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作者简介
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中国经济问题教授,中国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另著有《计划外增长:中国经济改革(1978—1993)》。
内容简介
二元转型 今天,随着中国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越来越趋同。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相互趋于一致的趋 势使中国越来越容易让人理解。正如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渐渐与其他发展 中国家趋同一样,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正在发生变化,也正在与其他中 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趋同。在过去不长的时间内,中国面对的最棘手的 挑战是从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今天,在最初的市场转型 中遇到的困难都已经克服。在当今中国,市场已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 体制。这样的结果是,转型的挑战渐渐被发展的挑战所取代:必须投资于 人力技能和物质基础设施,必须创建有效的制度,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 益。这些新的挑战现在依然严峻,因为相比于之前的转型挑战,这些挑战 更难把握。事实上,中国的成功将取决于它创建稳定而有效的制度的能力 ,取决于处理社会压力、升级人力技术素质的能力。 今天,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尤其明显。事实上,在中国当代历史中,经 济发展的紧迫性一直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采取社 会主义体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领导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 成为富强国家的捷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人们对作为 发展战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越来越失望,也使人们越来越相信,市场或 许是一种较好的发展途径。因此,为加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实施向市场 的转型。从此,经济欠发达和转型的双重挑战交织在转型过程的所有阶段 。1978—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转型过程,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获得 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如粮食和石油,以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基础设施。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确信中国能够加速经济发展,原因很简单,人们 并不清楚有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有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工厂 运行,有没有可以到世界市场进行交换的充足的产品。所有这些基本的供 给不确定性今天都不再存在。中国事实上已经从早期的危机中走了出来, 并持续增加着增长的势头。在所有转型经济体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独此一 家维持——事实上加速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改变了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改变了我们评价经济的标 准。30年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贫穷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身处社 会主义,贫穷也可以“与我们同在”。今天,虽然中国仍然存在极度贫困 的1亿人口,但人们不再将其视为必然现象,也不再愿意接受贫穷这一事实 。此外,转型在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经 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许多风险。现在,中国的城镇正在努力解决就业问 题,解决已经形成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国的乡村人口在被拴在家乡的 土地上时,就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经济成长或医疗保险,现在,当他们为寻 找机会而四处迁徙之时,他们身处的经济环境更不稳定。伴随着经济增长 而来的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使人们逐渐看到了社会日渐增长的不公。事 实上,比之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更难解决,但至少在原 则上,增长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使解决贫穷和匮乏问题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的增长业绩 过去25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非常突出。但是,中国为什么会 有这种经济表现?为什么偏偏在今天才有这种经济表现?一般的研究都无 法从不同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寻找原因。但将中国经济增长放人一个大 的框架中,减少它的神秘性,增加它的可理解性,还是做得到的。实际上 ,中国经济今天的急剧增长是三种独特的历史因素——结构的、过渡性的 和传统的因素——造成的结果。 首先,中国呈现出与急剧增长相符的一系列结构性特征。之所以这么 说,是因为这些特征与经济投入的急剧增长相一致。中国每年都会拿出国 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则用于属于公共资 产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设施。中国的人口已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 劳动力增长格外迅速的阶段。劳动力的急速增加,部分是因为“人口红利 ”,即出生率的降低导致赡养率的下降。随着城乡转型达到高点,城市可 以大量吸纳从农村经济流出的劳动力,因此当代劳动力的增长步伐也在加 快。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卫生和技能的广阔基础,也成就了今天对更高 级人力资本的大量投资。因此,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资本、劳动力和人力 资本都急剧增长的时代。 其次,中国正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中获取经济 利益。有很多文献讨论了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 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对转型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大爆炸”和 “渐进主义”孰优孰劣的讨论也持续了多年。但是,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同 意从中国的这段经历中可以汲取两点教训:第一,市场才是组织经济交易 的较好途径。事实上,在中国转型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加速增长都与开放 市场和引人竞争相关。不久之前,中国又在为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做准备,这一轮开放市场的措施加速了(从2002年至少持续到2005年)的 经济增长。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经验显示,市场作用才是一国发展的核心 所在。第二,中国的经验不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的 经验不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因为市场机制是一个较好的机制,所以应该 尽可能在许多领域尽快实施全盘市场化。相反,中国的经验表明,人员和 机构的稳定扩充,激励与财产权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以及弥补市场失灵 的政府协调,与市场的稳定扩张同样重要。在某一特定阶段,市场制度的 发展可能并不比其他类型的制度和能力的发展更加重要。 成功的转型在使中国获取过去社会主义的福利(比如,相对基础广泛的 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同时,也避免了许多转型经济体国家那种将这种福利一 扫而光所带来的萧条。这些转型因素与结构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投资率高 是因为国内储蓄率高,国内储蓄率高是因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进行,中 国居民和企业已经体验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再次,中国也在从其传统经济关系的复兴中获取利益。与中国深厚的 传统农业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高度商业化和企业化的社会,在中国很多地 方都重新开始出现。这种重现让中国有能力利用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的许 多特点,比如长期的国家经营的历史,宝贵的习俗和信用的沿革以及对商 业程序的熟悉。古老而深远的亚洲文明——中国和印度——正在重新获取 拥有了几个世纪的全球经济地位(参见:Bockstette,Chanda and Putterman,2002)。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得益于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 和东南亚国家重新建立传统商业联系。这些联系有助于使中国向全球经济 的开放更为容易。换句话说,全球化促使资源贫乏和劳动力充裕的中国和 印度这类经济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长期拥有的优势。经济发展所需的资 源可以用远远低于国内成本的价格从全球获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和、服务业,也为劳动力充裕的经济体提供了机会。总是在理论上可行的 先进技术,现在也受到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追捧。当代经济发展已经使中国 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商业和制度的遗产。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