,也就懂得了“到哪里去”,*不辜负“孤独百年”。 科技颠覆 这个“百年” 之所以孤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的力量。但近年来,许多人总有一种担忧, 科技改变一切, 甚至颠覆一切, 其中也包括金融和保险。那么,我们,尤其是传统保险企业将如何“安放自我”。 身处这个“孤独百年”, 这也许已不再是“疑问句”, 也不是“将来时”, 而是“肯定句” 和“现在进行时”, 任何一个人、 企业和行业均无处可逃。 从根本上讲, 金融和保险均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 这个时代,科技带来的基础性改变是改变认知本身。 当认知科学被根本改变时, 金融和保险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改变”, 而是“如何改变”, 以及“如何面对这种改变”。有时候,意识、观念和态度比能力*重要。 因为, 担忧、 抱怨和恐惧均无济于事,《三体》 中有一句话:“我消灭你, 与你无关。” 面向未来, 正如**保险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莫里西描绘的第四次保险革命的情景, 即保险的基本功能和过程正在迅速中断。保险需要回到“起点”, 在科技赋能的前提下重新出发。 这种重新出发的逻辑是:保险的根本属性并没有改变,如互助、集合、预测和信用,只是传统的实现方式,如营销、精算和经营改变了。 在互联网、 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科技赋能下, 互助, 从传统保险的“前信任” 重回“后信任”; 集合, 从传统营销的“被集合” 逐步走向消费者**的“自集合”; 精算, 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取代, 演变为中定价、 后定价和自定价; 信用, 在区块链的重构下, 进入算法信任时代。因此, 当保险重新出发的时候, 传统的营销、 精算和经营正在被“迅速中断”, 在完成“代际” 转换的同时, 实现了保险的再存在。 断层现象 这个“孤独” 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断层现象”。 考古学中有一种方法, 即通过对历史遗迹的“纵向” 挖掘, 就能够窥视并了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因为,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独特的文明存在。但随着时代的*迭, 文明会被毁灭、 淹没和沉积。 不同断层之间,有些东西延续着, 有些东西变异了, 还有些东西消失了。通过对历史遗存的挖掘和研究, 人们就能够窥见历史与文明的演化与进步,并理解内在逻辑、规律和决定力量。 当下这个时代, 是一个不同文明同时存在的特殊时代, 是一种不同“断层” 平行存在的时代。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描述, 就互联网时代而言,“30 后”“40 后” 属于“难民”,“50 后”“60 后”“70 后”是“移民”,“80 后”“90 后”“00 后” 是“原住民”, 正是由于不同“时代” 的人“**一室”,才使这个当下如此“千奇百态”,如此“与众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未来是属于“原住民” 的。 因此, 无论承认与否,也无论接*与否,时代总是要向前的。人们*多的是需要从“**荣耀” 中体悟社会的变迁,觉察历史的走向;从《旅行青蛙》 中发现和理解什么是亘古不变、 薪火相传的。 有一种影视题材叫“穿越剧”。 通过穿越时空, 演绎出各种荒诞离奇又让人心向往之的故事。 殊不知, 在这个时代, 现实版的“穿越剧” 每天都在上演。 原因是科技不断改变人们对时空的认知与利用, 不同年龄段的人, 生活在不同时代, 用着不同的生活工具, 甚至说不同的语言,却又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因此,让人总有一种“穿越” 的恍惚, 也因此孕育出无限的商业机会, *明白“今人” 与“古人” 头顶上是同一轮明月。 不确定性 面向未来,“不确定” 将成为关键词和新常态。 对保险业而言,核心价值就在于“确定”, 通过保险, 投保人能够将未来损失的不确定以保险费的方式进行确定。 因此,“不确定”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是责任。 正是社会的各种不确定, 才催生了保险业。 不确定性越大, 保险的地位越重要, 作用越突出, 发展空间越大。 但作为前提,保险业需要回望并清晰保险的“确定逻辑”。“大数法则” 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大的范围看问题, 才能够体悟**, 回归真理, 确定未来, 安宁社会。 面向未来, 保险业首先要解决自身的“不确定” 问题。 回顾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保险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在林林总总的问题背后,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自身和内心的“不确定”, 特别是对一系列根本问题的不确定, 如为什么做保险,保险经营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是什么、 如何理解并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承保与投资孰重孰轻、 等等。 如果自己对保险的许多问题尚处于迷茫、游离和盲目的不确定状态,又如何确定别人,如何承担“安天下” 的使命。 因此, 我国保险业*需要的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即用*广的视野、 *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世界、 看自己。 分水岭 面向未来, 保险将迎来一个分水岭, 一个“何去何从” 的分水岭, 分化、 抉择和重生是大趋势。 所谓“水”, 可以是“背水”, 但不是消极盲目的“破釜沉舟”, 而是积极进取的“背水一战” 并“涅槃重生”, 确定并坚定自我。 所谓“分”, *多是告别、 分别与分化,即要告别旧的发展理念、 经营模式和管理能力, 分别出正见、 正识、正信与正行, 并实现思想、 理念与行为的深度分化, 继而是产品、服务与市场的全面进化, 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以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分水岭” 的关键词有两组 : 一组是“融入大局” 和“科技赋能”, 另一组是“集体共识” 和“知行合一”。 