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作者: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译者:郑桥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6.50
折扣购买: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ISBN: 9787513311632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几经周折,作品于一九二○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克里斯蒂辉煌的创作生涯。一九二六年,《罗杰疑案》由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 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侦探文学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捕鼠器》,已经成为世界上公演场次最多的剧目;而在影视改编方面,《东方快车谋杀案》为英格丽·褒曼斩获奥斯卡大奖,《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造的小胡子侦探波洛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于英国牛津郡沃灵福德家中,被安葬于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享年八十五岁。

内容简介

第五章 罪行 波洛觉得一时之间难以入睡。首先是没有了火车 的晃动。如果外 面是个车站,也实在太安静了。相比之下,火车里的 声音倒是异常响 亮。他能听见雷切特在隔壁的动静——走动声、按水 龙头的咔嗒声、 自来水流动的声音、水溅出来的声音,然后水龙头又 咔嗒一声关上了。 外面过道上的脚步声,有人趿着卧室的拖鞋走了过去 。 赫尔克里·波洛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外面的车 站怎么这么安 静?他喉咙发干——忘记要一瓶矿泉水了。他又看了看 手表。才一点 十五分。他想按铃向列车员要一瓶矿泉水,手指刚要 伸向电铃,但又 停下了。在寂静中,他听见“叮”的一声。列车员不 可能同时照顾到 每个铃声。 叮……叮……叮…… 铃声响了又响。列车员在哪儿?有人不耐烦了。 叮…… 无论是谁,仍在固执地按着按钮。 突然,过道上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列车员 来了,敲了敲波 洛房间不远处的门。 然后传来了说话声——列车员的声音,恭敬而抱 歉。还有一个女 人的声音,一再坚持且喋喋不休。 哈巴特太太! 波洛暗自发笑。 这场口角——如果是的话——持续了一阵子,哈 巴特太太和列车 员的说话比例是九比一!最终,事情似乎是解决了。波 洛清楚地听见 “晚安,太太”,还有关门声。 他的手指按了按电铃。 列车员立刻出现了。满头大汗又闷闷不乐。 “请帮我拿瓶矿泉水吧。” “好的,先生。”大概是因为波洛冲他眨了眨眼 睛,列车员诉起委 屈来,“那个美国老太太——” “怎么了?” 他擦了擦额头。“您想想我跟她在一块的时候! 她坚持说——死 活坚持——她房间里有个男人!您想想,先生,这么小 的地方,”他用 手比画了一圈,“他能藏在哪儿?我跟她争辩了一下, 我说这是不可能 的。可她还是坚持说,她醒了发现有个男人在那儿。 于是我问,那个 男人怎么能出去后还能把门闩上。可她就是听不进去 ,好像还嫌我们 不够麻烦是的,这大雪——” “大雪?” “是啊,先生,您没注意到吗?火车停了。我们 困在雪堆里了,天 知道我们还得在这儿待多久。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待了 七天。” “我们这会儿在哪儿? “在温科夫齐。和布罗德。之间。” “唉,唉。”波洛苦恼地说。 列车员退了出去,回来时带来了矿泉水。 “晚安,先生。” 波洛喝了一杯水,好让自己安静地睡着。 快要睡着的时候,他又被惊醒了。这一次,好像 是什么重的东西 砰的一声撞在了他的门上。 他跳起来打开门向外看,什么也没看到。可是在 右边,离他有段 距离的过道上,有个裹着一件猩红色和服式睡衣的女 人走开了。在另 一端,列车员坐在小椅子上,正在一大张纸上填写什 么。周围都是死 一般的寂静。 “我肯定是发神经了。”波洛说着又回到了床上 。这次他一觉睡到 了早上。 醒来时火车仍然停滞不前。他拉开窗帘向外看, 只见火车周围堆 满了厚厚的积雪。 他看了一眼手表,已经九点多了。 九点四十五分,他和平时一样一身整洁而时髦的 打扮,向餐车走 去,里面一片唉声叹气。 旅客们之前可能存在的任何隔阂已经完全打破了 ,所有人被一个 共同的不幸联系在了一起。哈巴特太太正在高声吵闹 着。 “我女儿还说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方式,坐上火 车就直接到帕鲁斯 了。现在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困上好几天,”她哀叹道 ,“而且我的船后 天就要开了。我还能赶上吗?我甚至都不能打个电报去 退票!我气得 都不想再说这个了!” 那个意大利人说他在米兰还有要紧的事。大块头 美国人说“真是 太糟糕了,太太”,还安慰性地说火车还是有希望把 时间补上的。 “我姐姐,还有她的孩子们都在等着我,”瑞典 太太抽泣着说,“我 也没办法通知他们,他们会怎么想啊?肯定会认为我出 事了。” “我们要在这儿待多久?”玛丽·德贝纳姆问, “没人知道吗?” 声音里有种不耐烦。但波洛注意到,托罗斯快车 停车检查时她的 那种近乎疯狂的焦虑已经消失不见了。 哈巴特太太又说了起来。 “这火车上没人了解情况,也没人想要做点事。 只是一群没用的外 国人。哼,要是在我们国家,至少有人会想办法做点 什么的!” 阿巴思诺特转向波洛,小心谨慎地用带着英国口 音的法语说: “你是铁路公司的董事吧,先生?你能说一下— —” 波洛微笑着纠正他。 “不不,”他用英语说,“我不是。你把我和我 的朋友布克先生弄混 了。” “哦,对不起。” “没关系,这很正常。我现在住在他之前的房间 里。” 布克先生不在餐车里。波洛四处看看还有谁不在 。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和那对匈牙利情侣都不在。还 有雷切特和他的 仆人,以及那个德国女仆也不在。 瑞典太太擦了擦眼睛。 “我真傻,”她说,“这么不争气地哭鼻子。不 管发生什么事,都会 好起来的。” 然而,这种基督教精神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 …… p31-34