所谓“融入大局” 是指保险业要着眼并立足大局, 把握规律, 理解并践行传统文化“成人达己” 的智慧, 将其打造为行业经营理念与文化的内核。 所谓“科技赋能” 是指保险业要认识到科技不仅能提高效率, *能创造可能,彰显公平, 保险业将从一个*制度的平台走向*技术的平台, 实现“再存在”。 所谓“集体共识” 是指保险业要在一个*高的层次理解大数法则, 就保险经营而言, 不仅是风险、 客户和资金的集合, *有态度、 行为、 理念和文化的同与共。 所谓“知行合一” 是指保险业要理解并觉悟“克己复礼” 和“知易行难” 的关系与道理, 因为,行之力则知愈进, 知之深则行愈达。 “分水岭” 的本质是“分心岭”, 在*大的时空范围内,*加**的因素是“心”。 从本质上讲,这个世界是**的, 相对的是人心。所以说“相由心生” 和“境随心转”, 人心不同, 世界不同。所以说“明心见性”, 明的本质是觉悟。 觉悟了, 就无处惹尘埃, 就能够见真心真性, 就能够有正见正行。 因为, 你对了, 世界就对了。 就保险而言,“分” 的是对保险本质的认识, *“分” 的是对“为什么”做保险的觉悟。“分水岭” *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终究要与过去“分道扬镳”, 觉悟并升华自己。 新地图 这个时代的*大特点是天翻地覆, 是时过境迁。 因此, 对大多数人, 尤其是传统企业而言, *重要的是解决“地图” 问题, 因为,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情况变了, 如果仍然拿着“老地图” 是到不了想去的地方的, 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走进死胡同。 于是, 就会陷入一种尽管已经很努力, 天天加班加点、 夜以继*, 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总是处于一种被动、 茫然和焦躁乃至沮丧的状态, 因为,看不到前途是*致命的。 面向未来, *需要的是“新地图”,“新地图” 的基本背景是新科技带来的变化。“老地图” 标注的是一条河, 于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新地图” 标注的是一座桥, 于是可以开着车过桥。**,科技企业也包括以科技为核心能力的新金融企业, 它们大都诞生在新时代,自带“新科技光环”, 对它们而言只有一份“新地图”, 于是,它们凭借“新地图”, 一路高歌猛进, *城略地。 对大多数传统企业, 尤其是传统金融企业而言, 手上拿的是“老地图”, 于是, 常常陷入迷茫困顿, 跌跌撞撞。 企业管理*根本的是战略问题, 也就是“地图” 问题。 传统金融企业*需要解决的不是“投入问题”, 而是“方向问题”, 具体讲, 就是需要一份“新地图”。需要基于“新地图” 的“出发”, 既可以是回到起点的重新出发, 也可以是调整路线的再出发。 与此同时, *重要的前提是解决能力,即与“新地图” 相适应的新能力, 否则,“新地图” 提供的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拿到“新地图” 固然重要, 打造新能力也很重要, 但对传统金融企业而言, 基于集体共识的认识、决心和定力*重要。大多数时候,要革自己的命是*难的,尤其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传统金融企业,因此, 面对基于科技的变革与转型, 往往是抽象的重视、 具体的漠视,讨论的时候, 群情振奋, 慷慨激昂, 落实的时候, 叶公好龙, 千难万难。 纵观传统企业的变革, 往往不是没有好的“地图”, 而是缺乏力排众议的坚持、 破釜沉舟的决心、 持之以恒的定力, 于是就虎头蛇尾, 不了了之, 等到真正的“狼来了”, 却为时已晚, 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敬畏时间 很多时候, 人们看到*多的是科技重新定义时空及带来的商业机会, 却忽视了给予我们的启迪。 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 *大的智慧与觉悟在于对时间的敬畏, 因此,就有了孔子“逝者如斯夫” 的感叹,明白什么是“过眼云烟”, 怎样才能“天长地久”。于是,就理解了老庄为什么讲“道法自然” 和“天人合一”, *渐渐领悟了佛家在讲轮回的同时, 如此看重“当下”, 因为, 轮回即当下,当下亦轮回。 有的时候, 你会觉得读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 宛如步入大雄宝殿, 看到的是庄严肃穆的燃灯佛、 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他们一字排开的架势, 就是对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好诠释,*重要的是构建起基于时间、 因果和轮回的智慧与敬畏。 一方面告诉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只是一个刹那; 另一方面启迪我们, 昨天、 **和明天, 就在回眸之间。 于是,也就*能够理解并敬畏时间,*容易放下并释然, 觉悟并靠近般若。 “周期” 是保险经营的重要基础, 而“周期” 的背后是基于对时间的认识与敬畏, 其逻辑是事物, 也包括风险, 在一定周期内将呈现“回归” 的特征, 用佛家的话讲叫“轮回”。 通过对“重现期” 的认识与把握,保险就能够实现对风险的分散、处理与化解,因此,认识、理解并敬畏时间和周期是保险的前提、 根本和本分,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种内在、 **和精神的支撑。 如果要用一个因素解释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那就是少了一点对时间的敬畏。 面向未来, 保险需要一种对“不确定” 的觉悟, 这种觉悟的本质是一种对时间的敬畏、 对因果的理解。 就外在和环境, 特别是“一时一势” 而言, 不确定是一种常态, 一种必然, 因为,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 世事难料, 刹那无常, 所以, 人们应接*“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变化”。 但就内在和本质而言, 古人讲“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这个世界, 变化的*多是表面和形式, 不变的是根本和本质。 保险要在*大的时空范围内观察、解释和管理不确定,并为社会提供一种“确定” 的输出, 作为前提, 保险需要建立基于时间敬畏的自我认知与确定。 了解保险未来发展大势的一本不能错过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